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卫
- 作品数:189 被引量:996H指数:17
- 供职机构: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2011-2015年河南省淮阳县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5
- 2016年
- 了解河南省淮阳县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钩虫(Ancylostoma sp.)和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等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动态。2011-2015年,在淮阳县每年收集不少于1 000人份的粪便样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及其他肠道蠕虫卵,钩虫阳性粪样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虫种;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虫卵;每年随机抽取10户家庭,收集其菜地、厕所、庭院和厨房的土壤样本,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蛔虫卵污染情况。5年累计监测5 229人,发现肠道蠕虫感染者54人,总感染率为1.03%。共查出蛔虫、鞭虫、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蛲虫和东方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orientalis)等5种肠道蠕虫,感染人数分别为13、2、9、29和1人,均为轻度感染,无多虫感染。2015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0.6%(7/1 134);2013年感染率最低,为0.3%(3/1 037)(P〉0.05)。各年龄段中〈10岁组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为2.8%(25/905),其次为70岁以上和30~40岁组,感染率分别为 1.6%(4/256)和1.2%(8/6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肛拭法检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8%(18/993)。幼托儿童和学生蛲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6%(6/366)和1.3%(13/1 005),与农民蛲虫感染率0.3%(10/3 7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机采集土壤样本200份,未发现蛔虫卵。2011-2015年河南省淮阳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维持在较低水平。
- 邓艳陈伟奇张雅兰蔺西萌张红卫许汴利
-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蛔虫鞭虫十二指肠钩虫蛲虫
- 济源市中小学生并殖吸虫病防治知识及行为调查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了解济源市中小学生并殖吸虫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情况,为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抽取的中小学生作为对象,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并殖吸虫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调查。结果77.80%的学生有感染并殖吸虫病的危险行为,36.52%的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吃过居住地附近小河或小溪中溪蟹;感染并殖吸虫病危险行为发生率男生均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小学生;仅有12.08%的学生听说过并殖吸虫病,18.54%的学生知道并殖吸虫病3种感染方式中的1种,8.71%(31/356)的学生知道2种,0.84%(3/356)的学生3种均知道。结论当地中小学生并殖吸虫病防治知识匮乏,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 陈伟奇张雅兰邓艳蔺西萌张红卫许汴利
- 关键词:并殖吸虫病知识
- 河南省中华按蚊抗药性及其与kdr突变关联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了解河南省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与击倒抗性基因型的关联性。方法2009年以区分剂量法调查河南省桐柏、淮滨和永城3地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并抽取部分样本进行了kdr基因序列检测。x^2检验判断其抗药性与kdr基因突变的关联性。结果河南省3县(市)中华按蚊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区分剂量死亡率均〈95%,其中淮滨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死亡率及永城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的死亡率均〈80%,为抗性群体;其余为初步抗性群体。溴氰菊酯(x^2=2.955,P〉0.05)和氟氯氰菊酯(x^2=0.000,P〉0.05)抗药性与kdr突变均无关联。结论kdr基因突变并不能直接引起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具体的抗药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祁欣崔晶张红卫苏云普汤林华周水森郑彬
- 关键词:中华按蚊抗药性拟除虫菊酯类
- 河南省全球基金疟疾项目(NSA项目)终期评估(一):核心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 评估河南省全球基金疟疾项目(NSA项目)核心指标完成情况,为项目结束后的疟疾消除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 按照《国家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终期评估方案》,全省159个县(市、区)(包括90个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对项目规定指标完成率、关键活动任务完成率、资金执行率和年报告发病率的数据指标进行收集,省项目办对该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河南省疟疾总发病率逐年下降,但2012年输入性疟疾发病率较2009年上升2.4倍,疟原虫种类呈现多样化。2012年首次实现全省无本地感染病例,较2008年的无本地感染县区比例53.46%(85/159)显著提高(P〈0.05)。2009-2012年疟疾病例死亡率分别为0.06%(1/1 616)、0.33%(3/896)、0.64%(2/314)、0.64%(1/156)。项目第2年疟疾病例实验室(包括显微镜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即RDT)确诊比例为77.51%,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为100%,分别较2009年基线值(45.67%和50.62%)明显提高(P〈0.05)。项目第1年和第2年的镜检员培训目标完成率分别为109.6%(1 816/1 657)和129.75%(2 150/1 657),“三热”患者血检完成率分别为112.42%(469 145/417 301)和204.11%(712 553/349 110)。项目2年累计到位资金29 779 371.75元,资金总执行率为99.81%。结论 河南省疟疾NSA项目整体完成情况良好,实施效果显著,但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管理,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同时强化疟疾镜检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疟疾病例显微镜/RDT确诊比例。
