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正来

作品数:153 被引量:730H指数:14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51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0篇农业科学
  • 8篇文化科学
  • 6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9篇小麦
  • 21篇根系
  • 19篇胁迫
  • 18篇增温
  • 14篇性状
  • 14篇栽培
  • 13篇稻茬
  • 12篇小麦根
  • 12篇小麦根系
  • 12篇灌浆
  • 11篇盆栽
  • 11篇品质性状
  • 11篇籽粒
  • 10篇旗叶
  • 10篇渍水
  • 9篇氮素
  • 9篇植株
  • 8篇低温胁迫
  • 8篇灌浆期
  • 7篇农业

机构

  • 152篇安徽农业大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安徽省土地勘...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安徽科技学院
  • 2篇安徽广播电视...
  • 2篇安徽建筑大学
  • 2篇安徽皖垦种业...
  • 1篇安徽农业技术...
  • 1篇滁州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芜湖职业技术...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砀山县农业技...
  • 1篇江苏沿海地区...
  • 1篇怀远龙亢农场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作者

  • 153篇黄正来
  • 81篇张文静
  • 35篇马尚宇
  • 19篇张海鹏
  • 19篇武立权
  • 18篇马传喜
  • 6篇蔡华
  • 5篇关雅楠
  • 5篇乔玉强
  • 5篇黄义德
  • 4篇张向前
  • 4篇石小东
  • 4篇张裴裴
  • 4篇蔡永萍
  • 4篇韩立德
  • 4篇杨宝华
  • 4篇周晓楠
  • 3篇李金才
  • 3篇王荣富
  • 3篇司红起

