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血吸虫超氧化物歧化酶保护性免疫力的研究被引量:1
- 1996年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由于它能专一地清除超氧阴离子,酶的特性与功能受到了重视。曼氏血吸虫的SOD活力与抗原性已经受到关注[1],而日本血吸虫的SOD是否具有抗原性与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国内外文献未...
- 常惠玲王琴美王鸣杰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超氧化物歧化酶免疫力
-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感染红细胞精脒合成酶体内观察
- 1993年
- 给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CS)和抗氯喹株(CR)感染鼠腹腔注入~3H-丁二胺(0.74MB_q/鼠),4h后用荧光法与液闪法测定CS、CR感染RBC中产生的~3H-精脒量,以示精脒合成酶的活力(以dpra/10~9感染RBC表示),并观察了氯喹对酶活力的影响。两株感染RBC的酶活力在治疗前接近,CS为59 987.9±17403(16),CR为53818.4±15565(13)。氯喹治疗20h后CS与CR分别为20033±3260(8)与65304±20176(11)即CS酶活力降低66.6%,CR的活力不变,推测氯喹对两株疟原虫感染RBC精脒抑制的差异点是在精眯合成酶环节。
- 常惠玲孙惠良王琴美王聚君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氯喹精脒
-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中的氯喹积聚和排出被引量:4
- 1998年
- 目的探测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较敏感株低的原因是受阻于感染的红细胞,还是疟原虫自身,以及抗氯喹疟原虫是否具有快速排出氯喹的特点。方法:给两株感染小鼠ig氯喹,用高压液相(外标法)检测感染红细胞和疟原虫中的氯喹量。结果:ig氯喹4.06mg/kg与400mg/kg氯喹3h后,敏感株感染红细胞和抗氯喹株感染红细胞中的氯喹量无明显差异,而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两个剂量组分别较敏感的低54.0%与42.1%(P<0.001)。比较ig氯喹3h与7h后疟原虫积聚的氯喹量,敏感株两者相同,抗性株7h后不仅无明显减少,相反地上升(0.452±0.079nmol/mg蛋白与0.559±0.124nmol/mg)蛋白(P<0.02)。结论:进入抗氯喹疟原虫中的氯喹量低,其受阻部位是在疟原虫本身而不是在感染的红细胞,未发现抗氯喹疟原虫快速排出氯喹。
- 王琴美王鸣杰王鸣杰杨彬
- 关键词:疟原虫伯氏疟原虫氯喹药敏性
- 氯喹对伯氏疟原虫摄取次黄嘌呤、甲硫氨酸、精氨酸及其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1989年
-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氯喹株感染的RBC,与0.4mmol/L氯喹一起培养2小时后,敏感和抗氯喹株感染的RBC,对[~3H]次黄嘌呤、[^(14)C]精氨酸和[~3H]甲硫氨酸的摄入量分别被抑制67.3%、41.8%和35.7%以及65.4%、45.6和46.9%。 感染疟原虫的小鼠,经氯喹10mg/kg肌注20小时后,各氨基酸组成,在敏感株疟原虫中普遍的较不服药的对照组上升,而在抗氯喹疟原虫中,升高的氨基酸主要是与多胺、谷胱甘肽有关,如精氨酸、鸟氨酸、甲硫氨酸、脯鼠酸、甘氨酸和半胱氨酸。
- 常惠玲吴克英蓝勤娴黄左钺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氯喹氨基酸
- 伯氏疟原虫线粒体、微粒体与酸沉淀蛋白中氯喹量的分布
- 1999年
- 王琴美王鸣杰常惠玲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线粒体微粒体
- 伯氏疟原虫感染红细胞中的游离氨基酸和多胺生成的研究被引量:1
- 1990年
-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CS)和抗氯喹株(CR)感染红细胞中的游离氨基酸量和鸟氨酸脱羧酶活力均相接近,用氯喹10mg/kg im两个株的感染小鼠,20h后对游离氨基酸无抑制作用.氯喹剂量为5mg/kg时,抑制CS和CR感染红细胞的鸟氨酸脱羧酶活力为79.6和55.7%。 CS和CR感染红细胞中的精脒量为139±27和528±140nmol/10~9感染红细胞。环亮氨酸剂量为80mg/kg时,能抑制CS和CR感染红细胞的精脒生成,其抑制率分别为44和57%,加喂甲硫氨酸(100mg/kg)后,精脒量分别上升至294和657nmol/10~9感染红细胞。但是与两者仍有一定差距,故认为在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及其后的代谢环节仍有差异.
