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德俐

作品数:26 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动力工程及工...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生物质
  • 7篇热解
  • 4篇动力学
  • 4篇厌氧
  • 4篇沼气
  • 4篇下降管
  • 4篇木质纤维素
  • 4篇缓释肥
  • 3篇玉米秸
  • 3篇玉米秸秆
  • 3篇沼气发酵
  • 3篇沼渣
  • 3篇生物炭
  • 3篇炭粉
  • 3篇热化学
  • 3篇秸秆
  • 3篇孔隙
  • 3篇孔隙结构
  • 3篇滥用
  • 3篇发酵

机构

  • 26篇山东理工大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农业农村部规...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26篇张德俐
  • 24篇易维明
  • 20篇王芳
  • 7篇李志合
  • 5篇李永军
  • 2篇付鹏
  • 2篇蔡红珍
  • 2篇牛卫生
  • 2篇李宁
  • 2篇孙雪峰
  • 1篇张全国
  • 1篇张志萍
  • 1篇张倩
  • 1篇王祥
  • 1篇柳善建
  • 1篇高巧春
  • 1篇王霞
  • 1篇朱玲君
  • 1篇李艳美
  • 1篇王婧

传媒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农机化研究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化工进展
  • 1篇精细化工
  • 1篇可再生能源
  • 1篇第五届全国研...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秸秆及其发酵沼渣的TG-FTIR研究
为了研究玉米秸秆厌氧发酵后剩余沼渣的热解潜力,本文采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FTIR)对玉米秸秆及其发酵沼渣进行了氮气气氛下不同升温速率的热解特性试验研究,并利用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对样品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
张德俐王芳易维明牛卫生
关键词:玉米秸秆厌氧发酵TG-FTIR动力学
生物炭粉多层覆膜蔬菜专用缓释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生物炭粉多层覆膜蔬菜专用缓释肥及其制备方法,生物炭粉多层覆膜蔬菜专用缓释肥包括肥料内核,肥料内核外侧依次包覆有多层生物炭粉包膜层,生物炭粉包膜层包含生物炭粉,由内向外设置的多层生物炭...
沈秀丽曾剑飞王兴鑫王芳张德俐易维明
文献传递
喷淋塔内螺旋喷嘴雾化特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以水为介质,在不同压力下对不同喷孔直径的螺旋喷嘴进行雾化特性试验研究,得到包括体积流量、雾化锥角、雾化液滴粒径和雾化均匀度的变化规律,并分别利用雾化均匀度指数和跨径对雾化均匀度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压力和喷孔直径对其雾化特性均有影响。在工程运用中,喷孔直径为5.6mm、压力为0.2MPa最适宜对生物质热裂解气体的喷淋冷却。
张德俐李志合易维明王芳
关键词:生物质喷淋塔雾化特性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厌氧发酵沼渣热化学转化利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21年
厌氧发酵技术可以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沼气,并伴随副产物沼渣产生。随着大型沼气工程的发展,大量沼渣排放已成为厌氧发酵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亟须对沼渣进行快速有效处理。其中,沼渣的热化学转化利用符合大型沼气工程发展趋势,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首先分析木质纤维素沼渣的原料特性与热化学转化潜力;再对沼渣成型燃料、热解以及水热炭化等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着重对沼渣衍生产物特性、热化学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厌氧发酵结合的潜在优势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对沼渣热化学转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厌氧发酵与沼渣热化学转化结合的应用模式研究对大型沼气工程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张德俐王芳王芳李志合易维明柳善建
关键词:生物质厌氧发酵热解沼渣燃烧
新型下降管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装置的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新型下降管热裂解液化反应器,利用玉米秸秆粉进行(快速)热裂解试验,对物料及热载体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考察反应装置的整体运行情况,在固体热载体与生物质颗粒的质量比为20:1的情况下,固体热载体预热温度达到575℃时,截取了连续150min内V型下降管内的温度变化,对喷淋装置内生物油的温度进行了实时采集。实验结果得到了475、525、575℃不同温度下的生物油收集率,并对热裂解产物包括生物油的理化特性、炭粉粒径分布和不可冷凝气体的成分进行分析。
王祥李志合李艳美李宁张德俐易维明
关键词:生物质热裂解生物油
喷淋塔内螺旋喷嘴雾化特性的研究
雾化冷凝最近几年普遍应用于生物质热解液化系统中,其中喷嘴的设计以及雾化特性的研究极为重要.该文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以水为介质,在相对低压下对不同喷孔直径的螺旋喷嘴进行了雾化特性研究.得到了包括雾化锥角、雾化液滴...
张德俐李志合易维明王芳
