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锐

作品数:2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针阔混交
  • 2篇针阔混交林
  • 2篇时空异质性
  • 2篇松针
  • 2篇林隙
  • 2篇混交
  • 2篇混交林
  • 2篇红松针阔混交...
  • 1篇有机碳
  • 1篇土壤

机构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作者

  • 2篇段文标
  • 2篇刘晓锐
  • 2篇徐非
  • 2篇陈立新
  • 2篇张雪
  • 1篇乔璐

传媒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被引量:12
2014年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林隙作为试验样地,运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6-10月)对表层土壤(0~20 cm )颗粒有机碳( POC )和矿物结合有机碳( MOC)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壤 POC 和 MOC 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 POC和 MOC含量随月份变化显著,大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然后又明显升高的趋势,但 MOC 变化滞后于 POC;土壤 POC( CV:50.5%~94.4%)和 MOC( CV:31.5%~50.5%)含量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变异均为中等程度变异;方差分析表明,月份对土壤 POC和 MOC含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 <0.01),而林隙大小对前者影响极显著(P<0.01),对后者影响不显著(P>0.05);结构比[C/(C0+C)]表明,两者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土壤 POC和 MOC含量空间分布的等值线图显示,它们在研究尺度内呈斑块状或连续分布;POC在林隙中心或近中心位置含量较低,斑块状分布较明显,而 MOC 分布比 POC 均匀,且低值中心大多分布在林隙边缘; MOC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月份的变化比 POC相对稳定。
石亚攀乔璐陈立新段文标张雪徐非刘晓锐
关键词: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时空异质性
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在小兴安岭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性的林隙作为试验样地,采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节内,对表层土壤(0-20cm)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者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TOC和EOC随时间变化显著,8月份含量均较高,不同林隙间变化规律不同;土壤TOc(变异系数CV为28.7%~41.8%)和EOC(CV为21.0%~61.6%)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变异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结构比显示它们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比〉75%),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等值线图表明,林隙表层土壤TOC和EOC具有块状或连续分布的特点,不同林隙间差异较大,TOC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变化较大,而EOC的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受地形影响较大。
石亚攀陈立新段文标张雪徐非刘晓锐
关键词: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时空异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