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帆
-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1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波前像差测量技术在白内障手术方面的应用意义(综述)被引量:1
- 2011年
- 波阵面像差(wavefront aberration)(亦有学者称波前像差)是近年来眼科研究的一个热点。波前像差测量技术可应用于白内障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评价以及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个性化选择。本文就波前像差的概念及波前像差测量技术在白内障手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价及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个性化选择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冯帆张凤妍
- 关键词:波前像差白内障手术
- 90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穿孔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 2022年
- 背景: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起病隐匿,穿孔发生率高,预后不良。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穿孔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病例,总结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筛选穿孔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90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纳入研究,男女比例为2∶1,中位年龄52.5岁,临床症状以腹痛为主(74.4%)。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70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T细胞淋巴瘤20例。T细胞淋巴瘤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细胞淋巴瘤(78.6%对48.6%,P=0.001),前者常见并发症为肠穿孔,后者则为肠梗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侵犯消化道多部位、乳酸脱氢酶(LDH)升高、T细胞淋巴瘤是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降低、LDH升高、T细胞淋巴瘤、穿孔和单纯手术治疗与预后不良相关,其中仅单纯手术治疗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被鉴定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HR=8.332,95%CI:1.453~47.772,P=0.017)。结论:T细胞型、LDH升高和侵犯消化道多部位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穿孔风险高。单纯手术治疗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对于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在行肠道手术后给予规律化疗十分必要。
- 冯帆张学秀张连峰
-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肠穿孔预后
- 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1年
- 目的评价小切口常规白内障手术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口矫正散光的效果。方法对角膜散光>1.00D的30例(37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以散光度数≥2.00D为A组,共11例(13眼);散光度数小于2.00D为B组,共19例(24眼)。两组患者均在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行角膜缘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患者再在白内障手术切口对侧角膜缘处行4mm穿透性切口。检测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数和视力变化。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A组平均视力分别为0.57±0.07、0.67±0.07、0.67±0.06,B组分别为0.52±0.07、0.56±0.06、0.59±0.06,A组术后各时间段均优于B组。A组患者术前平均散光度数为(3.06±0.89)D,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平均散光度分别为(1.58±0.18)D、(1.18±0.17)D、(1.03±0.22)D,手术前后散光度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患者术前平均散光度数为(1.69±0.17)D,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平均散光度数分别为(0.67±0.04)D、(0.47±0.05)D、(0.26±0.13)D,手术前后散光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A组患者角膜散光平均矫正量为(2.08±0.08)D,B组患者角膜散光平均矫正量为(1.42±0.02)D,A、B两组患者手术散光矫正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常规白内障手术联合对侧角膜缘穿透性松解切口可以更大范围地矫正术前已存在的角膜散光,提高患者裸眼视力和减少患者的不适。
- 邵敬芝张凤妍王显丽冯帆高航
- 关键词:角膜地形图白内障角膜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