关键词:热裂解喷淋塔雾化特性
玉米秸秆及其发酵沼渣热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为研究厌氧发酵过程对秸秆类生物质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的影响,以玉米秸秆及其厌氧发酵沼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热解特性,分别采用Flynn-Wall-Ozawa(FWO)法和Starink法对热解活化能分布进行研究,并结合Malek法对其主要热解阶段的最概然机理函数进行了探讨。原料基本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经过厌氧发酵后,挥发分含量减少19.48%,固定碳含量增加27.87%,半纤维素与纤维素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39.94%与30.96%,木质素相对含量增加了109.14%。热重试验结果表明,与玉米秸秆相比,发酵沼渣最大失重速率减小,且残炭率较高。对二者热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沼渣的活化能主要分布于91~130 k J/mol之间,低于玉米秸秆原样;二者机理函数可采用两阶段理论描述,当转化率小于0.6时可由反应级数n=2机理模型进行描述;当转化率大于0.6时,玉米秸秆更符合圆柱形对称三维扩散机理(D4),发酵沼渣更符合球形对称三维扩散机理(D3)。本研究为发酵沼渣热解制备生物燃料工艺条件优化和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芳张德俐张德俐易维明
关键词:玉米秸秆热解特性动力学
以沼气发酵为目标的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被引量:2
2013年
随着化石燃料的日益减少,生物质能技术已成为热门研究课题,而目前厌氧发酵沼气技术也备受瞩目。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预处理作为沼气厌氧发酵的关键步骤,已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为此,结合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特殊结构特点,从厌氧发酵制沼气这一角度出发,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并且对这些方法的作用机理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使其在不同的环境下更好地得以应用。
王芳易维明牛卫生张德俐
关键词:沼气木质纤维素预处理
CFD-DEM方法研究下降管结构对颗粒流动的影响被引量:4
2024年
为了明确不同下降管结构内陶瓷球和生物质颗粒的流动规律,对比研究了方形和圆形下降管对颗粒轴向速度、颗粒碰撞率和生物质停留时间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管径对颗粒轴向速度和生物质停留时间的影响。搭建了CFD-DEM耦合框架,并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模拟进行了速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混合颗粒在圆管中的时均轴向速度高于方管,圆管中陶瓷球的最大轴向速度比方管高10%左右;不同管径大小下降管中的颗粒轴向速度差异主要体现在下降管的转弯处,管径60、70和80 mm下降管转弯处的陶瓷球速度依次损失了37%、40%、45%左右,生物质的速度依次损失了49%、52%、54%左右;方管中生物质与壁面的接触碰撞频率更高,圆管中生物质与陶瓷球的接触碰撞频率更高,两种管中分别约为23%和39%的生物质颗粒与陶瓷球接触;陶瓷球的加入后方管和圆管中的生物质停留时间分布离散程度分别增加了10%和17%。研究结果为下降管热解装置中的颗粒流动状态分析及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刘浩马瑞孙雪峰高豪磊张德俐王芳易维明
关键词:生物质下降管计算机仿真气固两相流
纳米Fe_(3)O_(4)对沼液MFC产电特性与有机物降解的影响
2023年
为了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对沼液中有机质的降解和产电效率,将纳米Fe_(3)O_(4)与MFC结合,考察了纳米Fe_(3)O_(4)以Fe_(3)O_(4)@生物炭和Fe_(3)O_(4)@碳毡两种不同介入方式对MF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均可成功启动MFC,且产电效率远高于无纳米Fe_(3)O_(4)介入的空白实验,最高电压分别为699和707 mV,最高电压持续时间均可长达10 d。Fe_(3)O_(4)@碳毡与Fe_(3)O_(4)@生物炭介入下,MFC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700和578 mW/m^(2),比未使用纳米Fe_(3)O_(4)的MFC提高了43%和31%。将Fe_(3)O_(4)@碳毡作为阳极电极得到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率最高,为51.76%;直接投加Fe_(3)O_(4)@生物炭对NH_(4)^(+)-N的降解影响最大,投加Fe_(3)O_(4)@生物炭后NH_(4)^(+)-N含量由(6800.14±57.86)mg/L降至(689.14±37.29)mg/L,NH_(4)^(+)-N降解率达到89.87%。纳米Fe_(3)O_(4)参与的MFC微生物群落结构合理,两种介入方式均刺激了主要水解细菌梭菌纲(Clostridia)的生长富集。随着纳米Fe_(3)O_(4)的位置变化,Clostridia的相对丰度在以Fe_(3)O_(4)@生物炭和Fe_(3)O_(4)@碳毡介入的MFC中分别达到61.11%、50.98%。二者的电活化细菌中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含量最高,并且在反应后碳毡上发现了反硝化细菌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
李思煜张全国王芳邸璐张德俐张德俐易维明张志萍
关键词:沼液MFC有机物降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