- 邓艳陈伟奇钱丹张雅兰刘颖张红卫
- 关键词:疟疾全球基金终期评估
- 2015年河南省城镇地区人体肠道蠕虫感染现状调查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了解河南省城镇地区人体肠道蠕虫的感染现状。方法参考全国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病调查方案,于2015年1-5月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河南省安阳、鹤壁、焦作等14个地市的37个县(辖区)的62个居委会作为调查点,采集1岁以上常住居民(居住超过6个月以上)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肠道蠕虫感染情况。对有蛲虫感染的家庭进行聚集性分析。结果共调查15 893人,总感染率为1.09%(174/15 893),标化感染率为1.08%。查出6种肠道蠕虫,均为轻度感染,未发现混合感染情况。其中,蛲虫感染率最高,为0.92%(147/15 893)(χ~2=117.648,P<0.01);蛔虫、钩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07%(11/15 893)、0.06%(10/15 893)和0.03%(4/15 893);粪类圆线虫和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均为0.01%(1/15 893)。14个地市中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的是洛阳市,为3.40%(17/500);最低的是三门峡市,为0.20%(1/501)。男性肠道蠕虫感染率为1.03%(77/7 477),女性为1.15%(97/8 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人群肠道蠕虫的感染率最高,为1.64%(31/1 895),不同年龄组人群肠道蠕虫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98,P<0.05);50~岁年龄组感染虫种类型最多,达6种。高中及以上人群的感染率最高,为1.48%(58/3 912),与学龄前儿童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5,P<0.0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间肠道蠕虫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5,P<0.05)。医务人员肠道蠕虫的感染率最高,为4.76%(10/210),均为蛲虫感染;华支睾吸虫和粪类圆线虫感染仅在农民中发现;不同职业人群的肠道蠕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34,P<0.05)。147例蛲虫感染者分布在124户家庭,二项分布拟合分析结果显示,蛲虫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结论河南省城镇地区人群蛲虫感染率较高。
- 张雅兰朱岩昆陈伟奇邓艳蔺西萌李蓬张红卫许汴利
- 关键词:肠道蠕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 生物灭蚊幼控制永城市疟疾流行效果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研究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防治永城市疟疾暴发流行的效果。方法选择永城市2006年出现疟疾暴发和疟疾疫情较重的5个乡镇的31个行政村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使用球形芽孢杆菌悬浮剂喷洒村内和村周水塘,剂量为8ml/m2水面,15d喷洒一次至流行季节结束,喷洒前和喷洒后2d调查中华按蚊蚊幼密度和成蚊密度。收集疟疾报告、个案调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并与5个乡镇中未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的行政村疟疾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喷洒后2d蚊幼密度下降75.6~100%,成蚊密度下降50~100%。永城市2007年没有出现疟疾暴发点。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行政村当年共发病323例,发病率为0.48%,较上年0.98%的发病率下降51.3%,有统计学差异(χ2=118.099,P<0.001)。与未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的行政村相比,两者2006年发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χ2=2.818,P=0.093),2007年前者低于后者0.54%的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4.378,P=0.036)。结论球形芽孢杆菌水面喷洒可降低中华按蚊蚊幼密度和成蚊密度,实施生物灭蚊幼措施可有效减少疟疾发病率。
- 周广超张红卫苏云普周水森黄芳
- 关键词:疟疾发病率媒介控制球形芽孢杆菌
- 河南淮滨县疟疾流行现状的基线调查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掌握淮滨县疟疾实际疫情 ,评估疟疾的流行现状 ,为该县实施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后的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 方法 采取不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逐户调查疟疾发病情况 ,疟防知识知晓率及发热病人血检原虫阳性率。采用捕获—再捕获方法 (CRM )估计全县疟疾实际发病率和漏报率。 结果 全县 2 0 0 2年疟疾疫报发病为 5 7例 ,发病率 0 87/万 ,血检原虫阳性率 0 6%。访问居民 480 1人 ,查出疟疾病例 10 9例 ,发病率为 2 2 7%。CRM估计全县发病率为 1 0 4% ,估计漏报率为 89 5 7%。蚊帐使用率 5 5 93 % ,疟防知识知晓率中小学生为 9 3 6% ,居民为 14 3 6%。 结论 淮滨县疟疾流行呈局部爆发流行态势 ,且漏报严重 ,居民疟防知识有待普及。应尽快采取抗疟措施控制疟疾流行。
- 苏云普陈建设张红卫刘辉李东方陈旭东崔杰黄希吾
-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基线调查发病率
