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血管内介入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46例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①TCD诊断颅内大血管狭窄的阳性预测值为84.8%;②对46例患者的50支狭窄血管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26支,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9支,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支,大脑前动脉狭窄2支,椎动脉颅内段狭窄2支;③46例患者支架成形术成功44例(95.7%),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0%~5%,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6.8%);4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TCD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治中有重要价值;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成功率较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刘勇帅杰郑健李黔宁黄华龚自力谷月玲邓志宽赵士福戴光明
- 关键词:颅内动脉血管狭窄血管成形术卒中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治疗并发缺血性脑卒中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治疗原则及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后的降压处理措施。方法比较1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治疗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病例,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方案及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后的降压措施。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在明确有无脑血管病变前不可盲目、过度降压治疗,并总结了一套处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措施。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降压宜平缓;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时在缺乏证据预判保障脑供血的主干血管病变之前,如果收缩压不高于180mm Hg(1mm Hg=0.133kPa),一般不考虑降压处理。
- 黄华帅杰刘勇谷月玲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病变
- 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及其相关问题 (附1例报告)
- 本例病人左侧颈动脉支架后3年,右侧颈动脉支架后2年,可见支架内弯曲处显著内膜增生,按照DSA分型标准,本例属于局灶型。鉴于内膜增生部位位于弯曲处,提示内膜增生与剪切应力关系密切。说明放置支架时,应注意支架放置后的形态,尽...
- 李黔宁帅杰刘勇黄华龚自力谷月玲王智平
- 关键词:临床病例内膜增生剪切应力
- 文献传递
- 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颈、椎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
- 刘勇帅杰郑健李黔宁邓志宽黄华谷月玲肖道宏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卒中血管内治疗
- 文献传递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多发性脑血管病1例被引量:3
- 2008年
- 陈飞帅杰黄华谷月玲
- 关键词:脑血管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 细胞融合修复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由于神经元一旦丧失后即难以再生,因此修复损伤的神经元和减少其死亡是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关键。细胞融合是大多数真核细胞的基本发育特征,在人体各个发育阶段均可观察到细胞融合现象。干细胞与体细胞融合后会在体细胞内固有定向分化因子作用下发生基因转决,可分化为与体细胞一致的表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融合对损伤细胞具有修复作用,其修复机制包括修复损伤或缺陷基因、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以及直接修复损伤细胞。细胞融合对神经系统损伤也具有修复作用。在细胞融合修复机制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邓志宽黄华
- 关键词:细胞融合神经系统细胞损伤
- 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被引量:26
- 2006年
-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颈、椎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1)颈部血管听诊发现血管杂音95例(89.6%),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排序依此为高脂血症83例(78.3%)、高血压62例(58.5%)、糖尿病49例(46.2%)、长期饮酒44例(41.5%)、吸烟41例(38.7%)和高尿酸血症23例(21.7%);(2)本组患者DSA发现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40例,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30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合并存在36例,共检出狭窄血管169条;(3)104例患者血管内成功植入支架123枚,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10%~20%,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2.88%),92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死。结论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 刘勇帅杰郑健李黔宁邓志宽黄华谷月玲
- 关键词:椎动脉血管狭窄支架植入
- 广泛型大动脉炎1例
- 2006年
- 黄华帅杰刘勇谷月玲
- 关键词:大动脉炎血管造影数字减影
- Rho激酶抑制剂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Rho激酶(ROCK)是Rho的主要效应底物,含两种异构体ROCKI及ROCKII,属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ROCK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是灭活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使血管痉挛,并可促进炎性因子分泌、参加炎性因子损害过程、促进细...
- 邓志宽黄华帅杰
- 关键词:RHO激酶抑制剂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痛
- 文献传递
- 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在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所致脑分水岭梗死(CW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1例颅脑MRI或CT检查表现为CWI的患者伴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男性38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2±12岁。结果CWI责任血管在颈总动脉3例;颈内动脉C1段24例,C2段3例,C5、C6段10例;大脑中动脉M1段21例;左侧病变37例,右侧病变24例。本组61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支架成形术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65处,手术成功率为98.4%。3例患者术中出现心动过缓,经对症治疗缓解。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死。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支架成形术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的CWI是安全的,可有效地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但尚需进行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 帅杰刘勇李黔宁黄华谷月玲
- 关键词:脑分水岭梗死血管成形术心动过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