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岩

作品数:9 被引量:15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玉米
  • 4篇QTL分析
  • 3篇性状
  • 3篇QTL
  • 3篇QTL定位
  • 2篇雄穗
  • 2篇玉米穗
  • 2篇玉米穗部性状
  • 2篇玉米雄穗
  • 2篇水分
  • 2篇穗部
  • 2篇穗部性状
  • 2篇籽粒
  • 2篇胁迫
  • 2篇旱胁迫
  • 2篇干旱
  • 2篇干旱胁迫
  • 1篇蛋白
  • 1篇玉米产量
  • 1篇玉米株高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新疆农业科学...
  • 7篇西南大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张岩
  • 8篇黎裕
  • 8篇刘志斋
  • 8篇谭巍巍
  • 8篇孙宝成
  • 8篇李永祥
  • 8篇刘成
  • 8篇彭勃
  • 8篇王迪
  • 8篇石云素
  • 8篇王天宇
  • 8篇宋燕春
  • 6篇王阳
  • 2篇杨德光
  • 2篇李清超
  • 2篇杨钊钊
  • 2篇李春辉
  • 1篇张志明
  • 1篇侯文胜
  • 1篇韩天富

传媒

  • 5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数目和雄穗重的主效QTL的定位被引量:21
2011年
利用2套具有共同亲本黄早四且分别含有230个及235个家系的F2:3群体,结合2年多点的表型鉴定,运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下(2007-北京、2008-北京、2007-河南、2008-河南、2007-新疆以及2008-新疆)的玉米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重进行QTL定位。同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2.0软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6个环境下2个群体共检测到51个与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重相关的QTL(Q/H群体32个,Y/H群体19个),其中包括7个主效QTL,并在Q/H群体中确定了2个重要的QTL,即位于7.01bin的Qqtpbn7-1和位于7.02bin的Qqtw7-2。对比2个群体的定位结果,共挖掘到3个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一致性"QTL,这些在不同环境及不同遗传背景下能够稳定存在的QTL可为玉米雄穗相关性状的生产应用以及精细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王迪李永祥王阳刘成刘志斋彭勃谭巍巍张岩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QTL定位
CRISPR/SaCas9系统在大豆基因编辑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CRISPR/SaCas9系统在大豆基因编辑中的应用。实验证明,根据大豆基因组中基因GmFT2a或GmFT5a设计SgRNA,之后将SgRNA的编码基因和编码SaCas9蛋白的基因导入大豆,敲除大豆基因GmF...
蔡宇鹏侯文胜陈莉韩天富张岩
基于多个相关群体的玉米雄穗相关性状QTL分析被引量:25
2012年
为了解析玉米雄穗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利用以黄早四为共同亲本组配的11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玉米雄穗一级分枝数、雄穗主轴长和雄穗干重3个性状进行QTL分析。经过对11个群体及亲本2年3点的田间鉴定,单环境和联合环境下的玉米雄穗相关性状QTL定位,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和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15个在多环境下(5个环境以上)稳定表达的"环境钝感"主效QTL,其中,在染色体bin3.04区域,齐319群体和旅28群体中都定位到1个主效雄穗一级分枝数相关QTL,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7.4%和14.4%,并且2个群体的QTL标记区间高度重叠,在IBM2008 Neighbors图谱上的重叠区间为226.0~230.1。对比不同群体结果发现,在2个群体以上都能检测到的一致性区间21个,其中在第2、第3、第6、第8染色体上的5个一致性区间在3个群体中可稳定表达。这些多环境和多个遗传背景下稳定表达的位点可作为玉米雄穗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精细定位及基因克隆的候选位点。
杨钊钊李永祥刘成刘志斋李春辉李清超彭勃张岩王迪谭巍巍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QTL
在干旱和正常水分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QTL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穗部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对其进行遗传剖析可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尤其是对干旱胁迫下的稳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分别与自交系掖478和齐319进行杂交,构建了两套F2:3群体(分别记为Y/H和Q/H)。在正常水分灌溉和干旱胁迫下对穗长、穗粗、轴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和穗重等7个穗部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单环境分析和相同处理水平的联合分析方法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2个群体的亲本及F2:3家系的各性状值均低于正常水分条件,且穗粒重与穗长、穗重、穗粗呈正相关。