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霞辉

作品数:1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华人
  • 2篇轩尼诗
  • 2篇人社会
  • 2篇晚清
  • 2篇晚清民国
  • 2篇晚清民国时期
  • 2篇民国
  • 2篇民国时期
  • 2篇华人社会
  • 2篇华人政策
  • 1篇鸦片
  • 1篇鸦片战争
  • 1篇鸦片战争后
  • 1篇英国殖民统治
  • 1篇英华书院
  • 1篇战争
  • 1篇殖民统治
  • 1篇身体
  • 1篇审美
  • 1篇审美建构

机构

  • 11篇广州大学
  • 4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3篇徐霞辉
  • 1篇张晓辉
  • 1篇李素兰

传媒

  • 2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文史知识
  • 1篇民国档案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广东职业技术...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广州体育学院...
  • 1篇肇庆学院学报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历史教学(下...
  • 1篇暨南史学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轩尼诗“亲华人”政策与19世纪香港华人地位变迁
2009年
香港"直辖殖民地"政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港督的高度集权。这为港督的人格、个性及其具体政策对香港社会产生影响提供了广泛的活动空间。1877—1882年,香港第八任港督轩尼诗推行一系列旨在尊重华人并改善其生存状况的"亲华人"政策,在港掀起轩然大波。在华人经济实力增强的背景下,轩尼诗的"亲华人"政策提高了华人社会地位,并在客观上成为港英政府转变殖民统治方式的开端和19世纪香港华人地位上升的重要转折点。
徐霞辉
关键词:轩尼诗华人社会
广东天乳运动对“天乳”的审美建构
2018年
近代以来,束胸被视为摧残女性身体的旧习,而成为社会革新的内容之一。1927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始反女性束胸的天乳运动,并进行宣传。除了'天乳'有助于健康卫生与保种救国的宣传以外,倡新者还对'天乳'所体现的美进行大量论述。为与以平胸为美的观念抗争,倡新者试图通过对'天乳'多元的审美建构——健康美、自然美、曲线美——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然而,天乳运动收效不彰,显示移风易俗确非易事,有赖于整个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力量的时移势易。
徐霞辉
关键词:审美
论清末民初广州地区婚俗的变化
2007年
在近代社会革新多元的冲击下,广州婚俗以西化为根本特征,在婚姻观念和行为上变化如下:媒家馆、相睇等趋于社会化公开化的媒介形式出现;主婚权力下移带来自主择偶和择偶形式多样化;离婚现象增多以及女性获得离婚权等。婚姻礼仪上,六礼向三礼、四礼的简化;"阻头""验贞""开叹情"等陋俗渐趋势微;婚礼服饰西化等。新式婚俗尚未成为当时婚姻生活的主流,但中西混杂、新旧并存恰恰寓示着广州婚俗正历经革新而逐步开启近代化的历程。
徐霞辉
关键词:清末民初婚俗
香港的早期中文期刊《遐迩贯珍》被引量:5
2008年
《遐迩贯珍》,英文名为Chinese Seriol,是鸦片战争后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个中文期刊。它于1853年8月1日创刊,每月1日出版,发行于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由当时设于香港、旨在向中国传授基督教义的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该会所办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印刷。《遐迩贯珍》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编是英国伦敦布道会的基督教传教士麦都思(W.H.Medhurst,1796-1856),1854年改为其女婿希利尔(C.B.Hiller,?-1856),1855年又改由著名汉学家、同为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理雅各(J.Legge,1814-1897)主持。
徐霞辉
关键词: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英华书院传教士
香港早期维新思想家何启、胡礼垣洋教观评析
2002年
本文拟以对长期寓居香港的两名早期维新思想家何启、胡礼垣的洋教观及与他们新政理论的关系做梳理与简评 ,以探讨那个时代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 ,西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
徐霞辉
关键词:基督教
市场与行业:晚清民国时期广东的洋米进口贸易与洋米贸易行业被引量:1
2018年
晚清民国时期,广东因缺粮严重而自印支半岛安南、暹罗等国经香港中转大量进口洋米。因广东洋米进口贸易的兴盛,洋米输入的主要港口广州和汕头兴起以经营洋米进口贸易为主的行业,即广州米糠行和汕头的轮船行与南北港行,这些行业成为当地米业中坚。1933年9月,旨在遏制洋米、保护土米的洋米进口税在广东开征,洋米商联合抵制,成为维护洋米进口贸易的主要力量。洋米贸易行业的抗税行为虽旨在维护行业利益,然其一再强调广东民食依赖洋米输入源于洋米相对国米的市场优势,亦是对市场的维护与尊重。近代广东的洋米进口贸易与洋米贸易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市场与行业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
张晓辉徐霞辉
晚清民国时期的女子体育观
2018年
晚清民国时期,为了将女性纳入现代体育的体系内,女子体育的倡导者们通过对女性身体的重塑构筑时人独特的女子体育观,从而开启近代女子体育的启蒙。在批判种种有关女性身体的旧俗和观念的同时,他们从两个维度对女性身体进行重塑:首先,在外患频仍、时人普遍具有国家危亡的忧患意识下,将女子体育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联系,从而赋予女性身体以强种救国的使命;其次,借用西方传入的健康知识,对女子体育进行"健康美"的宣传,从而对女性身体进行新的审美构建。近代女子体育观对女性身体的重塑在促进女性身体解放的同时,也推动男女平权的发展和女性人格上的独立。
徐霞辉
关键词:身体
1877-1882年港督轩尼诗'亲华人政策'之研究
香港开埠后,英国政府以'直辖殖民地'的模式建立香港政制.'直辖殖民地'模式以港督的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为港督的人格、个性及其具体政策对香港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活动空间.这在1877-1882年香港第八任总督轩尼诗任内体...
徐霞辉
关键词:轩尼诗华人社会
文献传递
港督轩尼诗“亲华人政策”思想根源探析
2010年
1877-1882年,香港第八任港督轩尼诗督港期间,推行一系列旨在尊重华人并改善其生存状况的"亲华人政策",掀起轩然大波。欧人一致反对,华人感激支持。结合轩尼诗的成长经历、抵港前的活动及其在港期间的言行进行分析,轩尼诗"亲华人政策"的思想根源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种族平等情结与人道主义精神。
徐霞辉
关键词:人道主义精神
广东三水籍赴新女华工“红头巾”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红头巾"是20世纪上半叶在新加坡建筑行业形成的一个广东三水籍华人妇女劳工群体,因其头包四方红头巾的共同形象特征而得名。作为特定时期具有明显地缘、业缘特征和族群认同意义的女性移民群体,"红头巾"在海外勤勉节俭、刻苦耐劳、不屈不挠求取异域生存的同时,为新加坡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徐霞辉蔡丽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