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朗
- 作品数:11 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马里兰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语言价值观与语言多样性被引量:5
- 2019年
- 文章聚焦语言价值观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认为语言价值观呈现语言意识形态,涵盖物质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前者生成于语言市场,凭借强势语言追逐物质利益。后者根植于对精神家园的信念,依靠母语守望精神家园。依据对中国语言文字使用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显示,物质价值观与语言的客观活力有关联,但是并不一定可以维护弱势语言的活力,因为强势语言总是享有更多资源;语言精神价值观与语言的主观活力相关,可以保护弱势语言的活力,因为健康的精神价值观可以助力个人和社区保持双语平衡。研究说明,保护语言多样性是国家、社区和个人的共同使命。只有这三者都端正语言价值观,三方合作,才可落实《岳麓宣言》达成的国际共识。
- 周明朗
- 关键词:语言多样性精神价值观
- 语言识别:民族国家建设与全球化被引量:5
- 2018年
- 在语言学学科中,语言识别既是比较语言学这个分支的主要研究对象,又是(宏观)社会语言学这个分支的重要对象。前者从语言发展的内部研究语言识别,而后者则从语言发展的外部研究语言识别。本文从宏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在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秩序这个理论框架内展开研讨3种语言观,即大语言观、小语言观和平等语言观;评估大语言观和小语言观对欧洲近现代语言识别与民族国家建设的多重影响;探讨现阶段全球化中平等语言观与语言地位识别的关系。语言识别与其说是一个语言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人文社会问题。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如何妥善处理这个问题事关国泰民安。
- 周明朗
- 关键词:语言识别民族国家建设
- 语言认同与华语传承语教育被引量:31
- 2014年
- 华语教育与国际汉语教育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语言政策问题。本文提出的"语言认同过程"理论把语言认同分解为个人多重身份库、个人语码库和身份与语码匹配过程,并认为,语码的学习、储存、和使用需要与语言学习者的身份认同相匹配。根据该理论分析,华裔学生对华语的认同有别于非华裔学生对国际汉语的认同,因此华语教育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对象有重大的认知差别。本文运用该理论分析华裔学生学习华语的身份认同困惑,提出相应的华语教育理念、华语教学法、华语教材编写和华语教师培养方法,以期解决华裔学生华语学习中的认同问题,达到华人身份与华语语码的有机匹配。
- 周明朗
- 关键词:华语教育国际汉语教育语言认同身份
- 全球华语大同?被引量:9
- 2017年
- 全球华语大同主要表现为汉语全球化的三大发展特征。第一,全球华人大多放弃方言,转用普通话。第二,世界各国的各级学校采用普通话、汉语拼音、简化字为华语教育的标准。第三,中国在全球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所孔子课堂,大力推广国际汉语教育。大同之下,我们仍然观察到,全球华语标准语在传播中出现新的变异现象。本文通过考察全球语言发展史,运用社区第二语言习得模式和语言认同过程模式,分析导致华语标准语变异的深层原因,并指出这个深层原因就是语言认同的差异。
- 周明朗
- 关键词:全球华语国际汉语教育
- 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百年演变及思考被引量:6
- 2018年
- 本文回顾、梳理了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认为影响这个演变的两大主要因素是全球化和民族国家建设。全球化直接导致了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造成了中国不同地区语言教育政策的分分合合,至今仍未取得理想的和谐与统一。百年来,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经历了4个不同的模式。每个民族国家建设模式都有自己的语言意识形态,并以其意识形态为基础形成语言立法,制定语言教育政策,以建设有效的语言秩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清朝政府1911年通过的《国语统一办法案》仍是各届政府语言教育政策参照的蓝本。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这个蓝本不能充分满足当代中国语言教育的需要。当代语言教育政策面临多重挑战:一要满足民族国家建设的需要;二要兼顾社区的语言多元现实;三要让国民有愉悦的语言学习过程,使他们成为忠诚的和合格的公民;四要培养国民的全球竞争能力。
- 周明朗
- 关键词:语言教育政策民族国家建设
- 国家建设模式与乡土知识传承被引量:2
- 2012年
- 不同的国家建设模式对公民权利和义务有不同的界定,因此对国民教育中知识传承方式也有不同的制约。苏联式的国家建设模式缺乏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全面认识,导致国民教育中知识传承的条块效应,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国家认同。中国的多元一体国家建设模式可较多地兼顾各族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国民教育中建设知识传承的双行道。上行道可让乡土知识精华升格为国家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下行道能使国家知识传承到全国各个区域。这种双行道有利于多元一体国家的建设,促进一体国家认同的形成。
- 周明朗
- 关键词:国家认同乡土知识国民教育
- 语言迁移、句型结构重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被引量:7
- 1997年
- 语言迁移、句型结构重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美]周明朗在外语课堂上,语言迁移现象(languagetransfer)是很普遍的;学生在外语生成中常常运用母语的句型结构。句型结构重复现象(syntacticrepetition)即重复使用自己或别人的前面...
