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绪强
- 作品数:21 被引量:92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市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家蝇溴氰菊酯抗性发展规律及其交互抗性研究
- 目的:探讨家蝇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发展规律及对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水平,为延缓家蝇抗性的产生及制定抗性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抗性选育的方法获得抗性品系,通过生物测试法测定抗性品系对供试药剂的交互抗性.结果:经过...
- 魏绪强鲁艳辉李宗麟张淑芬白玉国潘京海
- 关键词:溴氰菊酯家蝇交互抗性
- 文献传递
- 北京市东城区家蝇对溴氰菊酯抗性风险评估与预报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评估家蝇对溴氰菊酯抗性风险,预测抗性发展速率,为延长药剂使用寿命,更好地保护现有药剂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药剂潜在能力以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抗性选育和生物测定方法获得用于抗性风险评估的品系;采用Tabashnik方法估算抗性现实遗传力(h2)并预测不同选择压力下抗性发展速率。结果经过21代的室内选育,家蝇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上升了2197.55倍;家蝇对溴氰菊酯的抗性h2为0.1571,抗性风险较大;根据抗性发展规律(筛选前7代的抗性发展非常缓慢,从第8代开始迅速上升,筛选后期抗性发展基本稳定),计算不同阶段的h2分别为0.1016(F0~F7)、0.2140(F8~F17)和0.0250(F18~F21)。根据不同阶段的h2值(h2=0.1016,h2=0.2140,h2=0.0250),预测不同选择压力下(死亡率分别为50%、60%、70%、80%和90%),抗性上升10倍所需的代数分别为7.2~15.9、4.9~10.8和44.4~98.1代。结论家蝇对溴氰菊酯抗性风险较大,应根据防治对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 魏绪强李宗麟潘京海张淑芬
- 关键词:家蝇溴氰菊酯现实遗传力抗性风险评估
- 2008-2009年北京市东城区越冬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掌握本辖区内越冬蚊虫种类、数量和分布,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越冬蚊监测采用目测法。从监测地点随机抽取5个观察点,每点为1m2,观察5min内蚊虫数量并记录结果。监测过程中重点对防空洞、地下室和花房等越冬蚊主要栖息的场所进行检查。结果连续2年的监测均查到越冬蚊,且均为淡色库蚊。2008年共设置监测点31处,累计监测面积5600m2,阳性率为19.35%;2009年共监测26处,累计监测面积2835m2,阳性率为15.38%。2009年与2008年相比,越冬蚊数量显著升高,平均蚊密度分别为0.88和0.41只/m2。连续2年监测,防空洞中越冬蚊数量最高,平均蚊密度分别为3.50和6.25只/m2。结论防空洞是越冬蚊主要的栖息场所,应加强夏季蚊虫监测及其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 魏绪强李宗麟王日明
- 关键词:密度监测
- 2020—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蚊媒密度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2年蚊种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蚊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CO_(2)诱蚊灯法于2020—2022年每年5—10月对东城区10个监测点进行蚊密度监测。Excel 2007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GraphPad Prism 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2020—2022年共捕获蚊虫7488只,蚊密度为1.73只/(灯·h)。不同年份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7,P=0.1476)。淡色库蚊为东城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57.71%,白纹伊蚊次之;蚊总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上旬和8月下旬;不同蚊种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均呈单峰型;不同生境中居民区蚊密度最高,为2.37只/(灯·h),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P=0.2148)。结论东城区应根据蚊虫密度、种类构成、季节消长规律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制措施,以居民区为重点场所,在高峰来临前开展灭蚊工作,防止蚊媒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 马卓阙燃魏绪强
- 关键词:蚊虫种群构成
- 城市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时空分布与刺叮节律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索城市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时空分布及刺叮节律。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人诱停落法定期、定点对白纹伊蚊密度进行持续监测。结果北京市城区环境全年白纹伊蚊密度消长呈单峰规律,7月上旬及之前密度低于1只/(灯·h),随后迅速上升,在8月中旬密度达到全年最高,为4.657只/(灯·h),随后密度逐步降低,在10月下旬下降至0。居民区密度最高,全年平均密度为2.435只/(灯·h),其次为医院0.417只/(灯·h)、公园0.373只/(灯·h),旅游景点密度最低,为0.214只/(灯·h)。8月北京城区白纹伊蚊的刺叮节律呈双峰规律,05:00为全天最高水平,06:00-8:00处于较高水平,停落指数为6~9只/(人·15 min),随着日照强度增加,停落指数迅速降低并维持到13:00,随后从14:00密度逐步升高,17:00升高至下午时段最高水平,并一直维持较高的叮咬强度至19:00,而在20:00迅速降低。结论北京市城区环境白纹伊蚊密度呈单峰型季节消长规律,居民区密度水平高于其他环境类型;刺叮节律呈双峰规律,基于上述规律可指导伊蚊密度监测与个人防护。
