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静 作品数:24 被引量:81 H指数:4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尤文肉瘤及尤文样肉瘤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20年 尤文肉瘤(ewing sarcoma,ES)和尤文样肉瘤均是侵袭性较强的小圆细胞肉瘤,两者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相似,但发病部位、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方案却存在明显差异.尤文样肉瘤缺乏ES的典型分子特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尤文样肉瘤是具有独特疾病特征的独立肉瘤,而不仅是ES的亚型.分子遗传学检测极大地促进了对小圆细胞肿瘤分类的重新评估,本文将就ES及尤文样肉瘤的主要病理分型—CIC重排肉瘤、BCOR重排肉瘤、EWSR1与非ETS家族基因重排的肉瘤和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魏雪静 程鸣 李锋(审校)关键词:尤文肉瘤 胃肠道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例胃肠道CFT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6例胃肠道CFT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5岁;5例发生于胃,1例发生于回盲部;胃肠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黏膜面光滑;组织学表现为大量玻璃样变性的胶原纤维,其内可见稀疏分布的梭形细胞,散在及灶状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营养不良性钙化和砂粒体形成;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不表达CD117、DOG-1、CD34、Actin、Desmin、S-100,ALK、Ig G、Ig G4,Ki-67指数为0~5%;6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或内镜下肿物切除治疗,随访6~31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胃肠道CF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纤维性肿瘤,容易误诊为消化道其他间叶来源性肿瘤,应结合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做出综合诊断。手术切除可治愈,预后良好。 郑晓丹 陈光勇 石晓燕 张彦宁 柳玮华 魏雪静 岳冰关键词:胃肠道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 颌下淋巴结肿大 2012年 1.病例简介:患者女,23岁。2009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颌下2枚淋巴结肿大,大者1.0cm×0.6cm,小者0.3cm×0.2cm,无压痛,无发热,当时怀孕。2010年1月初产一婴儿,2月1日入院时,淋巴结增大并融合至4.0cm×2.5cm×2.2cm大小,行手术切除送检病理。全身增强CT检查无明显异常。 魏雪静 周小鸽 任平 郑媛媛 谢建兰 郑晓丹关键词:颌下淋巴结肿大 增强CT检查 淋巴结增大 病例简介 手术切除 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CyclinD1在新分类的喉异型增生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和Cyclin D1在2017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的喉异型增生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的石蜡包埋标本共133例,其中包括喉原位癌(n=23)、喉高级别异型增生(n=49)、喉低级别异型增生(n=31)、选择同期的声带息肉(n=30)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上述标本中浸润上皮内的CD163+TAMs百分比及Cyclin D1在上皮基底层、副基底层、中1/3层及上1/3层阳性细胞数量。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CD163+TAMs和Cyclin D1鉴别诊断高级别和低级别异型增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喉高级别异型增生中,浸润上皮的CD163+TAMs百分比(17. 2%)明显高于其在喉低级别异型增生中的百分比(1.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喉上皮基底层中Cyclin D1的表达在喉高级别异型增生(61. 18±15. 16 cells/field)比喉低级别异型增生(15. 26±7. 39cells/field)明显增加(P <0. 01)。CD163+TAMs作为诊断标志物鉴别喉低级别异型增生与高级别异型增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958,Cyclin D1的AUC为0. 909(P <0. 01)。结论浸润上皮内的CD163+TAMs和基底层Cyclin D1的表达模式可作为鉴别喉高级别异型增生与低级别异型增生的标志物;在喉癌前病变进展过程中Cyclin D1成对称的表达模式。 苏才丽 柳玮华 郑晓丹 魏雪静 刘红刚关键词:CYCLIND1 肿瘤标志物 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探讨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ASEBV+T/NK—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EBV感染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经过HE染色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基因重排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对20例ASEBV+T/NK—LPD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随访。结果(1)男15例,女5例,中位年龄34岁;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8.7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18/20)、肝脾大(18/20)、淋巴结肿大(17/20);17例随访中11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9个月。(2)组织病理学特点:淋巴结T区明显增宽至弥漫成片,淋巴滤泡不同程度地减少或消失。病变中细胞种类多样至相对单一,以中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大细胞散在其中。淋巴细胞多数异型性不明显,少数轻或中度异型。6例被膜增厚,9例可见局灶或片状坏死及核碎;3例可见噬血细胞现象;另外,肝、脾、肠黏膜、扁桃体和骨髓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浸润。(3)免疫表型特点:20例都表现出T细胞明显多于B细胞,很多细胞表达颗粒酶B或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仅1例CD56阳性。14例CD4/CD8检测病例中8例以CD8阳性细胞为主,5例以CD4阳性细胞为主,i例CD8和CD4阳性数量相当。(4)全部病例EBER均阳性。阳性细胞最多的区域数量在30~300个/HPF,绝大多数病例中EBER阳性细胞包括大、中、小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扩大的T区。(5)TCR基因重排显示该病细胞群体中既有多克隆(4/7)也有单克隆(3/7)。结论ASEBV+T/NK—LPD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伴淋巴结及肝脾大;淋巴结以T区扩大和轻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浸润为主;EBV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往往死于器官衰竭和出血。 