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继晓

作品数:22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7篇巨细胞
  • 6篇卵巢
  • 5篇子宫
  • 5篇金叶败毒
  • 5篇宫内
  • 4篇异位症
  • 4篇子宫内膜
  • 4篇子宫内膜异位
  • 4篇子宫内膜异位...
  • 4篇内膜
  • 4篇内膜异位症
  • 4篇金叶败毒颗粒
  • 4篇巨细胞病毒
  • 4篇宫内膜
  • 3篇人巨细胞病毒
  • 3篇免疫
  • 3篇病毒
  • 3篇病毒感染
  • 2篇大网膜

机构

  • 13篇天津市中心妇...
  • 9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22篇刘继晓
  • 7篇闻良珍
  • 5篇李丹
  • 4篇袁慧
  • 3篇濮德敏
  • 2篇林琬君
  • 2篇孙桢
  • 2篇刘楠
  • 2篇李宝森
  • 1篇李淑敏
  • 1篇张舒
  • 1篇林婉君
  • 1篇张云山
  • 1篇孙茜
  • 1篇周礼兰
  • 1篇张和平
  • 1篇张英
  • 1篇侯卫萍
  • 1篇马葆荣
  • 1篇李延杰

传媒

  • 6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妇科...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中国城乡企业...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国际内分泌代...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5
  • 2篇200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网膜修复重症内异症术后盆腔腹膜缺损的研究
刘元萍李宝森林琬君张和平张舒李淑敏刘继晓孙桢李彬
即往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Ⅲ、Ⅳ期)保守手术术后,后盆腔留下较大腹膜缺损,即使病灶切除彻底,也因术后创面大使盆腔脏器发生再粘连,特别是子宫与双侧输卵管的粘连,极大的影响了术后妊娠率,即往统计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后妊娠率只...
关键词:
关键词:大网膜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腹膜
大网膜修复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盆腔腹膜缺损5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应用大网膜修补子宫后壁及盆腔创面,预防术后盆腔脏器的再粘连对术后妊娠率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按美国生育学会1985年评分法,选取轻度组(Ⅰ~Ⅱ期)、重度组(Ⅲ~Ⅳ期)各50例,按规范要求行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重度组行子宫直肠陷凹病灶切除及盆腔创面大网膜覆盖。结果术后妊娠率轻度组为71.4%,重度组妊娠率为67.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轻度组为9.5%,重度组为14.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网膜替代盆腔后腹膜缺损,恢复盆腔脏层腹膜的光滑度,可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术后粘连,改善盆腔内环境,使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率提高。
刘元萍李宝森林琬君孙桢刘继晓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大网膜妊娠
干细胞移植在卵巢早衰中的应用
2017年
卵巢早衰(POF)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卵泡功能衰竭,已成为当今妇女不孕症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经济负担。POF的治疗非常棘手,目前主要采用激素替代治疗(HRT)等方法来控制疾病的进展,暂无根治方法,但长期HRT也有一定的风险。近年国内外应用干细胞恢复卵巢功能及生育力并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发现干细胞再生的卵巢细胞可以对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分泌足量的雌性激素,使体内激素水平处于平衡状态,从而改善卵巢功能。该文对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前研究资料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刘继晓
关键词:卵巢早衰干细胞
靶向抗原递呈细胞激活gB的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对树突状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1年
目的:观察靶向抗原递呈细胞激活表达gB的重组DNA疫苗对树突状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含gB与靶向BAK siRNA共表达的重组质粒载体pgB-U6BAK,将重组质粒pgB-U6BAK及pgB分别转染经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转染后树突状细胞BAK和gB基因表达变化,MTT法检测转染后树突状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成功构建含gB和靶向BAK siRNA共表达的重组质粒载体pgB-U6BAK。重组质粒pgB-U6BAK转染树突状细胞后在gB稳定表达的同时,其BA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重组质粒pgB-U6BAK转染后树突状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重组DNA疫苗pgB-U6BA能够在稳定表达gB的同时通过抑制凋亡基因BAK而抑制树突状细胞发生凋亡,有望成为较为有效的抗巨细胞病毒疫苗。
刘继晓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GBBAK
金叶败毒制剂抑制人巨细胞病毒蛋白激酶pul97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研究中药金叶败毒制剂对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蛋白激酶pul97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治疗HCMV感染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中药金叶败毒制剂和更昔洛韦(GCV)干预后感染细胞HCMVpul97mRNA表达水平,应用MTT法观察两种药物对感染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金叶败毒制剂和更昔洛韦对HCMVpul97mRNA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HCMV感染72h后两种药物均可明显增强感染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金叶败毒制剂可能通过抑制HCMV蛋白激酶pul97基因的表达而抑制HCMV的表达和复制,从而促进感染细胞的增殖而达到抗病毒作用。
