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
- 作品数:22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 工程类纪录片美学特征研究——以青藏铁路题材纪录片为例
- 2015年
- 中国近年来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程建设量居世界前列。这些工程不仅为中国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浩瀚的素材资源,也吸引着海外纪录片制作团队的视线。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已实现纪录片工业化生产、作品远销世界各地相比,中国工程类纪录片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对此,学者刘英一语中的:"中国不缺一流的工程,却没有世界一流的工程纪录片。"
- 张龙蒋烨红
-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中国纪录片青藏铁路工程综合频道风火山隧道
-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语态与定位探析——兼评辽宁广播电视台《新北方》栏目被引量:11
- 2014年
- 21世纪初,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后更名为《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开始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掀起一股清新的风。一时间,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开播民生新闻栏目,用本地化的视角和语态向公众报道新闻事件。
- 张龙
-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广播电视台新闻栏目语态《南京零距离》
- 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纪实影像生产的现状与趋势探析被引量:1
- 2015年
- 在国家政策、市场竞争以及资本刺激的作用下,中国纪录片行业日渐繁荣。社会现实题材纪实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节目类型,也在媒体行业发展的大潮下不断顺应市场需求和观众收视习惯。本文将针对这一背景,分析近年来国内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和纪实节目在生产理念、表达语态上的发展创新以及现实问题,并结合国际市场同类纪实节目的发展现状,探究和展望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纪实影像的发展方向。
- 张龙李沫
- 关键词:纪录片纪实影像
- 在穿越中触摸生命的温度——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的“新历史主义”解读被引量:1
- 2011年
- 2010年10月15日晚9点整,一部以讲述我国著名学者夫妇——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纪录片在央视高清频道首播。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共为8集,每集约为45分钟。从播出平台和观众关注点等因素来看,这部纪录片可能无法在收视率方面取得太辉煌的成绩;然而,
- 张龙陈悦言
- 关键词:纪录片温度生命触摸
- 从BBC新闻网看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政府形象被引量:5
- 2008年
- 自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广播公司(BBC)就已经在很多世界性的突发事件报道中大放异彩。相比较于曾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报道巾一鸣惊人的美国有线新闻网(CNN),BBC的报道更加凝重、深入,并且少了很多个人的色彩。
- 张龙
- 关键词:美国有线新闻网BBC地震报道突发事件报道战争报道
- 师者张颂
- 2012年
- 2012年11月16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张颂去世,享年76岁。他是中国播音界泰斗级人物,是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创立者,也是最早的播音主持专业博士生导师,许多知名央视主持人都是他的学生,包括李瑞英、罗京、张政、周涛、敬一丹、李咏、刘纯燕等。
- 张龙
-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师者博士生导师创立者播音学
- 环境题材纪录片的制作特征与传播状况
- 2013年
- 继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众对生存环境愈发高度而密切的关注,环境题材纪录片曾在2007—2008年的中国社会引发了一阵热潮。而在近几年,大众媒介上“环境”一词的内涵出现了明显的延展。无论是对于纪录片导演还是对于电视观众而言,大众媒介上的“环境”如今早已不仅仅指代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 张龙李沫
- 关键词:纪录片大众媒介
- “水光潋滟晴方好”:英国明星跳水类电视节目创意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英国最新的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飞溅》热播,其节目形态已被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分别引进。本期"环球视窗"栏目刊发了张龙的文章《"水光潋滟晴方好":英国明星跳水类电视节目创意研究》,在对《飞溅》的內容和形式做了详尽介绍和分析的同时,指出国內电视界现存的问题:新的电视节目样态往往是对原有的视听表达元素进行创新的重组配置后生成的,但这个理念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引进"国外全新的节目形态"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学习对方先进的节目策划创意衍生过程。
- 张龙
- 关键词:节目创意跳水明星节目研发节目模式
- 中国藏文化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中的“东方主义”困境与出路探析被引量:2
- 2016年
- 西藏是中华大地上最神秘、最引人探寻的地区之一,它既有辽阔壮丽的高原景色,也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习俗;它既是西方人心中的"香巴拉"乐土,也是中国人眼中的神奇高原圣地。长久以来,国内外对这片土地的关注从未停息,国际上对西藏的书写记录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约400年前——从17世纪开始,就有很多西方的传教士、探险者和殖民主义势力深入西藏地区,并留下了大量史料。
- 张龙蒋烨红
- 关键词:文化题材纪录片文化习俗
- 从“先进典型”到“鲜活面容”:雷锋题材影像研究初探被引量:2
- 2013年
- 本文对过去50年间关于雷锋题材的主要影像作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视纪实影像作品)进行关注、梳理和分析,旨在探讨雷锋本人和雷锋精神在大众影像传播中所表现出的变化。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宣传思维主导下的"先进典型"到90年代逐步通过影像纪实转变为"鲜活面容",雷锋的形象也经历着一个由"被塑造"转化为"被还原"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趋向理性,纪实影像传播有助于提升媒介的公信力,同时也有助于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培育出平实而良性的公民精神。
- 张龙李沫
- 关键词:雷锋电视纪实影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