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品新
- 作品数:14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从中国目视资料分析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被引量:3
- 1999年
- 本文分析了1998 年狮子座流星雨的一部分中国目视资料。资料启示:1998 年狮子座流星雨来自两股不同组成的流星体颗粒的不均匀混合流。按照这种观点进行了以这些目视资料为基础的计算,从而解释了目视观测与雷达观测所得结果之间的矛盾。
- 徐品新何友文
- 关键词:狮子座流星雨流星体
- 流星暴的航天定义
- 2005年
- 定义ZHR以每小时穿过1000平方公里天顶截面的,能在铝质表面打出直径不小于1厘米的弹坑的流星体数,作为流星群对航天安全威胁强度的定量标志,给出了从ZHR到ZHR的换算公式.用ZHR取代ZHR来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些强流星雨,发现1998年的贾可比尼(天龙座)流星雨对航天安全来说,是比公认的1999、2001、2002年3次狮子座流星暴强数倍的更强流星暴.
- 马月华徐品新李广宇包纲
- 关键词:航天安全
- 一九九九年狮子座强流星雨的无线电观测被引量:2
- 2005年
- 1999年我国首次在白天开展了狮子座强流星雨及其电离效应的无线电观测,结合国际流星组织收集的30余个国家光学(目视)流星观测资料,初步证实:1999年狮子座强流星雨发生了比1998年更强的爆发;fbEs异常峰被丢失。同时,不仅对fbEs异常峰的丢失作了进一步的确认,并且还对人们关心的宇宙尘演化过程作了粗浅的讨论。
- 何友文马月华徐品新李广宇赵海斌
- 关键词:狮子座流星雨宇宙尘
- 怎样观测狮子座流星雨
- 1998年
- 对于天文观测爱好者和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狮子座流星雨观测通讯赛的同学,观测活动需按规范进行。另外,还可先阅读前面“33年仰天一啸的‘雄狮’”一文,以了解流星雨的背景知识。
- 徐品新王思潮
- 关键词:狮子座流星雨观测者流星群极限星等辐射点
- 强流星雨及其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观测与研究
- 2007年
- 在首届狮子座强流星雨国际联测期间,开展了多学科、多手段的狮子座和天龙座强流星雨及其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综合观测,并结合近半个世纪的(1957-2003年)狮子座、英仙座和天龙座强流星雨及其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充分证实了非偶现的周期性强流星雨可导致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形成.下述结论亦得到初步证认:强流星雨形成机制;f_bE_s异常峰出现规律;对宇航安全的严重危害.文中还对彗星尘演化过程、宇宙尘暴出现和丢失规律及中纬区E_s层宇宙尘维持机制作了讨论.
- 马月华何友文徐品新赵海斌
- 1998年德令哈狮子座流星雨目视观测及初步分析
- 2001年
- 根据中国-荷兰狮子座流星雨联合观测队1998年11月13日至18日在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观测站观测所得的数据,以及同期中国其他地方的观测数据,分析了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的分布特征,提出此次地球所遭遇的流星群带呈3层结构.
- 赵海斌李广宇徐品新deLignieMCLangbroekM
- 关键词:狮子座流星雨紫金山天文台
- 九十年代英仙座强流星雨爆发期间的Es层被引量:3
- 1998年
- 利用1891~1996年英仙座流星雨的百余年资料,1957~1997年中国满洲里等7个电离层站和1991~1996年日本国分寺电离层站Es层观测结果,研究了九十年代英仙座强流星雨爆发期间,中日两国垂测站网fbEs参数反常变化情况,不仅与母彗星(cometP/Swift-Tuttle)回归,同期目视流星观测,六十年代狮子座强流星雨和八十年代天龙座强流星雨的爆发作了比较,而且还对中纬区f、1和c型Es层的流星维持机制作了进一步讨论。
- 何友文徐品新
- 关键词:ES层
- 1998年德令哈的狮子座流星雨目视观测及初步分析被引量:5
- 2000年
- 根据中国-荷兰狮子座流星雨联合观测队 1998年 11月 13日至 18日在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观测站观测所得的数据,及同期中国其他地方的观测数据,分析了1998年狮子座流星雨的分布特征,提出此次地球所遭遇的流星群带呈3层结构.
- 赵海斌李广宇徐品新M.C.de LignieM.Langbroek
- 关键词:狮子座流星雨
- 六十年代狮子座强流星雨爆发期间的E_s层被引量:9
- 1997年
- 利用1960年~1993年狮子座流星雨的34年资料和我国同时期Es层观测结果,研究了六十年代狮子座流星雨爆发期间,我国垂测站网fbEs参数的重大变化情况,不仅与其母彗星(CometP/Temple-Tuttle)的回归和同期目视及金达流星观测作了比较,而且还对中纬区f、l和c型Es层的流星维持机制作了初步讨论。
- 何友文徐品新
- 关键词:狮子座流星雨ES层
- 1991年英仙流星雨大爆发的分析被引量:1
- 1993年
- 1991年8月12日有两位中国观测者观测到英仙流星雨大爆发的全过程。本文把两位观测者的资料归算到同一系统中,并同所有观测者的资料一起用逐次剔除最小二乘法原理加以处理,把异常爆发和正常背景区分开来。分析表明: 大爆发出现在1991年8月12日15~h20~m至16~h40~m(UT),即λ_☉(2000.0)=139°.54-139°.60之间,大爆发峰值处在12日15~h58~m,或λ_☉(2000.0)=139°.57。峰值前后一小时ZHR的平均值约520,比前几年大4倍、大爆发顶峰的瞬时ZHR_(max)=760,比正常背景的ZHR大6倍。计算了流星雨活动极大日流星群质点的空间数密度ρ(m≤6.5)和质点流强度Q(m≤6.5),在极大的顶峰处,·ρ_(max)(m≤6.5)=105.4×10^(-8)(KM^(-3)),Q_(max)(m≤6.5)=62.6×10^(-6)(KM^(-2).S^(-1)),此时的ρ_(max)(m≤6.8)比正常活动背景大6倍。这块数密度特别大的区域在λ_☉(2000.0)=139°.57附近,沿地球轨道的线距离约为9.6×10^(-4)AU。
- 冯占良徐品新薛峻
- 关键词: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