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5H指数:7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心脏结节病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被引量:1
- 2018年
- 1病例资料患者,女,61岁,2015年12月以"活动后胸闷、气促3年余,再发加重1个月"为主诉入院。既往体健。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不影响日常生活。1年前出现胸骨后及心前区胀痛,可放射至后背,伴心悸、乏力、多汗,持续半小时缓解。半年前胸闷、气促症状较前加重,轻微活动后即可出现,夜间不能平卧,伴咳嗽、咳白痰。入院后体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性。
- 孙源君刘鹏孙伟吴宗磊任永奎尹晓盟黄日红
- 关键词:心脏结节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起搏器
- 不同全身麻醉方式实施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喉罩和插管两种全身麻醉(全麻)方式实施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按顺序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全麻下行房颤RFCA的199例患者,其中全麻气管插管组102例(插管组),全麻喉罩组97例(喉罩组)。房颤RFCA术中比较两组患者6个时间段即:术中插管即刻、插管后2 min、插管后10 min、拔管即刻、拔管后2 min、拔管后10 min的平均动脉压力(MAP)及心率(HR)变化;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包填塞发生率、镇静镇痛药物用量、患者苏醒时间及苏醒延迟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及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及复发时间。结果:插管组与喉罩组比较(:1)拔管即刻:MAP [(98.26±11.92)mmHg vs (86.20±5.56) mmHg, 1 mmHg=0.133 kPa,P=0.000], HR [(80.72±13.61)次/min vs(76.01±12.71)次/min,P=0.046]均较高;(2)低血压发生率(7.8%vs 3.0%,P=0.033)、丙泊酚剂量[(520.51±12.25) mg vs(486.39±15.54)mg,P=0.000]和瑞芬太尼剂量[(422.23±17.53)μg vs(406.71±10.89)μg,P=0.000],插管组均较高;(3)术后:插管组术后麻醉苏醒延迟与ICU滞留时间均较长;(4)术后48 h:插管组房颤复发率较高[9.0%(18例)vs 5.5%(11例),P=0.338],平均复发时间较早[(22.83±13.02)h vs (24.63±13.46) h,P=0.202];(5)不同房颤类型术后48 h和术后1年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1年随访:共复发房颤53例,两组患者不同房颤的复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共房颤复发53例(26.6%),中位时间为10.799个月。喉罩组复发24例(12.0%),插管组复发29例(14.6%),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插管组的房颤复发率虽高于喉罩组(P=0.425),但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7)。结论: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全麻过程中,喉罩麻醉更有利于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减少术中镇痛镇静药物用量,降低术中低血压及术后麻醉苏醒延迟的发生。与�
- 刘鹏刘红阳高连君尹晓盟夏云龙刘雪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全身麻醉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对冠状动脉钙化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中,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对冠状动脉钙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ACS入院行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的32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最终234例纳入本研究。对血清ALP水平进行三分位分组(<68IU/L,68-80IU/L和>80IU/L),比较各组患者冠脉钙化特征及分布情况,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钙化的影响因素,采用ROC工作曲线评价ALP及传统冠脉钙化危险因素对冠脉钙化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选患者中,冠脉造影检出冠脉钙化者占37.6%,IVUS检出冠脉钙化者占63.7%,其中ALP>80IU/L组点状钙化比例最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ALP水平与冠脉钙化密切相关,ALP>80IU/L组患者冠脉钙化风险显著升高(OR2.85,95%CI1.38-5.90,P=0.005),ALP(Per10IU/L)(OR1.54,95%CI1.24-1.92,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与单纯使用传统危险因素相比,使用传统危险因素联合ALP检测对冠脉钙化的预测能力明显提升(联合检测AUC0.714vs单纯传统因素AUC0.644,P<0.05)。结论血清ALP水平可能是冠脉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ALP水平升高与冠脉点状钙化分布增加有关,使用传统危险因素联合ALP检测可增加对冠脉钙化的临床预测能力。
- 任永奎王帅刘鹏于尧尹达吕海辰
-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碱性磷酸酶血管钙化
- 老年合并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治疗方式的比较研究
- 2021年
- 目的:比较老年合并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外科手术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与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选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所有年龄>60岁的老年AAS患者311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外科组及内科组,并分别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组、主动脉壁内血肿或溃疡组,以及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进行亚组分析。平均随访35.23个月,比较各组预后,研究终点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临床死亡。结果: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改善老年AAS整体预后,外科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内科组[(50.00±2.04)个月∶(55.90±1.51)个月,P=0.001]。