袁慧闻良珍李丹刘继晓
关键词:金叶败毒制剂蛋白激酶增殖活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感染细胞
金叶败毒颗粒抑制人巨细胞病毒vMIA蛋白表达及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研究金叶败毒颗粒对人巨细胞病毒vMIA蛋白表达及作用的调节,探讨金叶败毒颗粒体外对HCMV感染的预防、阻断和治疗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形态观察测定病毒的感染性。应用免疫荧光检测vMIA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表达的规律,在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病毒吸附前、吸附时和吸附后)应用金叶败毒颗粒,观察药物对HCMV vMI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转染pcDNA UL37xl质粒,经G418筛选,Western blot鉴定vMIA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TNFα+CHX攻击后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结果:HCMV感染后4 h vMIA开始表达,在病毒感染48h表达最显著。金叶败毒颗粒可显著抑制HCMV vMIA蛋白的表达,其作用较更昔洛韦弱。金叶败毒颗粒可以恢复被vMIA抑制的TNFα诱导的凋亡,但更昔洛韦无此功效。结论:金叶败毒颗粒可显著抑制HCMV vMIA蛋白的表达及其作用,这可能是金叶败毒颗粒抗HCMV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刘继晓闻良珍
关键词:金叶败毒颗粒免疫荧光
96例子痫前期患者的凝血指标及妊娠结局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差异,探讨凝血指标与子痫前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子痫前期孕妇及10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的血常规(HB、HCT、PLT、MPV)、出凝血指标(PT、APTT、FIB)进行检测和比较,并对各组孕妇的子痫、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孕妇相比,子痫前期孕妇的HB、PLT、PT、APTT显著降低,MPV、FIB显著增高,各种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较轻度子痫前期孕妇的PLT、MPV、FIB的变化更明显,子痫及HELLP综合征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可导致多种严重妊娠结局的发生。子痫前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LT、MPV、PT、APTT、FIB等指标可用于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侯卫萍刘继晓
关键词:子痫前期凝血指标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后延续用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后延续用药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自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行开腹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的患者65例,均为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A组43例术后应用达菲林3个月,B组22例术后应用达菲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率及复发情况。结果:A组43例,妊娠29例,复发6例。B组22例,妊娠13例,复发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后延续达菲林治疗以3个月较为适宜。延续治疗6个月并不能提高术后的妊娠率,也没有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刘元萍刘继晓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达菲林
宫内节育器致子宫穿孔27例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楚素伟刘继晓
关键词:放置宫内节育器子宫穿孔放置IUD计划生育发生率
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型与妊娠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病的关系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与孕妇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发病的关系,从分子免疫学角度探讨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植物血凝素刺激下产生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Th2型细胞因子(IL-4)的水平。结果(1)正常妊娠组孕妇IFNγ、TNFα分别为421±164ng/L与709±145ng/L,明显低于未妊娠妇女501±149ng/L和813±200ng/L。正常妊娠组孕妇的IL-4为34±6ng/L,明显高于未妊娠妇女的26±5ng/L(P<005)。巨细胞病毒感染组IFNγ、TNFα的水平分别为589±165ng/L和1145±311ng/L,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的IL-4为22±3ng/L,明显低于正常妊娠妇女(P<005)。(2)正常妊娠组孕妇IFNγ/IL-4,TNFα/IL-4比值分别为12±4和20±5,明显低于未妊娠妇女的16±2和3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巨细胞病毒感染孕妇IFNγ/IL-4比值26±6,TNFα/IL-4比值为50±8,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妊娠期母体趋向于Th2型细胞因子参与的体液免疫,而避免Th1型细胞因子参与的细胞免疫。
刘继晓闻良珍濮德敏李丹张
关键词:妊娠巨细胞病毒T淋巴细胞亚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