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
- 作品数:13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 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一例职业倦怠患者的心理干预
- 2015年
-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等。最早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4年,纽约心理学家弗洛伊顿贝格指出倦怠是指当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度而导致的一种疲惫状态。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其中马斯拉赫的工作倦怠定义最有影响力,他指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
- 徐伟
- 关键词:职业倦怠心理干预认知干预工作时间
- 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朋辈心理辅导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专业心理辅导的有力补充。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有效培训,可以解决朋辈辅导员开展工作时的专业难题。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建立,应包括设立培训专项经费、组建专门的教师队伍、安排专人负责培训运行、选择高效心理咨询技能、运用丰富的培训形式、制定有效的考评机制、搭建有效的工作平台等内容。
- 徐伟王云峰
-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大学生
- 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几个问题的思考被引量:1
- 2016年
-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专业心理辅导的有力补充。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成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实效性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督导问题。
- 徐伟王云峰
- 关键词:高校
- 高校辅导员的压力及调节——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 2014年
-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倡导以积极为研究取向,是一门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心理科学。积极心理学的问世为高校辅导员的压力调节提供了新的方法。文章探讨了辅导员常常面临着的身心健康、工作发展、个人成长压力,探索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辅导员压力的调节问题。
- 徐伟
-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辅导员
-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困境和出路被引量:1
- 2016年
-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专业性不强、课程不接"地气"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心理技术流派林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限等困境有关,但仍然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提高专业水平,创新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来改善。
- 徐伟
- 关键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应用——以一例大学生学习障碍个案咨询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一、元认知干预技术简介
(一)什么是元认知干预技术
元认知干预技术(简称CEI技术)是指通过心理辅导,使人们对自身的心理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以解除心理困扰和发挥潜能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元认知干预"即自己站在高于自身心理活动之上对认知、情绪情感、行为及潜意识心理状态等心理过程进行反审、监督、调控,以更好地实施高效心理治疗、心态调试、人格修正,促进学习潜能开发。
- 徐伟
- 关键词:认知干预大学生个案心理过程心理辅导
-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被引量:3
- 2014年
- 本文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状况,以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程度等的关系。使用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评定量表选出有人往障碍的学生76名。对76名大学生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评调查。得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无性别、年级差异,并与父母教养方式、自评症状有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质量依然受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并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的结论。
- 徐伟
-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
- 以专业技能大赛为载体,打造应用型大学文化——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
- 2013年
- 把学生培养成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一直以来都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通过教育、教学和管理手段外,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广泛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走向成才之路。
- 徐伟
- 关键词:专业技能大赛校园文化
- 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一例抑郁障碍学生的心理干预
- 2014年
- 一、个案情况(一)自然情况 学生刘某,女,20岁,高三年级学生,身体健康,无家族精神病史。父母关系较差,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是农民,均为中学文化。
- 徐伟
- 关键词:抑郁障碍心理干预
- 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存在着领导者建设意识不强,行为文化建设中存在歧义等问题,影响着师生的校园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可以从提高领导者重视程度、加强软文化建设、科学制定规章制度、精心设计行为文化、打造校友间交流的平台、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六个途径来提高师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 徐伟
- 关键词:认同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