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朋

作品数:64 被引量:345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2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5篇地震
  • 11篇地震序列
  • 11篇震源
  • 9篇地壳
  • 8篇台网
  • 8篇M
  • 7篇震源机制
  • 6篇余震
  • 6篇快波偏振方向
  • 6篇剪切波分裂
  • 5篇地壳应力
  • 5篇余震序列
  • 5篇震级
  • 5篇发震
  • 5篇S波
  • 5篇S波分裂
  • 4篇地震定位
  • 4篇地震台
  • 4篇地震预警
  • 4篇震源机制解

机构

  • 64篇四川省地震局
  • 14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云南省地震局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北京市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天津城建大学

作者

  • 64篇吴朋
  • 23篇苏金蓉
  • 14篇王宇航
  • 12篇黄春梅
  • 10篇魏娅玲
  • 9篇吴微微
  • 8篇蔡一川
  • 8篇李兴泉
  • 7篇刘莎
  • 6篇陈天长
  • 6篇范军
  • 6篇张致伟
  • 6篇杨建思
  • 6篇唐淋
  • 5篇段云歌
  • 4篇管勇
  • 4篇朱介寿
  • 4篇龙锋
  • 4篇程万正
  • 3篇梁明剑

传媒

  • 14篇四川地震
  • 8篇地震学报
  • 8篇中国地震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地震地磁观测...
  • 3篇地震研究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地震
  • 2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9篇2018
  • 9篇2017
  • 4篇2016
  • 1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被引量:26
2009年
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利用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测震台的数字地震波资料,测定了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前地震活动平稳,未出现显著异常增强或平静现象.根据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求出的震源机制解,其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WNW-ESE向,震源断层面呈NE向与NW向两组节面走向.其中NE向节面呈N50°—70°E,断面倾角均陡,达60°—70°,震源力学作用方式多呈逆倾型,少部分呈走滑型.震前地震活动呈现的主压应力方位、震源断面走向及其错动类型,与汶川8.0级地震给出的解是一致的.巨大地震发生前沿龙门山断裂带微破裂呈现的平均应力场与主震一致.起始破裂区东侧20km内是紫坪铺水库水域区,这一区域发生小震活动增加的现象处于水库放水的卸载阶段.本文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起始破裂区附近的小震活动,其震源参数表明,震源位于8.0级地震之上的5—14km深度,其震源参数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也是一致的.
张致伟程万正阮祥吴朋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龙门山断裂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
2014年川滇交界东段鲁甸M_S 6.5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研究鲁甸M_S 6.5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探讨震区深部发震构造,本文利用四川、云南省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和震后流动监测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8月3日至11日期间发生的鲁甸M_S 6.5主震及506个M_l≥1.5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359个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鲁甸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3.8 km,与震源破裂过程显示的初始破裂深度较为接近,余震序列分布纵剖面还显示出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上方,且余震序列呈现出近EW向和NW向的不对称共轭状分布,优势分布方向为NW向的地震序列延展范围约20 km左右,并与昭通—鲁甸断裂相交,近EW向地震序列的延展长度约16 km左右.其中,在垂直NW向密集条带的震源深度剖面上,余震序列呈近于直立的条带状聚集,且余震序列震源深度分布的优势区间为3~15 km,较浅的震源深度说明了地震事件大多发生在脆性上地壳内部.地震重定位结果还表明了发震断层呈现高倾角分布的特征,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地面地震地质调查及科考成果,综合表明和论证了此次鲁甸MS6.5地震的发震断层与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密切相关.
李荪海颜晓晔苏金蓉李大虎吴朋吴朋张永久
关键词:双差定位余震序列发震断层
四川地震预警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应用
2024年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主要包含台站观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网络通讯系统、技术保障系统五大模块。基于四川地震预警台网实际情况,规划设计了紧急信息服务系统中发布系统的架构。本文对系统中运用的MQTT协议、HAProxy开源软件、Dubbo框架等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以2022年芦山6.1级等地震的预警信息发布情况为例,阐述该系统在实现地震预警中的优势与作用。
王宇航马康熙范军吴朋梁厚朗李萍萍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序列发震构造被引量:18
