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虹
- 作品数:26 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高职院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课堂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被引量:5
- 2014年
- 为了顺应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结合非法学专业学生未系统学习法律课程的特点,经济法课程应改变原有单一化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加强在课堂上的实践教学环节,运用法律案例教学法作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 廖晓虹
-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法案例教学法
- 电子商务行业“职业打假”司法判例调研
- 2022年
- 根据调研,涉及“职业打假人”的司法诉讼案件从2015年开始活跃,2015-2019年呈现爆发,2020年有所回落。虽然在社会生活领域涉及“职业打假”的法律诉讼案例与日增多,但是在法律上没有“职业打假”这一法律概念,“职业打假”的法律地位未被明确界定,以期对近十年“职业打假”的司法判例进行调研分析及研究。
- 廖晓虹谷少永
- 关键词:电子商务职业打假知假买假
- 我国高等学校的行政法律地位
- 2008年
- 本文阐述高等学校在代表国家实施公共行政权力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其在对待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时,应依法行政。针对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立法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寄望于我国法制进程的不断发展来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充分、全面地为公民提供适当的行政司法救济。
- 廖晓虹
- 关键词:行政诉讼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高校自治
-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人才为目标,这与本科院校着眼于培养研究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向有差别,这也决定了两者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者希望给予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模式借鉴,更好的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健全与发展人才培养方案。
- 廖晓虹
- 关键词:高职院校
- 课程思政视域下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对策研究
- 2024年
- 由于高职院校通过多种招生方式招收学生,在不同生源的学生群体中,尤其是中高职衔接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通过对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进行对比调研,揭示了中高职衔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兴趣缺失、自我效能感低下、环境适应困难等导致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重点研究如何运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针对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就业指导、优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师素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构建积极校园文化等多维度的解决方案。
- 廖晓虹
-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学习倦怠
- 浅议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 2005年
-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知识产权由于其地域性等特征,令其在法律适用上受到严格“属地主义”原则的限制,以致很难获得有效的国际保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为适应国际间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必须大力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因此研究该领域的冲突法律制度成为当今国际私法学的迫切任务。
- 廖晓虹
- 关键词:知识产权国民待遇原则
- 信息产业化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立法完善
- 2012年
- 文章结合当前信息产业化环境下著作权保护中的合理使用制度,以及数字图书馆具有的特点,分析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7条关于数字图书馆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不足,并提出完善该方面制度的立法建议。
- 廖晓虹
- 关键词:著作权数字图书馆信息产业化
- 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经济法教师为例
- 2016年
- 高职高专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应重点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因为这是很多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短板。不仅是高职教师应高度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和教育部门都应积极调整人才选拔机制、教师考评机制、师资培训机制等配套措施,鼓励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达到高职高专的教师资格要求。
- 廖晓虹
- 关键词:高职教师
- 全文增补中
- 微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采用问卷软件调研国内高职院校的微课发展现状,对全国微课大赛的比赛状况与高职院校开展微课建设及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微课制作多,应用少;微课数量大,质量不高,微课形式单一;师生对微课的认识不足等。结合调研结果探寻,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微课教学实践的路径包括:加大教师微课技术培训的力度和广度,鼓励教师开展微课教学,提倡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 廖晓虹
- 关键词:高职教育
- 私权利与公权力有限性的法学思考
- 2008年
- 国家通过立法形式规定或认可公民的私权利,使公民获得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定权利。公民权利的行使以不妨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国家的公共利益为限度。相对于公民的私权利,国家的公权力显然更强大和更权威,而且更容易导致公权力的行使主体有滥用权力、超越权力、权力腐败等不良倾向。因此,法治社会需要设置有效机制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保护公民的私权利。
- 廖晓虹
- 关键词:私权利公权力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