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莎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神经传导
  • 2篇神经传导速度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糖尿病周围
  • 2篇糖尿病周围神...
  • 2篇病变
  • 1篇性基因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早期胚胎
  • 1篇早期胚胎发育
  • 1篇振动觉
  • 1篇振动觉阈值
  • 1篇神经病变
  • 1篇时序性
  • 1篇时序性表达
  • 1篇受试者
  • 1篇受试者工作特...
  • 1篇胎发

机构

  • 4篇中南大学
  • 1篇海口市人民医...
  • 1篇长沙市中心医...

作者

  • 4篇刘莎
  • 2篇陈慧玲
  • 2篇刘刚
  • 2篇朱艳
  • 2篇侯宇
  • 2篇张奂
  • 1篇黄艳
  • 1篇曹岚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胰岛素对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特异性基因时序性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表明母体妊娠期的代谢状态改变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对伴高胰岛素血症的肥胖妇女妊娠结局进行临床追踪发现,其胎儿中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高,提示胰岛素对胚胎心脏生长发育可能有着重要影响.心脏的发育是一个精细而复杂...
陈慧玲张奂刘莎王敏雷闽湘
NTSS-6评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NTSS-6评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83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神经肌电图检查是否异常分为DPN组和NDPN组。用ROC曲线评价NTSS-6评分在DPN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单独用神经肌电图以及联合NTSS-6评分后DPN的检出率的变化。结果①在收集的病例中DPN发生率为53.4%,其中合并DPN组有更长的病程、较高的血糖、HbA1c、BMI、WHR、TG、hsCRP及NTSS-6评分,较低的INS和DBP;②下肢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WHR、病程、FBS、HbA1c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WHR、HbA1c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③ROC曲线示NTSS-6评分的最佳切割点为3.995分(灵敏度=0.848,特异度=0.561),其曲线下面积为0.703;④联合神经肌电图和NTSS-6评分DPN的检出率高于单独使用神经肌电图的检出率。结论①病程、WHR、HbA1c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②NTSS-6评分可作为早期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之一;③神经肌电图检查联合NTSS-6评分可提高DPN检出率。
刘莎侯宇刘刚张奂朱艳陈慧玲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
利用ROC曲线评价振动觉阈值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振动觉阈值(vibrationperception threshold,VPT)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诊断价值,并寻找最佳诊断点。方法:分别对283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神经肌电图、VPT检查,以神经肌电图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有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n=151)和无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n=132),根据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及ROC曲线评估VPT的诊断效能,并寻找最佳诊断点。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NDPN组相比,DPN组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明显减慢,而VPT值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所有受试者双侧NCV和VPT无明显差异;3)以NCV为诊断标准,各检查点VPT平均值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最佳诊断切割点为10.54 V,此时敏感性为0.596,特异性为0.848,Youden指数为0.445;4)采用NCV为诊断标准,DPN的检出率为53.4%,联合VPT后DPN的检出率为6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CV检查相比,VPT检查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提示它可作为临床上诊断DPN的方法之一,其最佳诊断切割点为10.5 V。
侯宇刘莎朱婷婷张奂刘刚朱艳陈慧玲
关键词:神经传导速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谵妄预测模型与早期谵妄预测模型在ICU患者谵妄预测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0
2018年
目的研究谵妄预测模型(PRE-DELIRIC)和早期谵妄预测模型(E-PRE-DELIRIC)在预测ICU患者发生谵妄的能力,并比较2种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4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的265例ICU患者,应用PRE-DELIRIC和E-PRE-DELIRIC模型计算每例患者2种模型对应的分值及预算发生率,对2种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进行相关分析,通过评价2名ICU医护对另外20例患者评估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完成评定者间信度评价。结果未发生谵妄196例,实际发生谵妄69例,谵妄患者和非谵妄患者的PRE-DELIRIC分值分别为(46.41 ± 14.05)、(20.08 ± 9.9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4,P〈0.05);谵妄患者和非谵妄患者的E-PRE-DELIRIC分值分别为(36.23 ± 13.34)、(14.45 ± 9.5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9,P〈0.05);PRE-DELIRIC和E-PRE-DELIRIC对ICU总体患者谵妄发生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PRE-DELIRIC的95%置信区间为0.891-0.965, E-PRE-DELIRIC的95%置信区间为0.861-0.937,2种预测模型的辨别力均较好,PRE-DELIRIC和E-PRE-DELIRIC的灵敏度分别为0.841、0.812,特异度分别为0.939、0.913;PRE-DELIRIC分值取36.5分和E-PRE-DELIRIC分值取30.5分是两者预测谵妄发生率的最佳分值;PRE-DELIRIC的约登指数为0.779,优于E-PRE-DELIRIC的0.725。结论PRE-DELIRIC和E-PRE-DELIRIC评分模型在ICU患者应用的辨别力及校验力均较好,适合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ICU患者谵妄发生的预测。PRE-DELIRIC对总体患者的预测性能较优越,但应用时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E-PRE-DELIRIC模型则在患者入ICU时即可使用。
邓露茜曹岚黄艳刘莎田英曾晓琳
关键词:ICU谵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