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心绞痛
  • 2篇心绞痛患者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性血友病
  • 2篇血管性血友病...
  • 2篇血浆
  • 2篇血友病
  • 2篇血友病因子
  • 2篇氧化氮
  • 2篇氧化氮合成酶
  • 2篇一氧化氮
  • 2篇一氧化氮合成
  • 2篇一氧化氮合成...
  • 2篇他汀
  • 2篇绞痛
  • 2篇管性血友病因...
  • 2篇伐他汀
  • 2篇放射性
  • 2篇放射性肺纤维...

机构

  • 5篇沈阳市铁西区...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医学院附...

作者

  • 5篇周朝晖
  • 2篇党军
  • 1篇林海涛
  • 1篇李光
  • 1篇曲晓婷
  • 1篇刁尧
  • 1篇付鑫
  • 1篇刘炜
  • 1篇腾旭
  • 1篇吴桂平
  • 1篇张彦红

传媒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外源性L-精氨酸在兔放射性肺损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008年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物介质,近年来,NO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放射性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NO含量变化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改变,目前尚未达成一致观点。关于作为NO合成前体的L-精氨酸(L-Arg)在放射性肺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少见报道,
党军李光刁尧周朝晖
关键词:L-精氨酸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肺纤维化一氧化氮合成酶外源性活性改变
兔放射性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观察兔放射性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方法:实验兔20只,采用6mVX线对左全肺进行照射,25Gy,1次。分别于照射前、照射后1,3,6个月各处死5只动物,处死前进行左肺肺泡灌洗。采用铜-镉还原法检测灌洗液中的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iNOS的表达。结果:NO含量在照射后1个月明显升高,照射后3~6个月显著降低;在照射前及照射后3~6个月,肺间质细胞内几乎未见iNOS阳性表达;在照射后1个月,肺间质中iNOS表达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结论:NO可能是放射性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独立影响因素,其含量的变化可能与iNOS蛋白活性改变有关。
党军周朝晖缪宏宇
关键词:一氧化氮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放射性肺纤维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血浆vWF及GMP-140水平的关系
2006年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0例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⑴根据冠脉硬化病变形态分为S组(光滑斑块组);C组(复杂病变斑块组)。⑵复杂病变组患者根据病变支数分为Ⅰ组(单支病变组);Ⅱ组(双支病变组);Ⅲ组(三支病变组)。所有患者于冠脉造影前采血测定血浆vWF、GMP-140水平。结果:⑴C组血浆vWF、GMP-140水平显著高于S组。⑵Ⅲ组血浆vWF、GMP-140水平显著高于Ⅰ、Ⅱ组,Ⅱ组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Ⅰ组。结论:1.冠脉造影表现为复杂形态病变者属于高危不稳定性病变。2.血浆vWF、GMP-140水平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范围及是否存在不稳定病变的间接指标。
周朝晖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Α-颗粒膜蛋白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稳定性心绞痛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95例血脂正常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外,加服阿托伐他汀)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并记录缺血相关事件。结果:①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TIB低于对照组TIB(P<0.05)。②治疗组的缺血相关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6个月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长期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并能减少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
周朝晖林海涛
关键词:心绞痛心肌缺血阿托伐他汀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早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浆C反应蛋白、金属蛋白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2005年
目的观察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3天后C反应蛋白(CRP)、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变化,以了解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斑块稳定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被分为常规治疗组(未服用任何调脂药物,19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0mg/d,21例)治疗。测定治疗前后CRP、MMP-9、vWF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二组治疗前后血脂各组成分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CRP、MMP-9、vWF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稳定心绞痛的早期予以3天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减低血浆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吴桂平张彦红曲晓婷付鑫腾旭刘炜周朝晖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金属蛋白酶-9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金属蛋白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