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
- 作品数:16 被引量:98H指数:5
- 供职机构:佛山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髓内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髓内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30例青少年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12~17岁,平均14岁;左侧13例,右侧17例。手术均采用髓内钉固定:12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固定,18例患者行闭合复位内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患者末次随访时健侧与患侧的下肢长度、颈干角、股骨颈最宽径、关节面转子间距离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18例闭合复位和12例切开复位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153.2、238.0 mL,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0.5、91.5 min,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分别为1.5、3.0 d。30例患者术后获12~41个月(平均20.3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双下肢长度不等长,但差值<1 cm。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患侧颈干角、股骨颈最宽径、关节面转子间距离、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133.4°±2.3°、(29.3±4.2)mm、(27.1±6.3)mm、(96.4±3.6)分],与健侧[132.4°±3.5°、(30.2±3.6)mm、(26.4±6.8)mm、(95.6±4.7)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的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对股骨近端发育影响小。
- 马洪沈钊雄郭跃明
-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钉青少年
- 距下关节稳定器对青年柔韧性扁平足的生物力学影响与矫形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研究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对青年柔韧性扁平足的生物力学影响,并且观察其矫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1-01采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联合附加手术治疗的65例(78足)青年MyersonⅡ期柔韧性扁平足,将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置入后结合术中透视情况及扁平足畸形矫正程度予以相应附加手术。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Maryland足部评分、影像学测量参数。结果65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Maryland足部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距舟覆盖角、第1跖楔关节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例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其中54例(65足)显效,7例(9足)有效。4例(4足)无效,而且患者负重行走时出现跗骨窦周围疼痛,二次手术时取出原来置入的距下关节稳定器,更换合适的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继续随访未再次出现疼痛。结论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联合附加手术治疗青年MyersonⅡ期柔韧性扁平足的短中期疗效满意,能够矫正MyersonⅡ期柔韧性扁平足患者的生物力学结构异常,明显减轻行走时疼痛,改善足部功能。
- 马洪郭跃明陈泳格
- 关键词:青年矫形效果
- 关节镜辅助带线铆钉与外侧支持带松解加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比较关节镜辅助带线铆钉与外侧支持带松解加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40例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n=20):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为(14.2±1.2)岁;脱位次数为(5.3±1.1)次。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为(13.8±1.3)岁;脱位次数为(5.5±1.2)次。对照组患者采用关节镜辅助带线铆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外侧支持带松解加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Q角、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Kujala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分别获(13.3±1.2)、(12.9±1.2)个月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2.2±0.8)分]、Q角(14.5°±1.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3±1.1)分、17.8°±1.6°],膝关节活动度(30.3°±3.8°)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23.4°±3.4°),Lysholm膝关节评分[(91.6±5.3)分]、Kujala评分[(93.2±2.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1.4±4.4)、(82.0±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支持带松解加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有助于膝关节功能、临床症状的改善,临床效果优于关节镜辅助带线铆钉固定。
- 马洪郭跃明赵崇智
- 关键词:髌骨脱位外侧支持带内侧髌股韧带
-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效果评估被引量:53
- 2007年
- [目的]总结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最佳方案。[方法]本组总结本科于1999年1月-2003年1月治疗138例胫骨平台骨折,均为外伤后2周内的新鲜骨折,男79例,女59例,年龄15.76岁,平均43.5岁,合并膝关节韧带及半月板损伤95例。按AO分型和塌陷程度分为B、C两种类型,B1、B2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整复骨牵引、小夹板外固定;B3、C1型骨折主要采用撬拔复位、植骨后螺丝钉内固定;C2、C3型骨折主要采用钢板坚强内固定。[结果]138例胫骨平台骨折13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按KDLMERT标准,B1、B2、B3型优良率为100%,C1型骨折优良14例,可2例;C2型骨折优良10例,可8例;C型骨折优良6例,可3例,差2例。膝关节功能优良者118例(88.7%),可、差者15例(11.3%)。[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应以关节面损伤程度为重点。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沈楚龙陈志维马洪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AO分型
- 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328例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至2008年12月以来共治疗328例肱骨髁上骨折,男248例,女80例,平均年龄7.52岁,均为不稳定性骨折。结果: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297例,占90.6%;好转26例,占7.9%;未愈5例,占1.5%。无针孔感染、Volkmann挛缩及尺神经损伤发生。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固定牢靠、安全有效的优点,又避免了保守治疗及手术的缺点,宜作为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 王志远郭跃明李伟强何汉晖马洪关力昕
-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
-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效价评估
-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节内复杂骨折,骨折后产生特殊的生物力学特点,治疗不当将产生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以及关节功能障碍。目前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和治疗方法较多,报道的治疗结果差异也较大,我们根据A0分型原则和塌陷程...