- 常惠玲黄左钺王聚君王琴美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氨基酸氯喹多胺
- 伯氏疟原虫氯喹结合蛋白的分离与定量
- 1999年
- 目的: 分离伯氏疟原虫敏感株( C S) 与抗氯喹株的氯喹(chloroquine C Q) 结合蛋白。方法: 给两株感染鼠ig C Q400 mg/kg , 3 h 后, 收集伯氏疟原虫用( Ultrogel R) Ac A34 凝胶柱分离蛋白, 按 Bergqvist 法抽提与蛋白结合的 C Q, 然后用 H P L C ( 外标法) 定量。结果: C S 有58 个蛋白峰, 均与 C Q 结合, 其中以 No64 ~86部分( 峰9) 结合的 C Q 量最多, 占总结合量的164 % 。抗氯喹伯氏疟原虫( C R) 有40 个蛋白峰, 除8 个峰外,均与 C Q 结合, 结合量最多的蛋白部分与 C S相同, 在 No60 ~83 部分( 峰6 及峰7) , 但是它与 C Q 的结合能力( C Qnmol/ mg 蛋白) 显著高于 C S。结论: 分离与测定了 C S和 C R 两株疟原虫各个蛋白峰的分布与定量, 及其与 C Q 结合的能力。在同一株疟原虫中, 各蛋白与 C Q 的结合能力存有差异, 在 C S与 C R 间此差异更大。
- 王琴美王鸣杰常惠玲杨彬
-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HPLC
- 日本血吸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分离与纯化被引量:7
- 1994年
- 介绍了一种分离与纯化日本血吸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简易方法。通过超速离心、硫酸铰沉淀、DEAE-纤维素(DE-52)柱与SDS-PAGE分离、纯化,获得了电泳纯的日本血吸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日本血吸虫具有丰富的GAPDH,SDS-PAGE显示其分子量为37kDa,纯化的日本血吸虫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可用于研制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的研究。
- 王琴美王鸣杰常惠玲
- 关键词:血吸虫纯化GAPDH日本血吸虫
- 精脒与疟原虫抗氯喹关系的研究
- 1991年
- 抑制伯氏疟原虫感染RBC中50%精脒量,抗氯喹株需要喂服400mg/kg氯喹,而敏感的为20mg/kg,相差至少20倍。两株感染鼠同样喂服氟喹20mg/kg和400mg/kg一次,3小时后,在全血和感染RBC中的氯喹量,低剂量组接近,400mg/kg组抗氯喹的更高,而积聚在疟原虫中的氯喹量则抗氯喹的低于敏感。抗氯喹感染RBC中的精脒,78‰集中在疟原虫,故认为精脒量的提高,可能与氯喹进入疟原虫产生竞争性抑制。MGBG抑制抗氯喹鼠中的疟原虫生长,精脒能逆转其作用。
- 常惠玲王琴美王聚君蓝勤娴
- 关键词:疟原虫氯喹精脒
- 日本血吸虫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抗原性和保护性免疫力的研究被引量:7
- 1996年
-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是血吸虫糖酵解中的重要酶,参与虫体内多种代谢功能,在抗血吸虫疫苗的研制中亦受到重视曼氏血吸虫GAPDH37kDa抗原性与保护性免疫力已被证实[1],日本血吸虫菲律宾株GAPDH克隆及具有生物活性重组体的特性与免疫原...
- 常惠玲王琴美王鸣杰
- 关键词:血吸虫脱氢酶抗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