- 周明朗
- 关键词:句型结构语言迁移现象对外汉语教学语言语时间状语汉语句型
- “全球视野下的闽粤客方言流布史”多人谈
- 2025年
- 海外汉语方言是汉语方言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陈晓锦(暨南大学文学院)汉语方言并非只在中国版图内流行。缺少了海外汉语方言,对汉语方言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华人社区流行着粤、闽、客、吴、官话五大汉语方言。闽方言主要流行于东南亚,欧洲法国巴黎有潮州话,北美洲美国纽约有闽东话;客家方言东南亚、非洲、南美洲都有,欧洲英国等也有。吴方言主要流行于欧洲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官话主要流行于东南亚、东亚、中亚与中国邻近的国家。粤方言则散布于五大洲。
- 陈晓锦徐杰庄初升李嵬周明朗朱媞媞严修鸿
- 关键词:汉语方言研究闽方言吴方言粤方言
- 跨境语言关系动力学被引量:11
- 2014年
- 文章提出跨境语言关系动力学(Dynamics)这个概念,用以研究两个或多个国别语言秩序及其语言意识形态对跨境语言产生的影响力。每个国别语言秩序,以及支撑这个秩序的语言意识形态,都有两个基本动力,一是向心力,二是扩张力。向心力通过多种渠道,把一个国别语言秩序内的非主流语言的本体和使用者都拉向这个秩序内的主流语言。扩张力主要通过商贸和(官方)文化交流两个渠道,让一个国别语言秩序内的主流语言向该秩序以外传播。在两个语言秩序的向心力和扩张力交织处存在着一个"真空"区。跨境语言一般都生存于这个"真空"区。跨境语言关系动力学可以研究两个不同国别的语言秩序的向心力和扩张力的关系,对"真空"区内的跨境语言的生态环境做深度的和动态的分析,为国家制定适当的跨境语言政策和保护跨境语言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 周明朗
- 关键词:向心力扩张力
- 语言传播的双向性与大华语的特征
- 2022年
- 本文认为语言传播具有双向性,以大华语三圈为视角,把普通话从内圈向中圈和外圈的传播称之为“顺向传播”,把华语从外圈和中圈向内圈的传播称之为“逆向传播”。语言学界多注重强势的顺向传播所导致的华语普通话化,少关注弱势的逆向传播所引起的普通话华语化。本文聚焦华语从中圈向内圈的传播,研究这种弱势的逆向传播的机制。这个机制包括语言外部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人口流动和两圈交流,内部因素是普通话功能固化和欠缺,内外因素的交叉点是连锁反应。外部因素在内圈引起了两个连锁反应,即言语社区重组和语言交际网络扩展。言语社区重组为华语逆向传播提供了语言空间,交际网络扩展给华语逆向传播开辟了人际通道,形成了普通话华语化的现象。因此,普通话华语化和华语普通话化共同构成了大华语的特征。大华语作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值得在语言规划、华语教育等方面应该得到理性的对待。
- 周明朗
- 关键词:语言传播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