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冷冰

作品数:71 被引量:376H指数:1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5篇动脉瘤
  • 30篇血管
  • 30篇颅内
  • 25篇动脉
  • 23篇颅内动脉
  • 21篇颅内动脉瘤
  • 19篇栓塞
  • 13篇动静脉
  • 13篇静脉
  • 11篇手术
  • 9篇畸形
  • 8篇血管内治疗
  • 8篇颈动脉
  • 7篇动静脉畸形
  • 7篇动静脉瘘
  • 7篇脑血
  • 7篇介入
  • 7篇静脉畸形
  • 7篇静脉瘘
  • 6篇脑血管

机构

  • 70篇复旦大学
  • 3篇复旦大学上海...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绍兴第二医院
  • 1篇安庆市立医院
  • 1篇无锡市第二人...
  • 1篇陕西省安康市...

作者

  • 71篇冷冰
  • 50篇宋冬雷
  • 28篇徐斌
  • 24篇顾宇翔
  • 20篇周良辅
  • 16篇陈功
  • 15篇田彦龙
  • 15篇王启弘
  • 12篇陈衔城
  • 9篇毛颖
  • 8篇徐锋
  • 6篇廖煜君
  • 5篇郑永涛
  • 4篇倪伟
  • 4篇陈亮
  • 4篇朱巍
  • 3篇蔺玉昌
  • 3篇徐强
  • 3篇刘盈君
  • 3篇李东波

