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贵昌

作品数:16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文学
  • 5篇马华文学
  • 3篇作家
  • 3篇祛魅
  • 2篇新移民
  • 2篇字辈
  • 2篇解构
  • 2篇白求恩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电视
  • 1篇独中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移民文学
  • 1篇信息技术
  • 1篇信息技术手段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手法
  • 1篇学诚法师
  • 1篇亚文化

机构

  • 8篇广州大学
  • 8篇暨南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昆明学院

作者

  • 14篇彭贵昌
  • 3篇王列耀
  • 2篇胡博

传媒

  • 2篇世界华文文学...
  • 2篇暨南学报(哲...
  • 1篇编辑之友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华文文学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惠州学院学报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东南传播
  • 1篇华夏文化论坛
  • 1篇俪人(教师)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祛魅与重构——论加拿大新移民华文文学中的“白求恩书写”被引量:3
2017年
白求恩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中国民众对他的认识基本上都受到集体记忆的影响,仅仅将他视为一位英雄和楷模,却忽略了他作为一个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和情感。加拿大华文文学作家一方面受到集体记忆的影响,认同白求恩的伟大;另一方面,跨界给他们带来的边缘视野又让他们对白求恩的认知更加深入。他们的写作,挖掘了白求恩伟大精神的根源,还原了白求恩作为个体的真实性、丰富性,将集体记忆塑造的扁平的白求恩形象"祛魅"。
彭贵昌
关键词:白求恩集体记忆祛魅
论马华七字辈作家对宏大叙事的解构
马华文坛习惯以“字辈断代法”来划分作家群体,七字辈作家即指出生于1970年至1980年之间的作家。贺淑芳、黎紫书、翁弦尉、龚万辉、曾翎龙、梁靖芬、陈志鸿、许裕全、梁亨、张草等七字辈作家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浮出创作的地表,...
彭贵昌
关键词:马华文学叙事手法
文献传递
雨林抗日传奇中的主体性建构——论张贵兴长篇小说《野猪渡河》被引量:3
2022年
马华作家张贵兴的《野猪渡河》以马来西亚砂拉越地区的抗日为背景,构建了海外华人的集体记忆以及婆罗洲雨林的文化、生态景观。叙事者用抗日的集体记忆塑造华人文化身份,体现出中国性,又以在地视野揭示殖民话语对婆罗洲砂拉越的霸权和遮蔽,以本土视维展现砂拉越的本土性。在中国性和本土性的融合之中,叙事者塑造出华人在婆罗洲的合法性与马华文学的主体性。
彭贵昌
关键词:马华文学
“花踪文学奖”与马华文学新生代的崛起被引量:1
2015年
《星洲日报》举办的"花踪文学奖"自1991年创立至今已历十三届,是马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奖,被誉为"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在传承文化、拔擢新人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说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崛起以及马华文坛当下的文学生态都跟"花踪文学奖"密不可分。"花踪文学奖"是马华新生代登上文坛的舞台,同时影响着新生代的美学追求,也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标杆。
王列耀彭贵昌
关键词:《星洲日报》马华文学新生代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前世今生被引量:2
2012年
青春文学出版物是现在出版市场上的主力军之一。作为杂志和书的一种结合物,青春文学杂志书兼具杂志和书两者之长。这种新型出版物,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非常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杂志书作为青春文学的一种载体对出版市场的繁荣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本文大量的数据和实例,描绘出了青春文学杂志书繁荣的现状,并通过分析,归纳出青春文学杂志书兴起、繁荣的原因及其不足和前景。
胡博彭贵昌
关键词:青春文学
台湾“留学生作家群”的创作转向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留学生作家群”的创作告别了60、70年代“留学生文学”时期的放逐心态,呈现出创作的转向。他们笔下的“美国空间”呈现出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显示出他们对美国文化的重新体认;对祖国的态度从抗拒到主动追寻,显示出对母体文化的重新认同;他们还以流散书写重塑边缘身份合法性,解构了作为外来者所处的“边缘-中心”权力结构。他们的创作转向体现这一作家群体消除文化霸权、追求文化交融的努力,呈现出创作主体的“双重认同”特点。
彭贵昌王列耀
另一种康桥情结——作为情诗的《再别康桥》再解读
2024年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白话新诗经典,其内涵并非只是表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背后还蕴含着徐志摩对林徽因爱而不得的哀伤和对昔日美好的回忆。徐志摩在不同时间写下的回忆康桥的诗作和散文都充满着“甜蜜”气息,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林徽因的感情,同时,这篇诗作的创作背景也与他的感情生活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语境下,结合徐志摩的其他诗作来重新解读《再别康桥》,诗中的各种意象和场景都是爱情和回忆的投射,因此《再别康桥》可以看作一首情诗。
彭贵昌
关键词:林徽因《再别康桥》情诗
试论佛教的网络传播
2015年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以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新媒体的兴起,特别是网络的诞生,给人类的传播方式造成了新的革命.这样的机遇,为佛法的传播提供了非常殊胜的机缘和手段.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学诚法师认为:“互联网、卫星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传播理念、交流信息、联络人际的重要媒介,为现代佛教参与社会、弘扬佛法、化导众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灵活的手段.”
胡博彭贵昌
关键词:网络传播信息技术手段学诚法师卫星电视交流信息
历史祛魅、英雄重构与身份追寻--论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战争书写被引量:2
2020年
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战争书写在中西跨文化视域下,以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争以及海外华人经历的战争灾难,挖掘被集体记忆遗忘的历史,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以独特视角关注底层、边缘群体,塑造另类英雄的光辉形象;以流散书写隐喻自我身份,凭借全球化视野消解西方霸权,建构身份的合法性。这些作品,突显了写作主体的双重视野,彰显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对话。
彭贵昌
关键词:新移民文学战争书写跨文化写作流散
西方祛魅、跨界书写与身份转变——从《苦社会》《苦学生》看近代中国文学的转向
2017年
美华文学的开篇之作《苦社会》和中国留学生文学的开篇之作《苦学生》,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近代文学史上少有的真正跨界写作的小说,它们不再"想象"西方,而是真实地"面对"西方,实现西方想象的祛魅。同时,这两部小说所呈现的社会意识、人物塑造等,可以看到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与近代中国文学的转向。
彭贵昌
关键词:祛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