在干旱胁迫下和正常水分条件下,通过两种检测方法共定位到75个玉米穗部性状QTL,其中Y/H群体共定位了20个QTL,分布在第1、第2、第5、第6、第7、第10染色体上;Q/H群体共定位了55个QTL,分布在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9、第10染色体上;但是在干旱条件下两群体分别只检测到4个和19个QTL,明显低于正常水分条件下检测到的QTL数目。通过联合分析只检测到3个QTL与环境发生显著互作和6对QTL存在上位性互作效应,说明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同时还发现,Y/H群体在正常灌溉与干旱条件下检测到2个一致性的QTL,分别是qKRE1-5-1和qKRE1-7-1,对表型变异解释的变化范围是6.15%19.48%;Q/H群体检测到3个一致性QTL,分别是qKRE2-5-1、qGW2-10-1和qKRE2-3-1,对表型变异解释的变化范围是7.14%16.65%,说明这些QTL受环境影响较小,能够稳定遗传,可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区间应用于玉米穗部性状抗旱性改良。
谭巍巍李永祥王阳刘成刘志斋彭勃王迪张岩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杨德光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穗部性状干旱胁迫QTL分析
不同环境下多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31
2011年
【目的】探讨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共同亲本,分别与掖478和齐319杂交,构建两套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缩写为Y/H和Q/H),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河南、新疆等3个地点共6个环境下进行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穗粒重4个性状的表型鉴定,采用单环境分析和多年多点的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在单环境分析中,2个群体分别检测到33个QTL和46个QTL,主要分布在第4、5、6、7、10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Y/H群体中共定位到4个环境钝感的QTL(即在2或2以上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到的QTL,且在联合分析中与环境无互作效应),其中以位于第4、5染色体上的qGW1-4-1、qKRE1-5-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表型的贡献率均大于10%;在Q/H群体中共定位到6个环境钝感的QTL,其中以qKRE2-3-2、qED2-2-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解释7.23%—18.3%和7.1%—15.6%表型变异。通过多个环境的联合分析,Y/H和Q/H群体分别检测到2个和6个QTL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且以穗粒重与环境互作的QTL最多,而其它性状的大部分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少数几个显著QTL位点参与上位性互作,而大部分上位性QTL为非显著位点间的互作,对表型的贡献率较小。比较分析2个群体的QTL定位结果,在2个群体间共检测到4对共有QTL,分别与穗粒重和穗行数相关,位于bin1.10、bin5.05、bin6.05和bin7.02。【结论】这些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穗部性状改良的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图位克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上位性和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谭巍巍王阳李永祥刘成刘志斋彭勃王迪张岩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杨德光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穗部性状环境互作效应上位性效应QTL
基于多重相关RIL群体的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定位被引量:36
2013年
株高和穗位高是玉米育种中的重要农艺性状。本研究利用我国玉米育种中骨干亲本黄早四与来自不同杂种优势群的其他11个骨干自交系组配11个RIL群体,开展基于单环境、联合环境的QTL分析,分别检测到269个和176个QTL。通过区段整合,检测到21个株高主效QTL及15个穗位高主效QTL,这些QTL分布在第1、第2、第3、第6、第7、第8、第9、第10染色体上。相对于共同亲本黄早四而言,部分QTL在不同RIL群体中的效应方向一致,来自共同亲本黄早四的等位基因在不同群体中能够稳定地表达。同时,还分别定位到在多环境下稳定表达的5个株高、4个穗位高"环境钝感QTL"。此外,进一步鉴定出5个重要的株高和穗位高QTL富集区段(bin 1.01 1.02,1.08 1.11,3.05,8.03 8.05和9.07),这些区段均包含多个株高和穗位高相关QTL,如bin3.05位点包含7个QTL,bin8.03 8.05位点分别包含9个QTL,且这些QTL至少在3个不同环境中能够被检测到,这些区域对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清超李永祥杨钊钊刘成刘志斋李春辉彭勃张岩王迪谭巍巍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张志明潘光堂黎裕王天宇
关键词:玉米株高穗位高RIL
