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罗明

作品数:21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4篇急性
  • 3篇动脉
  • 3篇短暂性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缺血
  • 3篇综合征
  • 3篇脑缺血
  • 3篇脑缺血发作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他汀
  • 2篇内压
  • 2篇疗效
  • 2篇疗效分析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压

机构

  • 8篇海南医学院附...
  • 7篇中山市陈星海...
  • 6篇广东医学院
  • 5篇贵阳中医学院
  • 1篇海南医学院
  • 1篇中山市小榄人...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黎罗明
  • 12篇周映彤
  • 8篇陈志斌
  • 5篇冯欣
  • 5篇冯欣
  • 4篇李华文
  • 3篇王埮
  • 3篇李华文
  • 2篇陈小武
  • 2篇陈国祥
  • 2篇黄晓飞
  • 1篇李华文
  • 1篇陈小武
  • 1篇马琳
  • 1篇郑俩燕
  • 1篇陈泗萍
  • 1篇陆惠仪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北方药学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3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1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2016年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患者特点和患者性别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神经梅毒患者。结果 31例神经梅毒患者包括男17例,女14例。患者初次起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肢体无力16例(51.6%)、头痛4例(12.9%),头晕2例(6.5%)、癫痫3例(9.7%)、视力下降2例(6.5%)和精神症状4例(12.9%)。核磁共振扫描的结果显示正常5例(16.1%)、脑萎缩3例(9.7%)、脑梗塞11例(35.5%)、脑白质病变8例(25.8%)、脑膜炎3例(9.7%)和脑积水1例(3.2%)。根据性别分成男性与女性两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年龄、补体C3、补体C4、尿酸、血白细胞等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96.8%(30/31)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男性(94.1%)与女性(100%)比较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改变没有特异性,诊断应注意与其它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同时,我们亦发现男女性别的神经梅毒患者具有一定的差异。
邹达良黎罗明周映彤冯欣李华文
关键词:神经梅毒症状性别
舒洛地特及其药物心理学干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响
2017年
目的观察舒洛地特联合药物心理学效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9例TIA病人,分为常规治疗组(n=102)和研究组(n=107),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常规治疗+舒洛地特+药物心理学干预方法治疗,疗程14d。观察两组TIA复发率及脑梗死发生率。结果两组TIA复发率及脑梗死发生率,常规治疗组与研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舒洛地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同时辅以药物心理学干预治疗效果更佳。
黎罗明邹达良陈泗萍陆惠仪黎健南陈志斌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舒洛地特药物心理学干预
Nogo-A蛋白及其抗体与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有关Nogo-A蛋白及其抗体的研究是目前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课题。众多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周围神经系统(PNS)损伤后可以再生,而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轴突损伤后却不能再生或再生极其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CNS内存在着抑制神经轴突生长的抑制物,当中Nogo-A蛋白被认为是抑制神经轴突再生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
黎罗明陈志斌
关键词:NOGO-A蛋白抗体白及周围神经系统成年哺乳动物轴突损伤
TCD颅内压监测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TCD颅内压监测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压管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的6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24 h内进行TCD监测,并检查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根据颅内压状态将患者分为试验组(高颅内压患者)和对照组(正常颅内压患者),每组30例,两组除常规治疗外,对试验组患者采取降颅内压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试验组的血清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P<0.05)。根据TCD监测结果,试验组中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减慢,且MCA减慢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MCA的Vs、Vm、V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PI、R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试验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3.33%,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为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37,P>0.05)。结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可通过TCD及时了解颅内血流动力及血管阻力改变,及时反映颅内压和脑血流量,为判断病情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减少盲目降颅压治疗,避免过度降颅压的危害,改善患者的预后。
周映彤黎罗明邹达良
关键词: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经颅多普勒颅内压监测
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效果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76例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2组,A组(38例)在吸氧、抗凝血、扩血管、脑保护剂基础上使用小剂量甘露醇治疗,B组(38例)使用大剂量甘露醇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病例;A组治疗后ESS评分(61.8±14.2)分,总有效率57.9%,B组治疗后ESS评分(62.4±14.6)分,总有效率6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肝功异常、肾功异常、心衰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13.2%、15.8%、2.6%和23.7%,B组肝功异常、肾功异常、心衰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39.5%、44.7%、18.4%和55.3%,A组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小剂量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梗塞的疗效与大剂量相当,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一步应用.
邹达良黎罗明冯欣李华文周映彤
关键词:甘露醇
帕金森病遗传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最先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于1817年描述并报道,故命名为“Parkinson disease”。关于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绝大多数学者认为PD为非单一因素致病,相反乃遗传缺陷、环境因素、
黎罗明陈志斌
关键词:帕金森病基因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究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各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收治的耳石症患者共774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药物组(N=385)与联合组(N=389),药物组单纯接受耳石症药物治疗,包括倍他司汀、西比灵胶囊及银杏叶制剂等改善微循环药物。联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Epley与Barbecue手法复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1个月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治疗后1周、1个月随访发现有效率为93.2%与93.7%,明显高于药物组87.3%与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1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明显低于药物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耳石症复发率为8.4%,明显低于药物组复发率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耳石症采用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邹达良周映彤黎罗明冯欣李华文
关键词:手法复位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血小板参数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转归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病程中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转归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随机设立基本治愈组、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及健康对照组,n=43,其中前3组于入院后治疗前及入院后治疗第7天分别抽取肘静脉血检查血小板数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参数,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入院后第7天TIA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LT明显降低(P<0.05),从低至高依次是治疗无效组、治疗有效组、基本治愈组;MPV明显增高(P<0.05),从低至高依次是基本治愈组、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有助于判断TIA的治疗效果,对疾病的转归有很好的预警作用。
黎罗明邹达良冯欣周映彤李华文陈小武
关键词:血小板数量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瑞舒伐他汀联合芪蛭通络胶囊治疗血脂水平正常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芪蛭通络胶囊对血脂水平正常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以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9例)、治疗组(49例)。对照组: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d-1口服;治疗组:加用芪蛭通络胶囊2.0 g,口服,2次/d。两组疗程均为14 d,基础治疗相同。结果:治疗后第8,15天的hs-CRP水平,均为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第8,15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为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第15天总有效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芪蛭通络胶囊对血脂水平正常急性脑梗死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确切,优于瑞舒伐他汀单一用药。
黎罗明王埮陈志斌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脑梗死血脂正常
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用药效果初评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TIA患者,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变化并对比两组临床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其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控制TIA复发和治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冯欣黄晓飞邹达良黎罗明李华文周映彤
关键词:依达拉奉低分子肝素钙短暂性脑缺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