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蓁蓁

作品数:25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厦门理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社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 8篇政治法律
  • 6篇哲学宗教
  • 4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主义
  • 9篇教育
  • 6篇哲学
  • 5篇社会主义
  • 4篇荣辱
  • 4篇荣辱观
  • 3篇荣辱观教育
  • 3篇社会
  • 3篇社会主义荣辱
  • 3篇社会主义荣辱...
  • 3篇社会主义荣辱...
  • 3篇生命
  • 3篇唯物
  • 3篇唯物主义
  • 3篇历史唯物主义
  • 2篇哲学教学
  • 2篇生命哲学
  • 2篇经济体
  • 2篇经济体制
  • 2篇教学

机构

  • 13篇厦门理工学院
  • 10篇鹭江职业大学
  • 1篇厦门鹭江大学
  • 1篇鹭江大学

作者

  • 25篇吴蓁蓁
  • 1篇姚安泽
  • 1篇姚金泱

传媒

  • 9篇鹭江职业大学...
  • 3篇厦门理工学院...
  • 2篇厦门特区党校...
  • 1篇中国宗教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未来与发展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厦门教育学院...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三个有利于"对实践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2004年
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和贡献,它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基本观点,为我们验证、衡量、审视、评判实践结果,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工作绩效,评价社会制度提供了客观的、动态的、具有最终意义和最高价值的检验标准。
吴蓁蓁
论创新的理论依据被引量:2
2004年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一般原理和认识发展的规律是创新的理论依据。
吴蓁蓁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大学素质教育一定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2000年
该文分析了传统教育的弊端、知识经济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致力于理想人格培养 ,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 ,注重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能力训练 ,实现从知识向智慧开发转换 。
吴蓁蓁
关键词:素质教育知识经济
论秘书的“三商”要求及其培养被引量:1
2000年
本文分析了现代社会对秘书德商、情商、智商的基本要求,并从新的教育时空观和教育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对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三商”做了一些思考。
吴蓁蓁
关键词:秘书德商情商智商教育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新发展
2003年
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正确认识评判人们政治态度的标准,从而根据时代特点调整和确定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新时期党建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七一讲话”、十六大报告从我国社会结构现状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和党建理论进行了新发展。
吴蓁蓁
关键词:阶级分析社会阶层阶级基础群众基础
哲学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1999年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已是哲学教师的共识。本文着重分析为什么哲学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如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理论联系实际,
吴蓁蓁
关键词:哲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大学精神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被引量:2
2006年
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最重要最深刻的内涵。大学精神对于提升人的层次、弘扬人性、铸锻人格,培育自由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培养大学精神,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必须摒弃一切向钱看和盲目追随社会热点或把学校当成单一化、规格化人才生产工厂的错误观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建立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
吴蓁蓁
关键词:大学精神人文精神
论生命哲学视域中的死亡观教育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6
2008年
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和以物质享受为轴心的现代社会里,人的生命正陷入重重误区,遭遇新的异化。高校必须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宗旨,发挥其社会理想的制定者和实践者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死亡观教育,引领学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对当前过度的消费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进行理性的思考,厘清在社会生产的目的、科技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等问题上的混乱,引导他们对生命和死亡进行理性思考,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克服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对人性的羁绊,努力提升自由人生精神境界。
吴蓁蓁
关键词:生命哲学死亡观
关于提高哲学效价的教学思考
2002年
本文针对目前学生学哲学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结合国内哲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认为现有的哲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要求有较大距离 ,造成哲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低效价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认为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提高哲学效价的首要因素。为此 ,必须研究时代课题 ,研究教学对象的特点 。
吴蓁蓁
关键词:实效性哲学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生命教育缺位与构建被引量:6
2008年
教育在本质上是有生命的。然而,当代教育中生命的缺位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由此,站在生命哲学高度上,反思当代教育中生命缺位的现象,从现实人的需要出发来构建生命教育的体系,探讨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的应有作为,正是本文之主旨。
吴蓁蓁
关键词:生命哲学科学发展观生命教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