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育榕

作品数:13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8篇斜视
  • 5篇外斜
  • 4篇手术
  • 4篇术后
  • 4篇双眼
  • 4篇双眼视
  • 4篇外斜视
  • 3篇视网膜
  • 3篇双眼视觉
  • 3篇年龄
  • 3篇网膜
  • 3篇间歇性外斜
  • 3篇间歇性外斜视
  • 2篇手术前
  • 2篇手术前后
  • 2篇术前
  • 2篇术前后
  • 2篇注射
  • 2篇斜视手术
  • 2篇立体视

机构

  • 13篇大连市第三人...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刘育榕
  • 5篇张繁友
  • 3篇刘丁熙
  • 3篇刘宗明
  • 2篇管欢
  • 2篇张茸
  • 2篇赵林
  • 2篇王丽晶
  • 2篇张立军
  • 2篇纪莉莉
  • 1篇李添天
  • 1篇刘新
  • 1篇王迅
  • 1篇杨士强
  • 1篇祁媛媛
  • 1篇王海波
  • 1篇靳蕾
  • 1篇邹吉新
  • 1篇王树纲
  • 1篇丁娟

传媒

  • 6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协和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Vogt-小柳-原田病初发病例的激素治疗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初发病例的激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病程在1周之内的VKH初发患者21例(42只眼)应用泼尼松120~140mg/d,晨起顿服,每3~5天依据病情好转情况减量20mg;减至80mg/d时,每5天减量10mg;减至60mg/d时,每周减量5mg;减至15mg/d后维持1~2个月,以后每周减量5mg至停药。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第2天头痛症状消失,视力有所改善。3d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底视网膜脱离情况明显好转。7d后视力≥0.5者36只眼,占85.7%,视网膜脱离均消失。1个月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恢复至发病前最佳水平。随诊观察12~36个月期间无复发病例,治疗期间未见严重的激素并发症。结论对于VKH初发病例早期大剂量应用泼尼松口服及长期的泼尼松口服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邹吉新刘宗明梁巍管欢靳蕾张茸刘育榕刘丁熙赵林王树纲
关键词:VOGT-小柳-原田病糖皮质激素视网膜脱离
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被引量:19
2021年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01/2019-01在我院诊治的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80例80眼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40例40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3+PRN治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B组40例40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3+PRN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mo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观察药物注射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2mo与治疗前比较,A组BCVA由1.05±0.58改善至0.41±0.37(P<0.01),B组由0.98±0.51改善至0.63±0.53(P<0.01),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A组CMT由592.30±79.75μm下降至260.08±86.23μm(P<0.01),B组CMT由604.98±81.73μm下降至406.83±162.97μm(P<0.01),且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1)。A组康柏西普注射3.15±0.43次,B组3.83±1.06次,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1)。随访期间,A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B组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2眼。结论:康柏西普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安全有效,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可以显著改善视力,黄斑水肿消退效果更佳更稳定,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
刘育榕刘丁熙纪莉莉王丽晶张立军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腔注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和随访系统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和随访系统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和随访系统,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图像数据库,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和定期随访。结果:通过1a多的跟踪随访和及时有效的医学干预,明显降低了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对已有的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延缓了视力进一步损害。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和随访系统构建了以"健康宣教-筛查-治疗-随访-健康管理"为主线的"主动式"服务体系,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和失明率。
刘宗明祁媛媛张茸管欢刘育榕刘丁熙纪莉莉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访数字化
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远近立体视的变化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不同类型斜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四组:组1为非调节性内斜视,组2为间歇性外斜视,组3为恒定性外斜视,组4为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手术前后分别应用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采用颜少明编绘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记录并分析术前、术后第7d,1、3、6mo的各项检查数据。结果:斜视患者72例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及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调节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组术后不同时期远、近立体视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立体视(0例)比近立体视(19例,26%)的损害更严重,术后近立体视(51例,71%)的恢复明显优于远立体视(17例,24%),术后1mo远、近立体视恢复效果明显。结论:不同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的影响存在差异,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效果最佳。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对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影响一致。斜视患者远立体视损害较重,术后近立体视恢复明显优于远立体视。