不同水分环境下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干旱胁迫对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我国玉米育种骨干亲本齐319和掖478分别和黄早四组配构建的两个F2:3群体为材料,应用逐步联合分析的QTL定位方法,剖析新疆不同水分环境下(包含水区和旱区)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分处理不同年份间产量构成因子和籽粒相关性状超过70%的QTL可稳定表达,旱区QTL的稳定性明显低于水区,当全部环境联合分析时,各性状QTL稳定性呈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但超过60%的QTL仍然稳定表达。两群体中共检测到11个环境钝感的主效QTL(在2个以上环境中检测到,且至少在一个环境下的贡献率大于10%),分布在bin1.10、2.00、4.09、7.02、9.02、10.04和10.07共7个基因组区段上,除bin10.04外所有环境钝感的主效QTL在全部环境下稳定表达。因此,玉米产量构成因子和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在新疆相同水分处理不同年份间,甚至不同水分条件下大部分均可稳定表达,这些主效QTL位点可为抗旱分子育种和进一步精细定位提供参考。
彭勃王阳李永祥刘成刘志斋王迪谭巍巍张岩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干旱胁迫籽粒
基于两个相关群体的玉米花期相关性状QTL定位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利用具有共同亲本黄早四的2个F2﹕3群体,定位控制玉米的抽雄期(DTT)、散粉期(DTP)、吐丝期(DTS)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ASI)的QTL,为玉米分子育种与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自交系齐319和掖478分别与黄早四杂交构建的230个和235个F2﹕3家系为定位群体(分别写作Q/H和Y/H),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对在不同生态环境下(2007-北京、2008-北京、2007-河南、2008-河南、2007-新疆以及2008-新疆)玉米花期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同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 Network-2.0软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的分析。【结果】尽管4个花期相关性状的表现在2个群体中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之间均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在6个环境下对2个群体的4个性状进行了QTL检测,Q/H群体共定位到了85个QTLs,分布在玉米的10条连锁群上;Y/H群体共检测到了30个QTLs,呈现成簇分布。在Q/H群体中检测到2个重要的与多个性状相关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同时表达的QTL区域,分别位于第8染色体的umc1562—bnlg1651和第10染色体的phi062—umc1115区段;在Y/H群体中也检测到了1个与多性状相关且在多环境表达的QTL区域,位于第3染色体的nc030—umc2166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贡献率较大的QTL同时控制着多个性状。对比2个群体的定位结果,共检测到4个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一致性"QTLs。【结论】玉米花期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较为复杂,而在不同环境及不同遗传背景下能够稳定存在的QTL可为这类性状的生产应用以及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王迪李永祥王阳刘成刘志斋彭勃谭巍巍张岩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QTL定位
玉米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及条件QTL分析被引量:31
2010年
以我国玉米育种的骨干亲本齐319和黄早四构建的230个F2:3家系群体为材料,通过条件分析结合QTL定位方法探讨了单株产量(GYPP)与单株粒数(KNPP)和百粒重(KWEI)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百粒重比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遗传力高,受环境影响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更高。单株产量非条件QTL分析共定位到5个遗传主效应QTL和5对上位性位点,其中4个是控制3个性状(单株产量、单株粒数和百粒重)的一因多效性位点,1个是控制2个性状(单株产量和单株粒数)的一因多效性位点,全部5对上位性位点都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有关。条件QTL分析还检测到14个QTL位点及10对上位性位点,这些位点在非条件QTL分析中未被检测到,其效应较小。因此,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通过改良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可有效提高产量;条件QTL分析方法在单个QTL水平上证实了单株产量与单株粒数、百粒重较强的遗传相关性,并且能够检测到更多效应较小的QTL;发掘的两个效应较大的一因多效位点可为玉米高产分子育种和进一步精细定位提供理论参考。
彭勃王阳李永祥刘成张岩刘志斋谭巍巍王迪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关键词:玉米产量构成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