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房颤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2015年
-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房颤患者68例(房颤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BC、Hb、PLT、RDW、MPV。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房内径(LAD)。以LAD、MPV、RDW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房颤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房颤组MPV、RDW水平及LA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MPV、RDW、LAD水平为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患者MPV、RDW水平升高,与房颤发病有关,在房颤预测及预后评估方面可能有一定价值。
- 段雯潘莹曾宪钦张志远
- 关键词:心房颤动平均血小板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
-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不同时期应用的疗效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不同时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7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溶栓组(30例)、早期使用替罗非班组(溶栓前给药28例)和补救替罗非班组(溶栓失败后给药29例)。采用判断溶栓再通间接指标来评估3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观察患者出血的发生率及24 h内并发症。结果:早期应用组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心肌肌钙蛋白I浓度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浓度峰值和达峰时间与常规溶栓组、补救应用组比较,明显降低和缩短(P<0.05),应用替罗非班后较常规溶栓组胸痛持续时间缩短,ST段下降时间提前(P<0.05)。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在24 h内并发症方面,3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溶栓联合替罗非班,特别是早期应用者可以提高溶栓成功率,减轻心肌损害而不会增加并发症和出血风险。
- 潘莹段雯曾宪钦张志远
- 关键词:替罗非班溶栓
- Bcl-2/Bax与大鼠主动脉钙化的关系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Bcl-2/Bax表达与大鼠主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 1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钙化组,每组8只。钙化组大鼠给予维生素D3300 000 U·kg-1肌肉注射,每日1次;尼古丁25 mg·kg-1溶于花生油中早、晚各灌胃1次诱导大鼠血管钙化模型。对照组大鼠同时间点给予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干预6周后股动脉放血处死大鼠,Von Kossa染色观察主动脉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钙化组大鼠主动脉血管中膜弹性纤维间可见大量黑色颗粒沉积,而对照组大鼠无黑色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钙化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而Bax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钙化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Bax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凋亡系统Bcl-2/Bax失衡可能为血管钙化的机制之一。
- 潘莹段雯曾宪钦张志远
- 关键词:血管钙化BCL-2/BAX凋亡
- MicroRNA-195与Bcl-2/Bax在钙化大鼠主动脉中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Bcl-2/Bax和microRNA(miRNA)-195在大鼠血管钙化中表达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方法将16只实验大鼠随机分对照组和钙化组,每组8只。钙化组肌肉注射维生素D3(30万U/kg,1次)和尼古丁灌胃(25mg/kg溶于花生油中,早、晚各1次)诱导大鼠血管钙化模型,对照组大鼠予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建模6周后,股动脉放血处死大鼠,将主动脉用Von Kossa梁色后,观察其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miRNA-195的表达。结果钙化组的主动脉有大量黑色颗粒沉淀。钙化组主动脉组织中Bax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而Bcl-2的表达升高(P<0.05)。钙化组miRNA-195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钙化的主动脉中miRNA-195表达的水平与Bcl-2表达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91,P<0.05)。结论钙化的主动脉组织中miRNA-195的表达升高,并伴有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miRNA-195与Bcl-2可能参与主动脉钙化。
- 潘莹曾宪钦段雯张志远张文斌
- 关键词:BCL-2/BAX凋亡血管钙化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伴打鼾史的患者132例进行睡眠呼吸监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对照组(非OSAS组)、冠心病合并OSAS组,根据AHI的水平分为轻度OSAS组(AHI=5~15次/小时)、中度OSAS组(AHI=16~30次/小时)、重度OSAS组(AHI〉30次/小时),比较各组间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情况及严重程度与AHI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合并OSAS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非OSA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962,P〈0.01);4组的TIMI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2.150,P〈0.01);4组的SYNTAX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328.113,P〈0.01)。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SYNTAX评分与AHI呈正相关(r=0.862,P〈0.01)。结论 OSAS的严重程度可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严重程度,提高对OSAS的认知和干预是对冠心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途径。
- 段雯潘莹曾宪钦张志远
-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冠状动脉狭窄病变SYNTAX评分
- 临时心脏起搏器对心肺复苏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对心肺复苏后出现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成功心肺复苏后出现长RR间期并行临时心脏起搏术患者106例,根据长RR间期的心电图表现分为起搏点异常组50例和传导阻滞组56例,然后又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心尖部起搏组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所有患者起搏模式均为VVI起搏。观测7 d分析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结果心房颤动总发生率为17.0%(18/106),起搏点异常组30例行心尖部起搏,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6.7%(11/30),20例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心房颤动发生率为5%(1/20)。心尖起搏组心房颤动发生率高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36.7%vs.5%,P<0.05);传导阻滞组32例行心尖部起搏,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8.8%(6/32),24例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0/24),心尖起搏组心房颤动发生率高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18.8%vs.0%,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心房颤动发生与右心室心尖起搏相关。结论心肺复苏后无论是起搏点异常还是传导异常行临时起搏器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有利于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 潘莹黄站军段雯曾宪钦张志远
- 关键词:起搏器心肺复苏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