传媒

  • 1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0篇中国脑血管病...
  • 6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国际脑血管病...
  • 3篇中国医学计算...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2011中华...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8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外动脉搭桥在复杂颈内动脉瘤治疗中的运用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在复杂颈内动脉瘤治疗中的适用范围、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颅内-外搭桥术临床资料,搭桥后分别采用慢性阻断颈部颈内动脉、闭塞载瘤动脉或孤立动脉瘤等。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或CTA示30例吻合血管通畅,1例吻合口狭窄伴血管痉挛,2例吻合口不通。29例通过阻断颈内动脉使动脉瘤不显影而达到治愈。29例治愈患者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结论采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结合急性或慢性闭塞颈内动脉,是复杂颈内动脉瘤治疗的一种有效途径。
田彦龙毛颖宋冬雷冷冰徐斌王启弘陈功周良辅张鸿祺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成形术颈内动脉
上突型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和手术夹闭策略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上突型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和手术夹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及手术资料。根据术中显微解剖时双侧A2构成的虚拟平面与瘤体位置,划分上突型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结果上突型前交通动脉瘤分为4型:Ⅰ型,动脉瘤体位于双侧A2前方,使用直夹夹闭;Ⅱ型,动脉瘤体位于双侧A2之间,使用直开窗夹夹闭;Ⅲ型,动脉瘤体位于双侧A2后方,使用直开窗夹夹闭;Ⅳ型又分为Ⅳa型(A2平面开放型)和Ⅳb型(A2平面闭合型)。Ⅳa型同侧A2位于瘤体后方,对侧A2位于瘤体前方,使用直夹夹闭;Ⅳb型同侧A2位于瘤体前方,对侧A2位于瘤体后方,使用直开窗夹夹闭。结论本分型系统和夹闭策略有助于制定详尽的手术计划,减少手术并发症率和瘤颈残留率。使用直开窗夹和串联夹闭技术仍是上突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治疗的重要手段。
王俊徐锋徐斌冷冰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
利用VB6编制程序对动脉瘤栓塞手术进行实时质量控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运用VB6编制程序对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中进行实时填塞率监测,使颅内动脉瘤达到预期填塞率,以期减少动脉瘤复发。方法:在VB6软件上绘制图形界面和设定弹簧圈参数,将测得的动脉瘤体积填入程序中,然后根据每个使用的弹簧圈规格的相应长度填入程序相应位置,程序将会自动运行并计算出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的实时填塞率。结果:通过编制好的程序,加入弹簧圈规格、长度参数和动脉瘤体积参数,可计算出实际填塞率,对动脉瘤栓塞率进行实时监测。结论:该程序在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实时评估和质控作用。
徐强洪泳胡宙何俊陈佳俊高鹏常珺冷冰
关键词:脑动脉瘤
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小型动脉瘤5例(2例为窄颈,3例为宽颈动脉瘤),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11例(均为宽颈动脉瘤)。对15例仅用Onyx栓塞治疗,对1例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大型动脉瘤患者再行Onyx栓塞。术后采用信访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结果5例小型动脉瘤均获得100%栓塞。11例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中7例获得100%栓塞,4例获得95%左右栓塞。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即发现同侧脑内血肿,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加重;1例后交通段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轻瘫。与手术相关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为12%和6%。对6例患者通过DSA进行了随访,其中小型动脉瘤2例、大型1例未复发,巨大型3例复发;其余9例患者均通过信访进行随访,其中8例无新发症状,1例不明原因死亡。结论单纯Onyx栓塞对小型宽颈动脉瘤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好,大型、巨大型宽颈动脉瘤近期疗效满意。
宋冬雷冷冰徐斌顾宇翔周良辅陈衔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辅助方法的应用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辅助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指征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血管内治疗辅助方法97例。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所应用的辅助方法并分类、归纳。结果:辅助技术应用的比率为12.05%,成功率为96%;因辅助技术应用直接导致死亡2例;术中使用辅助技术时继发血栓形成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辅助方法主要应用于宽颈囊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终末支动脉瘤、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和形态不规则动脉瘤等,可分为:①暂时性动脉瘤颈辅助技术;②永久性动脉瘤辅助技术;③间接辅助技术。辅助技术适当应用可以:①防止并发症的发生;②将部分不能直接使用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③取得更加致密的栓塞效果;④提高远期疗效等。
冷冰毛颖宋冬雷周良辅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2002年
目的 :总结 99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 (介入 )治疗。方法 :应用GDC技术、3 DGDC技术、Stent+GDC技术、BOT技术、BOT +载瘤动脉闭塞技术、GDC +NBCA技术等。结果 :99例均为一次性治疗 ,成功 92例 ( 93 1% ) ,弹簧圈异位 1例 ( 1% ) ,与治疗方法有关的死亡 2例 ( 2 % ) ,术中血栓形成 1例 ( 1% ) ;38例 ( 38 38% )随访 3~ 12个月 ,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 11例 ( 11 11% )复查脑血管DSA ,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改变动脉瘤内和局部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消除动脉瘤行为是血管内 (介入 )治疗的机制 ;BOT实验在血管内 (介入 )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意义重大 ;Stent技术可作为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 (介入 )
冷冰周良辅宋冬雷陈衔城张法永张晓龙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动力学
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探讨
2008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复发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1997~2004年间行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18例动脉瘤患者(前循环动脉瘤13例,后循环动脉瘤5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15例患者行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宽颈动脉瘤辅以颅内支架,3例行手术夹闭。结果1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均栓塞良好,3例手术完全夹闭。术后1例死亡,2例偏瘫,15例恢复满意。结论针对不同情况的复发性动脉瘤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分别进行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或联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蔺玉昌冷冰苗增利徐幸殷力维缪以峰庞明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复发栓塞治疗性
头颅CT灌注成像在球囊闭塞试验中的辅助作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头颅CT灌注成像(CTP)在球囊闭塞试验(BOT)中的辅助判断作用。方法 20例经DSA确诊的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临床判断为BOT阴性的同时行头颅CTP,通过比较双侧半球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达峰时间(TTP)对脑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结果 20例患者均在BOT过程中完成CTP且无任何脑缺血症状,17例(85.0%)灌注对称,判断为耐受性良好,16例行永久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其中4例联合动脉瘤部分栓塞术),1例行颈内动脉慢性阻断术;3例(15.0%)灌注不对称,主要为阻断侧TTP延长,CBV正常或轻度升高,而CBF基本正常,即存在早期的脑血流动力学损害,认为其无法耐受颈内动脉的永久闭塞,其中2例行颅内外动脉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1例行支架辅助的动脉瘤致密栓塞术,载瘤动脉保留完整。所有患者随访15~32个月,均无远期缺血并发症。结论 CTP能检出BOT阴性者潜在的脑血流动力学损害,可以更客观地评估其对颈内动脉永久闭塞的耐受力,是BOT的重要补充。
廖煜君徐斌宋冬雷冷冰
关键词:CT灌注成像巨大动脉瘤
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的病例回顾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回顾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balloonocclusiontest,BOT)和颈内动脉(ICA)闭塞治疗海绵窦动脉瘤病例,评估BO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经验。方法:73例ICA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通过不可脱球囊暂时性闭塞ICA,作BOT,46例BOT阴性的海绵窦动脉瘤患者采用可脱性球囊永久性闭塞ICA治疗,观察其脑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BOT的阳性率为26.4%,其中,女性为21.7%,男性为33.3%,女性患者左侧BOT阳性率高于右侧(P<0.05),但在男性不明显。与BOT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为2.7%,包括死亡1例。在BOT阴性患者中,永久性ICA闭塞后脑缺血的发病率为4.3%。结论:BOT是检测患者是否耐受ICA闭塞安全有效的方法。
张法永陈衔城宋冬雷顾宇翔冷冰
关键词:颈内动脉并发症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总结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TCCF)治疗方法的选择、栓塞技术及疗效。方法 TCCF栓塞治疗 2 6例患者 ,经动脉入路 2 5例 ,经静脉入路 1例 ;用可脱性球囊栓塞瘘口 2 1例 ,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 3例 ,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 2例。结果  2 4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 ,2例第 1次栓塞后因球囊早泄复发 ,再次经球囊栓塞后治愈。一次性栓塞治愈率 92 3 % ,颈内动脉畅通率 88 5 % (2 3/2 6)。随访 2~ 1 2个月 ,有 2例并发假性动脉瘤形成 ,1例症状明显行GDC栓塞治疗后治愈 ,另 1例无症状继续随访 ,本组无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经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栓塞瘘口是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 ;对于球囊无法进入的小瘘口TCCF可选用微弹簧圈栓塞 ;若动脉入路不能或失败可行静脉入路栓塞瘘口 ;对于瘘口在放置多个球囊仍不能将瘘口栓塞的患者 。
夏鹰宋冬雷冷冰周良辅陈衔城
关键词: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栓塞疗法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