- 李静阎婷魏绪强佟颖周小洁
- 关键词:白纹伊蚊
- 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衰退及恢复性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衰退及恢复情况,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选育的抗高效氯氰菊酯白纹伊蚊品系第25代,在不接触任何杀虫剂条件下观察其对高效氯氰菊酯及其他3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衰退情况,同时对抗性衰退过程中的白纹伊蚊施加高效氯氰菊酯选择压,观察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的恢复情况。结果停止施加杀虫剂选择压力后,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衰退表现为前9代衰退较慢,LC_(50)值从21.92×10^(-3)mg/L降低至18.89×10^(-3)mg/L,从第10代抗性快速下降,LC_(50)值在第19代降低至1.90×10^(-3)mg/L,第19代后又逐渐趋于平缓,第24代LC_(50)值降低为0.61×10^(-3)mg/L。随着抗性逐渐衰退,白纹伊蚊抗性品系对氯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加。杀虫剂选择压力恢复时,抗性很快恢复,第4代时基本恢复到初始种群的水平。结论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抗药性后,通过停用或轮换药剂等策略很难达到重新启用该药剂的目的,因此应高度重视对现有药剂的使用和保护。
- 魏绪强李秋红阙燃
- 关键词:白纹伊蚊高效氯氰菊酯
- 北京市东城区蝇类优势种群密度消长与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掌握北京市东城区蝇类优势种群及其消长情况,分析蝇传疾病与蝇类的关系,为控制蝇类孳生,防治肠道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每年4~10月用捕蝇笼法,对东城区7个监测点进行蝇密度监测,将捕获的蝇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分析2010-2013年的优势蝇种及消长情况;收集东城区2010-2013年蝇传疾病发病资料,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蝇密度消长与传染病的相关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东城区以麻蝇(67.91%)、大头金蝇(8.11%)、厩腐蝇(8.10%)、丝光绿蝇(6.88%)和家蝇(6.77%)为优势蝇种;7~8月蝇密度达高峰,历年最高密度分别为18.00只/(笼·d)、16.47只/(笼·d)、25.77只/(笼·d)和24.47只/(笼·d)。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在7~8月呈高峰,占辖区传染病发病首位。蝇类密度季节消长与细菌性痢疾(r=0.906,P〈0.01);其他感染性腹泻(r=0.931,P〈0.01)及手足口病(r=0.819,P〈0.05)发病呈相关性。结论北京市东城区蝇种繁多且密度较高,主要肠道传染病的发病与蝇类密度有相关性,因此定期适时开展灭蝇工作,可降低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发病率。
- 张淑芬付秀影张海燕魏绪强朱林
- 关键词:优势种群肠道传染病
- 增效醚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对残杀威和毒死蜱增效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通过测定增效醚对残杀威和毒死蜱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的增效作用,探讨抗性机制,为延缓抗性及其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增效醚对残杀威和毒死蜱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的增效作用。结果Ⅵ周龄若虫对残杀威和毒死蜱的抗性高于其他虫期,致死中量(LD_(50))分别为5.168和2.021μg/只,Ⅳ周龄若虫对两种药剂的抗性最低,LD_(50)分别为1.080和0.118μg/只。PBO对两种药剂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均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PBO对残杀威在Ⅳ周龄若虫中的增效作用最高达2.31倍,在Ⅴ周龄若虫中的增效作用最低为1.11倍;而对毒死蜱在雄性成虫中增效作用最高为2.73倍,在Ⅴ周龄若虫中最低为1.69倍。结论多功能氧化酶可能参与了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对残杀威和毒死蜱的抗性,在实际防治中可结合滞留喷洒加以使用。
- 魏绪强李秋红周小洁
- 关键词:德国小蠊
- 臭虫:不容忽视的“深夜幽灵”
- 2024年
- 臭虫曾经是20世纪40至50年代一种重要的卫生害虫,随着化学杀虫剂的应用以及人们卫生意识的不断增强,臭虫曾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近20年来,随着国际间旅游贸易的频繁往来、二手物品的频繁交易等因素,臭虫呈现“死灰复燃”态势,令人担忧。
- 魏绪强
- 关键词:化学杀虫剂卫生害虫臭虫卫生意识死灰复燃
-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9年蝇密度监测及季节消长分析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掌握北京市东城区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于2014-2019年每年的4-10月对东城区7个监测点进行蝇密度监测。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9年东城区蝇类以麻蝇(35.16%)、厩腐蝇(18.92%)、家蝇(16.83%)和丝光绿蝇(13.19%)为优势蝇种,这4类蝇种占捕蝇总数的84.10%;2014-2019年蝇类总密度呈下降趋势;蝇密度高峰期在7月;在不同生境中,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6.20只/笼,其次为宾馆饭店和居民区,分别为5.49和4.88只/笼;绿化带以麻蝇为优势种,居民区以家蝇为优势种。结论基本掌握了东城区蝇类密度、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蝇类防制应以绿化带和宾馆饭店为重点场所;7月为蝇密度高峰期,提示应注意在高峰期到来前采取防制措施。
- 马卓魏绪强阙燃张雨侬
- 关键词:蝇密度种群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