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组中,外科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内科组[(35.64±5.34)个月∶(48.31±2.30)个月,P<0.001],院内病死率(46.9%∶8.3%,P<0.001)和院外病死率(25%∶8.3%,P=0.041)显著低于外科组。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组中,外科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内科组[(43.96±3.59)个月∶(56.72±1.83)个月,P=0.003],院内病死率(10.6%∶1.9%,P=0.070)和院外病死率(27.7%∶5.8%,P=0.003)显著低于外科组。但在主动脉壁内血肿或溃疡组中,外科组与内科组预后相似。在年龄亚组中,外科手术可以改善60~69岁、70~79岁年龄组预后,但对于>80岁年龄组,两种治疗方式预后相似。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可能改善60~79岁老年罹患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预后,但对于主动脉壁内血肿及主动脉溃疡老年患者,内科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预后相似。
- 刘鹏杨光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老年外科治疗内科治疗
- ALP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的斑块形态及钙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行IVUS检查的AC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排除既往PCI病史、癌症和肝脏疾病患者后,23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ALP预测钙化能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高ALP(>80 IU/L)组、中ALP(68~80 IU/L)组和低ALP(<68 IU/L)组,观察不同水平ALP与钙化特征和斑块形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OC曲线显示ALP预测钙化的AUC面积是0.65(P<0.001);相关性分析提示ALP与斑块负荷(PB)相关(r_s=0.38,P<0.001);高ALP组点状钙化、最小管腔面积(MLA)≤4.0 mm^2及PB>70%较中、低ALP组明显增高(P<0.05),但薄层纤维帽(TCFA)和钙化长度在不同AL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P>80 IU/L与点状钙化、PB、MLA的相关性较强,提示高ALP可能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 任永奎王帅吕海辰李新生尹达刘鹏
-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碱性磷酸酶血管钙化
- 金科威UT4000F监护仪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 2006年
- 刘鹏
- 关键词:监护仪
- 单孔腹腔镜与传统多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疗效的Meta分析
- 解龙刘鹏董鑫闫玉梅包海东张贤彬巩鹏
- 淋巴结阳性比率对于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的价值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评估淋巴结阳性比率(LNR)在判断肝内胆管癌(IC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从SEER数据库提取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存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危险模型探讨LNR在肝内胆管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57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99例。分析显示,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没有转移的患者[(41.6±1.8比(23.2±2.2)个月,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显著增加患者死亡风险(HR=3.1,95%CI:2.1~4.4,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在校正了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后,淋巴结转移状态与患者生存时间无关。仅有LNR≥20%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NR≥20%比LNR<20%,HR:2.3,95%CI:1.4~3.8,P<0.05)。结论淋巴结阳性比率在判断肝内胆管癌患者生存方面的价值优于淋巴结转移状态。
- 隋毅巩鹏张贤彬刘鹏汤朝晖
- 关键词:肝内胆管癌淋巴结转移
-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分析主动脉窦解剖特点与心律失常基质
-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lice spiralCT,MSCT)评价主动脉窦及毗邻组织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0年11月期间于我院心内科门诊或病房以胸痛为主诉行心脏...
- 常栋刘鹏杨延宗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
- 关键词:右心房断层摄影术心律失常主动脉窦
- 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心房颤动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入组的412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转入心脏ICU,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中,随机分为丙泊酚镇静组(Prop组)206例及右美托咪定组(Dexm组)206例,比较两组术后房颤发生率、转复窦性心律(转律)成功率、胺碘酮累计剂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指标。撤离呼吸机后,Prop组窦性心律患者57例再次出现房颤,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镇静组(Dexm-1组)及对照组,比较其房颤发生率、转律成功率、胺碘酮累计剂量及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等指标。所有8h内未成功转律的患者,分析其预后。结果:心脏外科术后8h内,与Prop组相比,Dexm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胺碘酮累计剂量明显减少。心脏外科手术8h后,Dexm-1组较对照组房颤转律成功率明显提高,胺碘酮累计剂量明显减少(P<0.05),但Dexm-1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剂量明显增加。对于8h内未成功转律患者,ICU滞留时间及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未发生房颤组。结论: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少心脏外科术后房颤的发生,联合应用胺碘酮可提高转律成功率,减少胺碘酮转律的累计剂量。
- 刘鹏郑文君黄日红高连君夏云龙杨光
-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心房颤动胺碘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