传媒

  • 17篇麦类作物学报
  • 16篇安徽农业大学...
  • 9篇安徽农业科学
  • 6篇核农学报
  • 4篇现代农业科技
  • 3篇安徽农学通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浙江农业学报
  • 2篇激光生物学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乡镇经济
  • 1篇种子
  • 1篇安徽农业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7篇2024
  • 21篇2023
  • 21篇2022
  • 19篇2021
  • 4篇2020
  • 10篇2019
  • 8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1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于分析增温对小麦根系分布状态影响的盆栽桶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分析增温对小麦根系分布状态影响的盆栽桶,通过上部敞口的盆栽桶沿高度方向设有多个横切开口和用于小麦根系生长定位的筛孔托板;多个所述横切开口间隔设于所述盆栽桶的侧壁上;所述筛孔托板上下间隔设在所述盆栽桶的内侧...
樊永惠黄正来马传喜许开放武倩倩刘秋霞姚科俊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苗期若干光合特性初探被引量:10
2003年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9311/PA64s为材料,测定其在苗期的叶绿素含量、叶片荧光参数的日变化以及O-·2产生速率等生理指标。与双亲相比,两优培九的叶绿体膜上PS 光合系统的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较高,对光能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强。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及O-·2产生速率等测定结果支持了上述结论。
王荣富黄正来王建华张云华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品种苗期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
旱作水稻品质性状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以19份粳稻和22份籼稻为材料,研究全程旱作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作粳稻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呈显著性负相关,旱作籼稻直链淀粉含量与其它品质性状间相关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水平。(2)综合多元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旱作粳稻外观品质(垩白率X4、透明度X6和垩白度X5)、蒸煮品质(碱消值X7、胶稠度X8)和营养品质(粗蛋白X10)与稻米理化品质关系密切,回归方程为Y=1.485X4-0.228X5+0.710X6+35.234X7+2.646X8+0.233X10-89.552(R2=0.934**);旱作籼稻碱消值(X7)、整精米率(X3)和粗蛋白(X10)与稻米理化品质关系密切,回归方程为Y=0.966X3+59.683X7+0.149X10-37.972(R2=0.503*)。初步建立旱作水稻品质评判方式。
武立权黄义德王荣富黄正来
关键词:水稻旱作
一种精确定量多行分种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精确定量多行分种器,其包括:种箱、吸种辊、种铲、播种导轨、以及用于将吸种辊表面未被种铲剥离的残留种子进行清理的清除装置。通过设置可将种子自种箱内阵列式取出的吸种辊,带取出种子后由种铲均份剥离,并通过播...
樊永惠黄正来吕钊彦罗音张海鹏张文静马尚宇
文献传递
氮肥施用对稻茬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5
2018年
为给安徽省沿淮稻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选用当地小麦主栽品种济麦22(半冬性中筋品种)和烟农19(半冬性强筋品种)为材料,设置0、90、180、270和360kg·hm^(-2)5个施氮水平,分析施氮量对两种基因型小麦冠层结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80kg·hm^(-2)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显著上升,群体截获更多光能,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显著增加,群体透光率显著降低,冠层光谱反射率在400~725nm波段逐渐下降,在725~1 000nm逐渐上升;随着施氮量的进一步增加,360kg·hm^(-2)施氮处理的各冠层指标与270kg·hm^(-2)施氮处理之间差异未达到0.05显著水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2个小麦品种产量均以270kg·hm^(-2)施氮处理最高。穗数、穗粒数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提高,都以360kg·hm^(-2)施氮处理最大,但180、270和360kg·hm^(-2)施氮处理间差异较小或不显著;千粒重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以90kg·hm^(-2)施氮处理最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逐渐提高,除2014-2015年270和360kg·hm^(-2)两个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两年不同施氮处理间均差异显著。综合高产、优质、低环境风险的选择条件,沿淮稻茬麦区小麦季氮素在180~270kg·hm^(-2)范围内偏下限施用较为适宜,强筋品种烟农19可适当提高施氮量。
张文静江东国黄正来周晓楠马尚宇米璐韩笑王成雨
关键词:小麦氮素冠层结构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6
2020年
为明确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于 2016-2017 年和 2017-2018 年两个小麦生长 季, 采用 3 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以播期为主区[10 月 12 日播种(适播, ST)和 11 月 12 日播种(晚播, LT)], 播量为 裂区[2.25×106 株·hm 2(M1)、3.00×106 株·hm 2(M2)和 3.75×106 株·hm 2(M3)], 每个播量设置 3 个施氮量[纯 N 150 kg·hm 2(N1)、225 kg·hm 2(N2)和 300 kg·hm 2(N3)], 研究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 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 3 因素互作显著影响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氮素利 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花后干物质积累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其中, ST 处理显著提高了开花期群体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小麦穗数、 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 LT 处理。在 ST 和 LT 处理条件下, M2 和 M3 处理有效穗数、开花期干物质 量和成熟期干物质量显著高于 M1, M2 处理穗粒数、花后干物质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单茎中籽粒重量及 其在单茎中所占比例较高, 显著高于 M1 和 M3。N3 处理的有效穗数、开花期群体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 量和花后干物质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 N1 和 N2。在 ST 处理条件下 M1、M2 处理和 LT 处理条件下 所有播量处理均以 N3 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单茎籽粒干重及其在单茎中所占比例较高。本试验条件下, 增施氮 肥和适当增大播量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小麦‘安农大 1216’在 10 月 12 日播种, 播种密度 3.00×106 株·hm 2、 施氮量为 300 kg·hm 2 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
马尚宇王艳艳刘雅男姚科郡黄正来黄正来樊永惠张文静
关键词:小麦播期播量施氮量氮素利用效率
面向新农科建设的农学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14
2023年
现代农业发展对具有全球视野、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本文基于新农科建设要求和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需求,分析了目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滞后于产业需求,教师团队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修订基于OBE理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组建高水平师资团队,构建农学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可以全面提升农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可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培养各类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张文静黄正来宋贺费群燕马尚宇樊永惠
关键词:农学专业
花前不同时段夜间增温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全球变暖表现出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的非对称性增温特点,小麦作为温凉型作物,产量和生理特性易受非对称性增温的影响。为探究花前夜间增温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最形成的影响,以春性品种扬麦18和半冬性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盆栽方式,利用被动式增温装置分别在分蘖期至拔节期(WT-J)、拔节期至孕穗期(WJ-B)、孕穗期至开花期(WB-A)三个时间段进行夜间增温处理,以不增温为对照(CK),分析经过三个花前不同时段夜间增温后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前夜间增温使小麦旗叶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均有所增加,WT-J、WJ-B处理均提高了冬小麦旗叶面积、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同时使旗叶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较CK分别增加了12.64%、8.45%和10.21%、7.56%。扬麦18、烟农19的可孕小穗数在WT-J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9.01%和5.25%。扬麦18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在WT-J和WJ-B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13.18%和10.23%,烟农19在WT-J和WJ-B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16.21%和12.13%。扬麦18、烟农19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WT-J处理下较CK分别平均提高了8.67%和9.01%。WT-J和WJ-B处理下扬麦18分别增产4.75%和3.40%,烟农19分别增产5.67%和3.36%。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时段夜间增温均可提高小麦灌浆前期旗叶的光合能力,减缓花后旗叶的衰老,促进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增加产量。
秦博雅徐雨薇宋庆宇马亮亮张月张文静马尚宇黄正来樊永惠
关键词:小麦夜间增温光合特性
追氮时期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7
2010年
为了给小麦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烟农19、中筋小麦皖麦52和弱筋小麦安农0305为材料,研究了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时期对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影响显著,不同处理间均差异显著。另外,追氮时期对于小麦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拔节、孕穗期追氮比返青、起身期追氮更能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拔节期追氮对小麦产量的提高尤为明显。
吴安昌黄正来吴延华
关键词:小麦追氮时期光合特性
模拟环境和土壤温度的开放式液压联动控水盆栽种植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拟环境和土壤温度的开放式液压联动控水盆栽种植系统,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液压联动装置、设置在壳体顶面的出水开关和设置在壳体上的增温装置,液压联动装置的一个液压端上放置有配重物,液压联动装置的其余液压端...
樊永惠吕钊彦黄正来王华斌朱晓彪葛婷李宇星张辉
文献传递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