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闻婧
- 作品数:50 被引量:180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学科结构与教师的教学推理被引量:5
- 2011年
- 学科结构是教师教学推理的重要依据。学科结构背景下教师教学推理的形态有:分解结构式推理、还原结构式推理和转化结构式推理。超越学科结构的教师教学推理重建途径包括:从独特走向融合;从完整走向留白;从中立走向质疑。
- 余闻婧
- 关键词:学科结构教师
- 教学需要与教师发展的根源被引量:1
- 2017年
- 教师为什么发展,这是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不"发展和"反"发展问题的根本。教师发展的根源是教学需要。从教师发展的脉络来看,教学的计划需要催生了教师的技能训练;教学的效果需要促成了教职员培训;教学的确定需要孕育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需要不仅揭示了推动教师发展的动力源,而且意味着教师发展是为适应而发展,是教师在教学中转向自我认识,是教师与各教学因素的交织渗透。
- 余闻婧
-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学教学需要
- 客观分析 理性思考
- 2007年
- 现代基础教育是社会公职,语文教学是社会国家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因此教师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必须首先清楚社会、国家、学校对该年级语文教学有些什么要求。可惜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符合汉母语课程本质的语文课程标准,使语文教学尚无科学之法以依,大大增加了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难度。但我们不得不一学期一学期地认真地有明确目标地进行教学工作。余闻婧、徐纪涛两位老师的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较客观冷静地迈开语文教学工作的第一步。
- 余闻婧
-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工作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基础教育
- 平衡冲突与教师发展的机制被引量:1
- 2014年
- 从目前对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和可用性的质疑出发,重新认识教师怎样发展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正视并解决冲突。教师发展的机制是平衡冲突。从教师发展的不同语境来看,规则语境揭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问题语境揭示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冲突,文化语境揭示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冲突。平衡冲突的实质是平衡教师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之间的冲突,需要教师在习惯中创新、在抑制中促进、在保留中提升。
- 余闻婧
- 关键词:教师发展
- 论教学经验的改造被引量:1
- 2015年
- 教师发展的实质是教师教学经验的改造。目前教师发展呈现出范例型、调节型和融合型三种经验改造类型。这些改造类型在关注教师教学经验的同时忽视了教学经验对教师发展的始基作用。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师发展的结果。教师发展的目的不是获得外来物,而是教师自身取得不断发展的生长力。因此,教师教学经验的改造路径包括:完整的教学经验、有意义的事实和联想式经验改造。
- 余闻婧
- 关键词:教学经验教师发展
- 发现与解放 ——教师操心的教育意义
- 教师操心是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应对担心的反应,是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生存状态。研究教师操心现象,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内在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人的存在和意义。通过对操心现象的整理,能让我们获得一种眼光,...
- 余闻婧
- 关键词:教师操心教育意义
- 白鹿洞书院“道——化”课程思想探析被引量:3
- 2011年
- 本文以白鹿洞书院为例,从"道"与"化"的视角勾勒古代书院的课程图景。其中,从来源、选择和结构三方面探寻书院课程之道,从内容、次序和方式三方面探寻书院课程之化。书院"道——化"课程思想的要义是以人性为核心构建圆心式课程目标,以文化为主轴梳理累进式课程内容,以导学为枢纽形成自学式课程范式。
- 吴刚平余闻婧
-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
- 自觉与自由——儒家私学课程思想及现实意义被引量:1
- 2014年
- 自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儒家私学课程呈现出促进个人自发性和判断力发展的自觉特征。这一自觉特征不仅表现在儒家私学以行合知的课程形态中,而且体现在内克外推、共通于乐的课程心理结构中。对儒家私学课程中自觉思想的开掘,不仅有助于揭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根基,而且有助于洞见致使这一根基松动的缘由。
- 吴刚平余闻婧
- 关键词:课程思想
- 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形态及其意义被引量:11
- 2014年
- 在不同语境下,教师教学评价素养可以分别理解为教师评价行为的特征、教师评价学生的手段以及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机制等不同形态。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三种形态,在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功能特点、发展路径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 余闻婧吴刚平
- 关键词:教师
- 自新与超越——儒家书院课程思想及现实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超越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超越,让创新成为可能,也让人成为创新的目的。我国古代儒家书院课程,在知行贯通的课程形态背后展现出虑敬相生、自然更新的课程心理结构。重思以自新为特征的儒家书院课程,不仅有助于揭示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继承与突破传统之间的辩证统一,而且有助于洞见自我超越所面临的阻力。
- 吴刚平余闻婧
- 关键词:课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