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护理
  • 2篇梗死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预见性护理
  • 1篇止血
  • 1篇止血带
  • 1篇人脑
  • 1篇实践及效果
  • 1篇体积
  • 1篇缺血
  • 1篇消毒
  • 1篇消毒供应
  • 1篇消毒供应中心
  • 1篇消毒管理
  • 1篇脑出血
  • 1篇脑梗
  • 1篇脑梗死
  • 1篇脑梗死体积
  • 1篇脑缺血

机构

  • 5篇三峡大学第一...

作者

  • 5篇张岚
  • 2篇李耀彩
  • 2篇张永萍
  • 2篇张其梅
  • 2篇陈春丽
  • 1篇刘传珍
  • 1篇杨兴玉
  • 1篇兰晶
  • 1篇秦觅
  • 1篇代俊
  • 1篇张强
  • 1篇陈明秀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1
  • 2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老年人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了解老年人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与某些因素的关系。方法对67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态、血糖、慢性心肺疾患、感染发生时间、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中50%以上病人为大脑半球中线深部出血,出血量>30ml,血糖高于10mmol/L,昏迷,有慢支、肺气肿病史,大多在发病3d内出现肺部感染,46%以上的病人在1周内死亡。结论老年人脑出血部位在大脑中线深部,出血量大,血糖越高,昏迷越深,有慢性心肺疾患病史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机会越高,而且发生的时间早,预后差。
李耀彩张其梅张岚张永萍秦觅张强
关键词:老年人脑出血肺部感染
消毒供应中心对止血带的消毒管理被引量:5
2011年
在临床护理中,护士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输液、输血时必须使用止血带,止血带在临床使用频率非常高,因其又与不同患者的皮肤直接接触,如不采取有效的清洗消毒措施,将会成为医院感染又一传播途径。
陈春丽杨兴玉张岚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止血带消毒管理
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年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更是广为人知。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护理作为患者康复以及预后的关键一环,其作用尤其重要。为了进一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本课题对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本文分别从预见性护理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概述、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展开论述。
张岚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持续护理质量控制的实践及效果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通过持续有效地质量控制确保护理质量安全。方法对护理环节质量实施持续督导监控。结果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了服务理念,规范了服务行为,提高了护理的整体水平。结论持续质量控制对改进和完善护理质量,确保质量持续有效地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陈明秀陈春丽张岚代俊
不同低温对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后NF-κB表达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不同低温对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后NF-κB表达及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常温组(37℃),轻度低温组(34℃),中度低温组(32℃),每组分缺血2,4,6,12小时共四个亚组。采用栓线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缺血2,4,6,12小时后置于常温操作台和冰毯机上,分别保持肛温为37±0.5℃,34±0.5℃和32±0.5℃12小时。在各自规定时间点处死大鼠,其中三只作TTC染色,剩余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常温组相比,在缺血的各个时间点,除轻度低温组缺血6h外,两低温组的脑梗死体积均显著减小(P<0.05或P<0.01)。随缺血时间的延续,常温组NF-κB蛋白表达逐渐升高,在缺血6小时达高峰,并持续升高:除轻度低温组缺血4h外,在其余各时间点,两低温组的NF-κB蛋白水平较常温组显著下降(P<0.01),且低温治疗使NF-κB蛋白表达高峰前移。结论:低温治疗组与常温组比较,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或P<0.01);低温治疗还显著抑制NF-κB的蛋白表达(P<0.01),使NF-κB蛋白表达高峰前移。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的表达有关。
兰晶李耀彩张其梅张岚张永萍刘传珍
关键词:脑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