刘育榕张繁友
关键词:斜视手术
不同斜视类型术后双眼视觉三级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斜视类型术后双眼视觉三级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84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四组:非调节性内斜视组(15例)、间歇性外斜视组(30例)、恒定性外斜视组(26例)、恒定性外斜视伴下斜肌亢进组(13例)。
刘育榕张繁友
关键词:双眼视觉
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眼内注射雷珠单抗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眼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临床效果、安全性以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转归。
刘宗明刘育榕王海波
关键词: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
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不同类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不同类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方法:将外斜视患者59例根据斜视类型分三组:间歇性外斜视组(组1)为27例、恒定性外斜视组(组2)为21例及外斜V征组(组3)为11例。手术前后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随访6mo,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各组双眼视觉的比较:(1)术后Ⅰ级同时视功能:术后1mo,组1(22例,81%)同时视的恢复优于组2(11例,52%)及组3(5例,46%)(P<0. 05)。(2)术后II级融合功能:术后1、3、6mo,三组融合功能均有差异(P<0. 05)。术后6mo组1间歇性外斜视(20例,74%)融合功能的恢复优于组2恒定性外斜视(9例,43%)及组3外斜V征(4例,36%)。术后6mo组1(17. 15°±9. 19°)融合范围显著大于组2(9. 00°±8. 64°)(P=0. 004)。(3)术后III级远立体视:组1(9例,33%)术后远立体视的恢复较好,但三组术后远立体视的恢复无明显差异(P>0. 05),且恢复时间较长。(4)直肌边缘切开术后患者双眼视觉三级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术前(P <0. 001)。且术后1mo恢复较为稳定。结论:直肌边缘切开术治疗斜视安全有效,且术后双眼视觉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在术后1mo左右双眼视觉恢复基本稳定。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优于恒定性外斜视以及外斜V征,而恒定性外斜视及外斜V征对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的影响一致,因此手术时机选择应考虑斜视类型,更有效地恢复和重建双眼视觉。
刘育榕张繁友张立军张蕊
关键词:外斜视双眼视觉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单眼遮盖试验前后斜视度的变化
2024年
目的:比较单眼遮盖试验前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斜视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07/2022-09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258例,其中男122例,女136例,年龄5-12(平均8.0±3.1)岁。术前均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进行视远(6 m)及视近(33 cm)的斜视度的测量,然后遮盖患儿非主导眼40 min后再次测量视远及视近斜视度,遮盖期间患儿不能闭眼及视近,打开遮盖眼之前需遮盖另眼,再交替遮盖测量斜视度。结果:单眼遮盖试验前后看远(6 m)斜视度分别为28.23^(△)±10.79^(△)、29.79^(△)±10.85^(△)(t=-0.903,P=0.368),看近(33 cm)斜视度分别为33.14^(△)±8.89^(△)、36.90^(△)±10.76^(△)(t=-2.377,P=0.019)。结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单眼遮盖试验对视近斜视度影响大,可以暴露最大斜视度,降低斜视术后欠矫率,为斜视手术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刘育榕刘彦孜孙思宇王丽晶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斜视度
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
2025年
患者,女,65岁。2023年2月因"双眼视物重影伴眼红4个月"就诊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患者4个月前因双眼视物重影在外院行脑CT检查未见异常,给予营养神经治疗,未见好转。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本院眼科查体:左右眼视力均为0.6,矫正均不提高;右眼眼压2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8 mmHg。双眼球结膜充血,血管迂曲(图1),瞳孔直径3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眼位:左眼注视,右眼外斜20°。眼球运动:右眼内转略受限过中线25°(图2A)。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海绵窦饱满,双侧眼上静脉增粗。诊断:右眼动眼神经麻痹、双眼继发性青光眼、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断1周后患者自觉双侧耳鸣,眼科查体:左右眼视力均为0.5,矫正均不提高;右眼眼压30 mmHg,左眼24 mmHg;双眼上睑下垂遮盖角膜1/2,双眼球结膜高度水肿充血(图3);眼位:左眼注视,右眼外斜30°;眼球运动:双眼内转均受限不过中线,双眼上转、下转略受限过中线15°。诊断:双眼动眼神经麻痹、双眼继发性青光眼、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示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图4A)。给予卡替洛尔滴眼液每天2次点双眼。
刘育榕王迅刘新
关键词:动眼神经麻痹右眼视力眼球结膜高度水肿眼外斜
不同手术年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年龄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6-01/2018-01在我科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72例,其中男95例,女77例,年龄3~32岁(平均11.4±1.5)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为基本型。根据手术年龄分为两组:≤9岁组(90例)和>9岁组(82例)。术前和术后1、7d,1、3mo,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Titmus检查近立体视。结果:≤9岁组患者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融合范围、远立体视、近立体视随术后时间的增长恢复效果优于>9岁组患者(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建议在9岁前手术治疗,尽早手术有利于术后双眼视功能更好地改善。
刘育榕赵林李添天吴晓璇于健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不同年龄双眼视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