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亓娇

作品数:8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德里达
  • 3篇哲学
  • 1篇德里达解构主...
  • 1篇研究基点
  • 1篇延异
  • 1篇言说
  • 1篇意蕴
  • 1篇哲学解读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关怀
  • 1篇认识论
  • 1篇史观
  • 1篇主体性
  • 1篇唯物
  • 1篇唯物史观
  • 1篇文本
  • 1篇现象学
  • 1篇理想社会
  • 1篇历史观
  • 1篇历史认识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作者

  • 8篇亓娇
  • 1篇徐飞
  • 1篇刘建

传媒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江西教育学院...
  • 1篇新疆社科论坛
  • 1篇实事求是
  • 1篇理论学习与探...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丽水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解构抑或建构——德里达历史认识论述评
2013年
以德里达历史认识论为视角探究其解构主义,通过以文本的"延异"解构传统、以解构的话语重申历史性、以"历史终结"的批判澄明历史的发展等三个维度解读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期揭示其所蕴含的历史性及其解构之维下的建构旨趣。德里达是在承认历史合法性的基础上,以历史客观性、真理性的"建构"为目的,以实现人类历史的"至善"为终极价值追求。
亓娇
关键词:德里达历史性解构延异
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的价值意蕴
2014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无论是在文本翻译方面还是意义阐释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与补充。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以及解读路径的多元化。通常第二条被视为马克思的认识论转向,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任一文本的意义都需要深度发掘与耕犁。因此,对第二条的解读非但不能止步于此,更需要不断前行。可以说,在原有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的研究维度,将有利于深化文本的理解与意义的阐释。
亓娇
关键词:经院哲学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导向标
2011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以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为导向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选择、运用和发展、创新。因而,是以不同时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为基础"化"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徐飞亓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微博热的哲学解读
2013年
微博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既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又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及社会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反作用。然而,它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境遇之中,必然受到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将微博置于具体的历史视域下,才能客观而辩证地看待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只有理性剖析微博的利弊,才能使其在社会发展中焕发出和谐的正能量。
亓娇
关键词:人文关怀
论老子与孔子理想社会之异同
2013年
学界对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大体是围绕"道"、"仁"、"礼"等几个核心概念展开的,以此探讨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异同。综观老子与孔子的哲学思想,不难发现他们具有一种相同的人类情怀,即理想社会的构建,而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既是对他们思想的总体映照,也是他们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诸多研究维度之中,关于他们理想社会的比较无疑是一个兼具宏观与微观意义的研究视角。
亓娇王超
关键词:老子孔子理想社会
唯物史观与德里达解构主义历史观比较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时代的观照,历史的产物。其产生必然以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为"母体",一旦产生就会带着反思的情结与"母体"相脱离,既而对其加以批判和重释。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里达解构主义皆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
亓娇
关键词:唯物史观主体性德里达
言说与责任:列维纳斯伦理观念刍议
2014年
"二战"以后,法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就是讨论如何建立新的伦理。在此背景下,列维纳斯提出以他者理论来重新认识言说、责任和主体。语言是自我和他者发生关系的主要场所,言说具有前本源性,是接近他者的运动。列维纳斯主张通过所说向言说还原的方式去认识言说的这种前本源性。在言说中,自我被暴露在他者面前,在对他者的回应中形成了责任关系。主体首先作为责任的承担者出现,其不仅要承担起自我的责任,还要承担起对他者的无限责任。这一思想是对近代哲学主体思想的一次批判,也是对伦理思想的一次重大的反思和重建。
亓娇刘建
关键词:列维纳斯言说伦理观念现象学
论马克思与德里达历史研究基点之异同
2013年
历史犹如一把未解之锁,若要打开就必须选择合适的"钥匙"。而马克思与德里达正是按照各自的逻辑思维模式打造了属于自己的"钥匙",确立了他们的历史研究基点。马克思对历史的研究始终是围绕实践展开的,而德里达则将历史置于"文本"之上,通过"延异"解释了历史的发展。对两者加以比较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维度,深化对德里达解构主义历史观的解读与认知,最终澄明以比较为平台,以借鉴为旨归的理论意义。
亓娇
关键词:德里达文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