2023年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发生M_(S)6.8强烈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Ⅸ度,共造成97人遇难,20人失联.本文利用截至2022年10月22日的震相数据和波形资料,对本次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主震与M_(S)>3.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初步分析了该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其几何结构特征和震源区构造变形特征.序列重新定位结果表明,泸定M_(S)6.8地震余震区长轴沿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磨西段呈NNW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约55 km,北端和南端大致止于泸定新店子北侧和石棉草科乡南侧.余震存在明显的分区丛集特征,且在南门关南侧和湾东附近各存在一个余震稀疏区,将余震区自然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和南段相对较窄、中段较宽.M_(S)6.8主震与10月22日泸定M_(S)5.0余震位于中段,9月7日石棉M_(S)4.5余震位于南段,北段无M_(S)4.0以上余震活动.CAP反演结果显示,主震矩震级MW6.44,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走向/倾角/滑动角)为:节面Ⅰ75°/90°/155°,节面Ⅱ165°/65°/0°,矩心深度3.0 km;7次M_(S)>3.0余震的矩心深度在2.5~7.5 km之间,反映本次泸定主震及其3.0级以上余震能量释放主要发生在上地壳浅部.面应变As值揭示主震为纯走滑型,而余震震源机制解分段特征显著,南段和北段均为纯走滑型,中段为拉张(正断)型.基于余震空间分布、序列震源机制解与余震区构造展布,推测本次泸定M_(S)6.8地震的主发震断层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NNW走向的磨西段(磨西断裂),左旋走滑,其断层面走向、倾角和倾向均呈现明显的分段差异,揭示主发震构造几何结构具有复杂性,但应变花形态揭示石棉草科乡以北的主发震断层构造变形模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呈NE向拉张、NW向挤压等量的纯走滑变形模式.余震区中段主震西侧3次M_(S)>3.0正断型余震与2016年泸定震群4次M_(S)≥3.4纯正断和斜滑正断型地震应变花揭�
易桂喜龙锋龙锋赵敏梁明剑周荣军赵敏张会平周荣军李勇李俊吴朋王思维
关键词:震源机制发震构造
四川地区地震波衰减、记录场地响应对区域震级测定的影响
本文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选取互相衔接的三段地震波几何衰减模型,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 和Mereu 方法,分别反演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及攀枝花—西昌地区的介质品...
吴微微苏金蓉魏娅玲吴朋
关键词:非弹性衰减Q值震级偏差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四川地区地壳结构被引量:9
2015年
采用接收函数反演和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利用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的52个区域固定地震台站和布设的两条52个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站的远震地震波形数据资料,对四川地区地壳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地区的Moho面深度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差异明显,在川西高原地区地壳厚度为52~68 km,在川滇地块地壳厚度为50~60 km,在中地壳内存在不连续的低速层分布;而在四川盆地地壳厚度为38~45 km,地壳内没有低速层存在.Moho面深度从川西高原的60多公里至四川盆地的约40 km,在二者的交界处龙门山断裂带下面,存在厚度约30 km左右宽的下降过渡带,说明其下的Moho面可能受断层影响,结构比较复杂;在高原地区的上地壳界面和下地壳上界面比四川盆地的相应界面深;高原地区在中地壳的上部有不连续的低速层分布,在松潘—甘孜地块的上地壳下部存在向南东运动的脆性推覆体,在羌塘 理塘地块的上地壳下部存在向南东和南运动的脆性物质流动.
范军朱介寿江晓涛吴朋
关键词:地壳结构接收函数
2013年四川芦山M_S 7.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Hypo2000+HypoDD联合定位方法,基于35个科考台站和四川测震台网记录资料,对2013年6月25日至2014年12月31日发生的芦山M_S 7.0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重新定位后,EW、NS和UD向平均误差分别为0.141 km、0.143 km、0.147 km,平均到时残差0.066 s,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8—18 km。定位结果显示,芦山地震余震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邑—名山断裂和双石—大川断裂之间,沿SW方向,长度约40 km。
段云歌吴朋黄春梅
四川地震预警网外玛多7.4级地震预警分析研究被引量:15
2021年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地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8次地震预警处理结果及预警减灾效能进行了分析。此次地震震中距四川地震预警网55km,首台触发后12.19s发布首次预警处理结果,前5次预警处理结果用时距离首台触发时间均小于35s。与正式地震目录对比,第1次预警处理结果震中位置偏差为17.1km,震级偏差为-1.8,盲区半径为121km。随着参与计算台站数量增多,震中位置偏差和震级偏差不断减小,盲区半径不断增大。由于地震破裂时间长和台站限幅等原因,8次预警震级均偏小。本次地震预警的有效获益区为震中距121~324km的环形区域,此区域内减灾效能显著。本次地震预警结果表明,四川地震预警系统在本次地震中预警产出效果较好,对于网外大地震预警有重要参考意义。
李同林彭朝勇李萍萍马康熙江鹏吴朋王宇航朱永莉
关键词:地震预警
利用C语言编程实现SAC到EDAS数据格式的转换被引量:1
2015年
"4·20"芦山7.0级大地震以后,随着科考台站的架设,从该地区台阵获得了海量的地震信息。本文通过C语言编程实现了将SAC格式的地震单台波形数据进行自动截取并转换为港震EDAS格式的地震事件数据形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如研究区域S波分裂、泊松比分布以及地壳流分布空间和流动方式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春梅王宇航吴朋蔡一川李兴泉唐涛
关键词:C语言SAC数据格式转换
BBVS-60型和CMG-3ESPC型地震计性能及记录数据相干性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BBVS-60型和CMG-3ESPC型地震计目前在国内测震数字台网中广泛使用,但两种型号地震计在性能和各类指标上均存在差异。本研究分别在山洞和地表两类不同观测环境的台站上安装BBVS-60型和CMG-3ESPC型地震计,对同点记录的数据对比分析,计算相同分量间的相干函数值。结果显示,在比测台址观测环境下,两种地震计在0.02—40 Hz (垂直分量)和0.04—40 Hz(水平分量)频段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记录数据在高频(10—40 Hz)和长周期频段(10—50 s)的相关程度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此外,在工作频段内,两种地震计所记录数据的相关程度与输入振动的强度有很大关系。本文分析结果可为设备选型、震相分析以及地震工程研究提供参考。
李兴泉邵玉平吴朋李荪海谌亮
关键词:地震计相干分析频率响应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