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孟

作品数:14 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厅年度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卒中
  • 10篇脑卒中
  • 8篇偏瘫
  • 8篇步态
  • 6篇脑卒中偏瘫
  • 5篇偏瘫患者
  • 4篇脑卒中偏瘫患...
  • 4篇步态分析
  • 3篇卒中患者
  • 3篇脑卒中患者
  • 3篇康复
  • 2篇神经性
  • 2篇生物反馈
  • 2篇生物反馈治疗
  • 2篇足底
  • 2篇足底压力
  • 2篇踝足矫形器
  • 2篇康复治疗
  • 2篇肌电
  • 2篇肌电生物反馈

机构

  • 7篇安徽省立医院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亳州市人民医...

作者

  • 14篇刘孟
  • 11篇倪朝民
  • 6篇陈进
  • 4篇范文祥
  • 4篇王玉英
  • 4篇岳童
  • 3篇穆景颂
  • 3篇王丽
  • 2篇傅皞
  • 2篇吴鸣
  • 2篇杨洁
  • 2篇张金龙
  • 2篇刘郑
  • 2篇刘丽玲
  • 1篇许凤娟
  • 1篇张新恒
  • 1篇许凤娟
  • 1篇曾林芳

传媒

  • 3篇中华物理医学...
  • 3篇中国康复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2013中国...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步行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62例可以独立步行5米以上,Brunnstrom分期下肢为4-5期的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对照组)采用PT、OT等常规治疗(坐站平衡训练、...
王玉英倪朝民刘孟昝明郭能峰崔俊才
基于平衡与步态分析的脑卒中不同恢复时期的康复治疗
倪朝民吴鸣刘孟范文祥穆景颂岳童刘丽玲刘郑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存活者中有70%-80%因功能障碍而不能独立生活,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康复治疗对于提高脑卒中整体治疗效果已被国际公认。脑卒中后患者能否下床活动是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的主要问...
关键词:
关键词:脑卒中疾病治疗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不对称性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2
2014年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不对称性与平衡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的脑卒中患者30例设为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中老年人3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AL-600型)对受试对象进行步态测试,经分析评估软件提取各步态时空参数(站立期时间、摆动期时间、步长及步宽),其步态时空参数的不对称性评估用双侧下肢步长不对称比(SLA)、摆动期时间不对称比(SWTA)和站立期时间不对称比(STA)表示。并对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各时空参数不对称比(SLA、SWTA、STA)及步宽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SLA、SWTA和STA分别与步宽及BBS评分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病例组患者步行时,患侧的步长及摆动期时间均较健侧增加(P〈0.05),患侧站立期时间较健侧缩短(P〈0.05);而对照组下肢步态分析,各时空参数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步宽及各时空参数不对称比(SLA、SWTA和STA)的比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病例组患者的步宽[(15.90±2.60)em]与BBS评分[(41.57±7.27)分]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564,P〈0.01),而患者的SLA与步宽呈轻度正相关(r=0.432,P〈0.05),与BBS评分呈高度负相关(r=-0.849,P〈0.01);患者SWTA与步宽呈高度正相关(r=0.726,P〈0.01),与BBS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630,P〈0.01);患者STA与步宽和BBS评分之间均未见明显相关性(r=0.352,r=-0.126,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存在不对称性,其步态的不对称程度与平衡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尹傲冉倪朝民杨洁刘孟陈进张金龙
关键词:脑卒中步态
足底压力中心不对称性适宜计算方式的探讨
2016年
探讨脑卒中患者步行时不同足底压力中心(COP)时空参数对称性比的适宜计算方式。选取3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步态测试,使用3种方法计算COP时空参数的对称性比,并分析对称性比与步速的相关性。计算方式影响对称性比与步速的相关性,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步速与不对称性的相关性,对于单、双支撑期COP时空参数,可分别选用患侧除以健侧相应参数、两者中的较小值除以较大值计算对称性比,必要时根据散点图选择适宜计算方式或进行亚组分析。
刘丽玲倪朝民岳童刘孟刘郑陈进王丽许凤娟曾林芳
关键词:卒中步态障碍神经性步速
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实验组)和正常人36例(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需在双足(BF)踝背屈10°、BF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
刘孟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稳定性
文献传递
脑卒中患者足底压力与步行能力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足底压力与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作为偏瘫组,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中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系统进行步态检测和分析,获取步速、首次触地期和蹬离期的足底压力峰值、单支撑相压力中心位移(DCOP),并计算上述各项参数的不对称性,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2组各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步速与足底压力峰值及DCOP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①偏瘫组患者的步速明显慢于对照组[(0.32±0.26)m/sVS(0.82±0.35)m/s,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偏瘫组双下肢首次触地期的足底压力峰值[患侧(2.26±0.89)kg/cm^2,健侧(3.02±0.27)kg/cm^2]及患侧下肢蹬离期的足底压力