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亚东
- 作品数:78 被引量:338H指数:11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河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肌酸激酶动态检测在四肢主要血管损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 于亚东邵新中雷芳毕伟东
- 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的临床应用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对肘关节以近的单纯尺神经高位损伤的7例志愿者患者,在常规修复尺神经的同时,采用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的第4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术后3个月开始随访,最长达5.5年。术后观察手内在肌的外形、肌力、尺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功能和肌电图检测结果。结果小指指端感觉恢复时间约18个月;两点辨别觉检查显示患手感觉有效恢复,为(5.13±0.73)mm但明显较健手[(4.14±0.25)mm]差。术后7个月左右,患手尺神经相关运动开始恢复,最先恢复的是小指内收、外展功能;其次是环、中、示指;最后是拇收肌。术后1.5年,手内在肌肌力为Ⅱ-Ⅳ级不等,夹纸试验(-),Froment 征(-)。6例无明显爪形手畸形,3例有不同程度的拇内收肌萎缩。结论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手内在肌肌支可一定程度减缓手内在肌萎缩。
- 于亚东马涛田方涛孙庆禄曹冉崔海斌
- 关键词:手内在肌肌萎缩
- 龙虾钳样复拇指畸形的治疗被引量:18
- 2006年
- 复拇指畸形是一种较为多见的手部先天性畸形之一,其发生率约为0.08.0,18‰。该畸形分类方法较多,1969年,Wassel将复拇指畸形分为七型,龙虾钳样畸形常出现于Ⅲ、Ⅳ型中。2000年以来,我科共收治了6例龙虾钳样复拇畸形,术后疗效满意。
- 于亚东郭清邵新中张桂生朱晓光
- 关键词:复拇指畸形手部先天性畸形复拇畸形术后疗效发生率
- 经皮双外固定架与外固定架联合接骨板治疗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对比研究
- 2024年
- 目的比较经皮双外固定架(EF)与EF联合掌侧接骨板(VLP)治疗AO C1、C2和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19-2022年108例AO 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51例患者采用双EF(无桥接骨水泥克氏针框架和传统跨腕EF)治疗,57例患者采用传统跨腕EF联合VLP治疗。测量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桡骨掌倾角、桡骨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尺骨变异等)、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腕部疼痛强度,通过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估上肢的整体功能,通过Mayo腕关节评分系统(MWS)评估腕关节功能,采用患者满意度短期评估量表(SAPS)评估患者满意度。根据患者主诉及外科医师的综合判断评估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AO分型及手术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EF组在手术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EF联合VLP组(均P<0.001)。术后随访24~3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桡骨掌倾角、桡骨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尺骨变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双EF组在VAS疼痛评分及SAPS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均优于EF联合VLP组(P=0.025、0.015),两组间腕关节活动范围(屈曲、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握力及MWS、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EF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3.73%(7/51),低于EF联合VLP组的28.07%(16/57)(P<0.05)。结论经皮双EF技术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随访效果满意,可作为OA 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治疗选择。
- 于晓飞李楠于亚东邵新中王立张旭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腕关节功能
- 大鼠嘌呤P_2Y_2受体在神经系统分布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P2Y2受体在脊髓、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的表达和具体分布,研究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6只SD乳鼠的脊髓、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标本置于含有0.1%二乙基焦碳酸的4%多聚甲醛液中快速固定、石蜡包埋、超薄切片。实验组:根据P2Y2受体mRNA的碱基序列,制作非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后将切片置于含有NBT溶液(50mg/ml硝基兰四唑溶于二甲基甲酰胺)、BCIP溶液(75mg/ml溴-绿-吲哚磷酸溶于二甲基酰胺)的检测缓冲液中染色,镜下观察P2Y2受体的具体分布。对照组:切片用不含探针的杂交缓冲液覆盖、染色观察。结果实验组: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胞浆中可见P2Y2受体的表达,呈弱阳性;背根神经节雪旺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均可见P2Y2受体的表达,且呈强阳性;对照组:无P2Y2受体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坐骨神经原位杂交无P2Y2受体的表达。结论P2Y2受体主要分布在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外ATP可以通过P2Y2受体作用于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细胞。