- 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分析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河南省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资料和人口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应用Arc GIS 10.3软件探讨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消除历程可分为摸底调查和重点防治、控制流行和降低发病率、实现基本消灭和巩固成果、实现消除疟疾4个阶段。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经历了由淮河以南地区和黄河、太行山间的平原地区向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转移,后又集中在淮河以南东部嗜人按蚊分布区,最后在豫东平原暴发后逐渐得到控制的变化。疟原虫种类由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原虫混合流行转为单一间日疟原虫流行,再到5种输入性疟原虫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复合媒介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变化。结论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河南省虽已实现消除疟疾,但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严峻,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任重道远。
- 郭万申赵东阳张红卫鲁德领刘颖钱丹杨成运关周赵玉玲周瑞敏李素华王昊邓艳陈伟奇张雅兰
- 关键词:疟疾
- 2010~2015年河南省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通过对2010~2015年的931例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为预防和控制疟疾病例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5年河南省疟疾疫情监测数据、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以及此期间各级医院收治的疟疾住院病例资料,并对这些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有严重并发症的有175例,占总病例的18.80%,普通病例占81.20%。全省17个地市均有疟疾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占前三位的地市为郑州市391例、洛阳市141例和濮阳市97例,共629例,占总病例数的67.56%(629/931)。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全年均有发生,普通病例在5~7月份发病数较多。以30~50岁的青壮年男性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5.41%(609/931);职业分布主要以境外务工人员为主,感染地主要为非洲(占93.12%,867/931),其次为东南亚(占4.30%,40/931)。在931例疟疾病例中曾经患过疟疾的病例数有643例,占69.07%。重症病例和普通病例从初诊到确诊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d和1d,患者平均确诊的天数分别为4.75 d和4.21 d。重症病例24 h内确诊的有42例(24%),普通病例24 h内确诊的有284例(37.57%),两者24 h内的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河南省重症疟疾比例较高,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流动人口管理,减少重症疟疾病例的发生。
- 杨成运张雅兰李素华张红卫
- 关键词:疟疾重症病例流行病学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我国输入性疟疾防控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对我国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疟疾防控工作的影响,为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比较COVID-19疫情前(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22日)、后(2020年1月23日—2021年12月31日)上述5省疟疾病例数、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地、回国后诊疗和处置情况。结果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5个省份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054例,COVID-19疫情前、后分别报告1722例和33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所有病例均在确诊后1 d内报告。COVID-19疫情后,5个省份平均每年报告疟疾病例数(171例)较疫情前(826例)下降79.30%;自2020年2月起,5个省份每月报告疟疾病例数明显减少。COVID-19疫情前后5个省份疟疾病例感染虫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70,P<0.05);COVID-19疫情前以恶性疟病例为主(72.30%);COVID-19疫情后,恶性疟病例占比下降至37.65%,卵形疟病例占比上升至最高(44.28%)。COVID-19疫情前后,5个省份疟疾病例感染来源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3,P<0.05);与COVID-19疫情前相比,疫情后来自西非的病例占比降低(44.13%vs.37.95%;χ^(2)=4.34,P=0.037),来自东非的病例占比升高(9.58%vs.15.36%;χ^(2)=9.88,P=0.02)。COVID-19疫情后病例3 d内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96.69%)低于疫情前(98.32%)(χ^(2)=3.87,P<0.05),7 d内疫点调查处置完成率(100.00%)高于疫情前(98.43%)(χ^(2)=3.95,P<0.05)。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我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输入性疟疾疫情大幅下降,3 d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下降。提示需增强监测系统敏感性,以防范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改变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激增带来的继发传播风险。
- 刘颖王丹贺志权张滔燕慧林文张轩陆申宁刘玉婷王多全黎军阮卫李石柱张红卫
-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