郑晓丹 周小鸽 金妍 谢建兰 魏雪静 陈书媛 梅雪 宫丽平 吕蓓蓓关键词:疱疹病毒4型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成年人 免疫表型分型 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探讨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5月167例手术病理诊断低级别(G1、G2)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年龄、是否绝经、异常阴道出血时间、合并代谢综合征、CA125升高(≥35 U/ml)、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占位、合并子宫腺肌症、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09分期9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P<0.05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7例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中,LVSI 24例(14.4%)。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4项因素(异常阴道出血时间≥4个月、CA125升高、合并子宫腺肌症、分期Ⅱ期及以上)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期Ⅱ期及以上(OR=7.357,95%CI:2.140~25.288,P=0.002),CA125升高(OR=4.883,95%CI:1.612~14.794,P=0.005)为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LVSI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FIGO 2009分期Ⅱ期及以上、CA125≥35 U/ml与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LVSI有关,间接提示淋巴结转移风险,术前应高度关注,以便制定更为精准的手术方案。 郝敏 郑晓丹 魏雪静 马楠 蒋沫怡 朱夏琴 李松芳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样癌 左颈部包块 2012年 1.病例简介:患者女,2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颈部包块7d于2009年6月21日入当地医院。体检:左颈部包块,大小为2.8cm×2.2cm×1.0cm.无压痛,无发热, 谢建兰 周小鸽 金妍 郑晓丹 魏雪静关键词:颈部包块 病例简介 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析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之临床特征、内镜表现、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对9例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做临床、内镜和病理观察及随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行CD3、CD5、CD20、CD21、Ki-67、bcl-2、bcl-6、CD10和cyclinD1染色分析免疫表型特征。结果9例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年龄5—60岁(中位年龄44岁),男女比例2:7。5例表现为腹部无明显诱因疼痛,3例便血,1例腹胀。回盲部为最常受累部位(6/9)。6例内镜检查均表现为多发性息肉,基底宽,无出血及坏死。其中5例行小活检,病理学特征为:内镜活检病例的病变呈息肉状,位于黏膜层内,肿瘤细胞呈模糊的结节状,边界欠清,排列较紧密,主要由中心细胞组成,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不明显;手术切除的4例病例有3例累及肠道全层,1例局限于黏膜层内,其内均可见境界清楚的肿瘤性结节。免疫表型:9例之肿瘤性结节均强表达CD10和bcl-2,结节问及腺体周围可见散在细胞弱表达CD10。4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加做化疗),3例单纯化疗,2例观察;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该组以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类好发于中年女性的疾病,常见于回盲部,具有惰性临床进程,内镜表现为多发性息肉,通常在出现临床症状或疾病进展期采取干预性治疗,具有较好的预后。 谢建兰 金妍 郑晓丹 魏雪静 朱红 郑媛媛 张淑红 张彦宁 陈光勇 周小鸽关键词:肠肿瘤 Kikuchi病中检测出全T细胞相关抗原丢失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观察全T细胞相关抗原CD2、CD3、CD5、CD7在Kikuchi病中是否存在丢失,探讨将全T细胞相关抗原丢失作为鉴别T细胞良、恶性病变辅助诊断依据的局限性.方法 收集33例明确诊断为Kikuchi病和15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通过复习HE切片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病变中CD2、CD3、CD5、CD7的表达情况.结果 72.7% (24/33)的Kikuchi病患者中存在一种或几种全T细胞相关抗原的丢失,其中13例仅CD5丢失,1例仅CD7丢失,1例仅CD2丢失,2例CD2和CD7丢失,4例CD5和CD7丢失,2例CD2和CD5丢失,1例CD2、CD5和CD7丢失.以CD5丢失最多见(60.6%,20/33),其次为CD7(24.2%,8/33)和CD2( 18.2%,6/33).抗原的丢失多见于增生型及坏死型.经随访,抗原的丢失与Kikuchi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15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中无明显抗原丢失现象.结论 Kikuchi病中存在一种或几种全T细胞相关抗原的丢失.因此,将全T细胞相关抗原丢失作为T细胞淋巴瘤辅助诊断依据不适用于Kikuchi病. 魏雪静 谢建兰 周小鸽 郑晓丹 郑媛媛 金妍 朱红 张彦宁 张淑红 陈光勇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早期乳腺癌超声造影辅助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及标记前哨淋巴结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超声造影辅助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及标记前哨淋巴结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吲哚菁绿作示踪剂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前,在超声造影辅助下进行前哨淋巴结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并使用蓝色染料标记针吸的淋巴结。观察并比较术前穿刺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的腋窝评估效果。结果超声造影下显示了3枚前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未见转移。吲哚菁绿示踪下前哨淋巴结活检出7枚淋巴结,均未见转移。术前超声造影下标记的前哨淋巴结能够在手术中识别并完全切除。结论早期乳腺癌超声造影辅助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及标记前哨淋巴结技术有可能替代传统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论证此项技术。 张慧明 史宪全 刘卫华 魏雪静 王子函 葛智成 张大庆 高银光 张忠涛 屈翔关键词: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