- 于亚东郭清洪光祥邵新中龚志鑫张克亮
- 关键词:二磷酸腺苷P2Y2受体神经系统
- 融合截骨联合尺桡骨双截骨治疗先天性桡尺近侧关节融合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桡尺近侧关节融合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9例先天性橈尺近侧关节融合患者,通过术前X线、前臂外形、前臂旋转功能、肘关节屈伸功能检查,观察橈骨小头、尺橈骨融合及发育情况,对其进行分型,采用融合截骨、尺骨截骨、橈骨截骨、骨间膜松解、环状韧带重建手术等。结果9例患者共14侧进行手术,随访3~38个月,平均17个月,均未出现再度融合,前臂的外形和旋转功能均得到良好的改善。肘关节功能采用Mayo评分:优7侧,良5侧,可2侧。结论先天性桡尺近侧关节融合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采用融合部位截骨联合尺桡骨双截骨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于晓飞于亚东邵新中王立白延彬
- 关键词:先天畸形截骨
- 四肢复合组织缺损修复新理念及应用
- 于亚东邵新中龚志鑫陈超白延彬徐娅莉李彦闯朱宏伟王巧君
-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医药卫生领域。主要技术内容: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皮肤、肌腱、神经、血管和骨等)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创伤之一,该课题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传统皮瓣、复合组织瓣(肌皮瓣、神经皮瓣、骨皮瓣)等进行改良并创新发明...
- 关键词:
- 关键词:创伤病理学
- 改良Masquelet与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大段掌指骨骨缺损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改良Masquelet技术与克氏针外固定支架辅助自体骨移植技术治疗大段掌指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32例大段掌指骨骨缺损病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19~57岁,平均(41.30±1.37)岁;行改良Masquelet技术治疗(改良组)15例,行自制克氏针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外固定支架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根据2000年由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制定的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中关于手部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患手术后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全部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3.70±2.13)个月,所有患者大段骨缺损均实现骨性愈合修复。改良组患者优良率为73.33%,术后住院时间(12.00±1.51)d,骨折愈合时间(9.46±1.18)周,患肢功能评分(8.00±1.85)分,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0%;外固定支架组患者优良率为64.70%,术后住院时间(13.11±1.11)d、骨折愈合时间(11.58±2.69)周,患肢功能评分(6.76±1.43)分,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10%。改良组明显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Masquelet技术与克氏针外固定支架辅助自体骨移植技术治疗大段掌指骨骨缺损,临床可行、能够达到预期的保指(肢)并恢复部分功能的目的,改良Masquelet技术较克氏针外固定支架辅助自体骨移植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愈合快、适应证广泛、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更值得临床推广。
- 刘增兵李强刘文霞李新海马凯霍玉宝王金广王清和于亚东
-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疗效
- 大鼠嘌呤P2Y2受体亚型在神经系统分布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讨P2Y2受体亚型在脊髓、脊神经节和坐骨神经的表达和具体分布,为研究三磷酸腺苷(ATP)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组将6只SD大鼠的脊髓、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标本置于含有1‰二乙基焦碳酸(DEP...
- YU Yadong于亚东邵新中龚志鑫张克亮HONG Guangxiang洪光祥GUO Qing郭清
- 关键词:神经系统三磷酸腺苷P2Y2受体神经再生
- 应用微型空心螺钉治疗成人末节指骨远端骨折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介绍微型空心螺钉治疗成人末节指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手指末节指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固定35例,克氏针固定43例,术后从疼痛、手指畸形、骨折愈合率、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个月,两组患者在临床愈合优良率、手指非疼痛愈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指外形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3个月的TAM功能评价的优良中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空心螺钉治疗末节指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以推广应用。
- 张万喜于亚东杨晓亮崔海斌付许伟
- 关键词:指骨骨折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