峰值(3.67±1.52)kg/cm^2]均明显下降,单支撑相矢状面的DCOP[患侧(3.24±3.65)cm,健侧(4.18±4.12)cm]亦减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偏瘫组足蹬离期、首次触地期的足底压力峰值和矢状面DCOP(DCOPx)的不对称性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而冠状面DCOP(DCOPy)的不对称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偏瘫患者的步速与双侧下肢的首次触地期、蹬离期的压力峰值及DCOP均呈正相关(r=0.666-0.950,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足底压力峰值较健康人均有所下降,步行中的重心转移能力下降,且与步行能力(步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岳童倪朝民刘孟陈进杨洁尹傲冉王丽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步态障碍神经性足底压力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步行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3
2016年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2例可以独立步行5m以上,Brunnstrom分期下肢为4—5期的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观察组)在B组(对照组)常规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训练治疗同时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4周前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两组的步态空间域参数和步态时间域参数。结果:A、B两组治疗后在步态空间域参数中平均步幅宽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平均步幅长、步伐长和步向角较治疗前均有增大(P<0.05);步态时间域参数中步速、步频和摆动相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P<0.05),单支撑相百分比和双支撑相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小(P<0.05)。且A组的步态空间域参数及步态时间域参数均较B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步态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步速、步频,对患者步行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王玉英倪朝民刘孟昝明郭能峰崔俊才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步态分析
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对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观察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对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躯干功能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试验(TCT)、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检测2组患者坐位30s重心轨迹长(LOM)、坐位稳定极限范围(LOS)、步速及步态不对称性指数(GAI)。结果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TCT积分、BBS评分、LOM以及LOS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TCT积分[(85.14±10.04)分]、BBS评分[(45.12±4.14)分]、LOS[(93.87±12.80)cm^2]、LOM[(21.15±6.12)mm]、GAI(0.32±0.11)及步速[(34.91±9.17)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促进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进一步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吴鸣倪朝民刘孟崔俊才昝明陶泽林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步态
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压力与步行时相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压力与步行时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 m以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正常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进行步态时空参数及足底压力的检测与分析。结果正常成人两侧足底压力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偏瘫患者两侧压力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足底压力峰值、摆动相时间比、支撑相时间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下肢足跟着地期、支撑期及蹬离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摆动相时间比均呈正相关(r=0.901、0.728、0.866;P<0.01),与支撑相时间比均呈正相关(r=0.823、0.624、0.698;P<0.01)。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足跟着地期、支撑期及蹬离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摆动相时间比均呈负相关(r=-0.841、-0.774、-0.832;P<0.01),与支撑相时间比均呈负相关(r=-0.875、-0.637、-0.815;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压力峰值与步行时相密切相关。
杨洁倪朝民尹傲冉刘孟陈进范文祥
关键词:脑卒中足底压力
偏瘫患者上肢位置对坐站转移姿势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不同的上肢位置对坐站转移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和对照组(正常人)各30例,2组均在两种上肢位置下完成坐站转移,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下肢负重、人体重心点的摆动幅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受试者上肢的体位对坐站转移的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双手叉握下完成坐站转移的稳定性要明显优于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位置影响坐站转移的稳定性,当双手叉握时,完成坐站转移的稳定性较好。
穆景颂倪朝民陈进刘孟岳童
关键词:偏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