- 沈楚龙陈志维马洪
- 关键词:关节面创伤性关节炎切开复位韧带损伤关节内骨折
- 文献传递
- 正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探究正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4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80)与B组(n=80)。B组行常规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固定治疗,A组行正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操作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和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操作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B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12周疼痛、运动功能、稳定性、日常活动评分均较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A组屈曲、伸展、旋前、旋后活动度均较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较B组的13.7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加快患儿康复,增加肘关节活动度,改善肘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行性高。
- 卢凤珊李伟强柯荣华马洪郭跃明
- 关键词:小夹板外固定肱骨髁上骨折
- 空心螺钉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内踝Salter-Harris Ⅲ、Ⅳ型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比较空心螺钉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内踝Salter-Harris Ⅲ、Ⅳ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小儿骨科和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自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分别收治的48、16例儿童内踝Salter-Harris Ⅲ、Ⅳ型骨折患者资料。男32例,女32例;年龄12(10,14)岁;左侧31例,右侧33例;骨折Salter-Harris分型:Ⅲ型45例,Ⅳ型19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2组:空心螺钉组44例(采用空心螺钉固定),克氏针组20例(采用克氏针固定)。末次随访时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两组患儿进行影像学评估,并根据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除侧别外,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术后获(37.3±21.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空心螺钉组与克氏针组患儿患侧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89.0°(89.0°,90.0°)、89.0°(89.0°,90.0°),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73.5°(67.8°,76.0°)、70.0°(70.0°,75.0°),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7.7%(43/44)、95.0%(19/20),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螺钉组与克氏针组患儿术后骨骺早闭发生率分别为36.4%(16/44)和65.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空心螺钉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内踝Salter-Harris Ⅲ、Ⅳ型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然而,空心螺钉固定在减少骨骺早闭的风险方面更有优势。
- 潘源城卢凤珊陈添来马洪郭跃明李伟强陈顺有
- 关键词:踝关节
-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概况
- 孟氏骨折因由Monteggia于1914年首次报道得名,1884年,Cooper对此类骨折进行了补充。其发病年龄多介于7-10岁间。据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统计,孟氏骨折在小儿骨科患者中占全身骨折的7%,并不少见。其临床...
- 王志远马洪
- 关键词:陈旧性孟氏骨折骨间膜
- 文献传递
- 骨锚钉结合筋膜瓣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骨锚钉结合筋膜瓣在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09—2011-09本院诊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59例分为2组,采用腓骨筋膜瓣修复腓跟韧带和腓距前韧带45例(A组),只修复腓距前韧带14例(B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强生Fastin RC带线锚钉结合筋膜瓣移位重建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4~28个月,平均16.9个月。术后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按AOFAS评分标准,术前与术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59例中,优31例,良2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3.2%。结论采用骨锚钉结合筋膜瓣重建外踝韧带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方法简便,术后功能恢复好且并发症少。
- 谢学文罗汉文马洪翁天才
- 关键词:锚钉筋膜瓣踝关节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