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彬
- 作品数:24 被引量:17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50例存活三年以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长期随访被引量:17
- 2002年
- 目的 评价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免疫抑制治疗 (IST)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50例IST后存活 3年以上SAA患者长期随访 ,了解其造血重建 (血常规、骨髓象、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 )、T淋巴细胞免疫、生活质量及治疗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IST后各随访时间 (3年、4年、5年以上 )的患者中分别有 81 .3 % (1 3例 )、86 .7% (1 3例 )、89.5 % (1 7例 )血常规正常 ,93 .4 % (1 5例 )、93 .3 % (1 4例 )、94.7% (1 8例 )骨髓象正常 ,37.5 % (6例 )、40 .0 % (6例 )、73 .7% (1 4例 )造血祖细胞培养正常 ;全部患者中有 86 .0 % (43例 )血常规正常、94.0 % (47例 )骨髓象正常、52 .0 % (2 6例 )造血祖细胞培养正常 ,88.0 % (44例 )Karnofsky评分达 1 0 0分。各随访时间共有 31例患者进行了骨髓活检 ,其中 2 6例 (83 .9% )正常 ;37例患者进行了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 ,其中 2 9例 (78.4 % )正常。未发现晚期克隆性疾病。治疗远期不良反应轻微。 2 4例患者的全部随访检查结果正常。结论 部分SAA患者经IST后 ,造血功能、T淋巴细胞免疫、生活质量可完全恢复 ,且无显著不良反应 。
- 何广胜邵宗鸿刘鸿张益枝陈桂彬李克宋鲁燕和虹赵明峰付蓉施均白洁张泓储榆林杨天楹杨崇礼
-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造血生长因子
- PIG-A基因突变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被引量:2
- 1999年
- 赵明峰陈桂彬邵宗鸿
- 关键词:血红蛋白尿症PNH基因突变
-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被引量:28
- 2000年
- 目的 分析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 ,根据EGIL标准诊断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结果 ①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构成比为 3.4% ,其中B系、髓系抗原共同表达的占 6 8.4% ,T系、髓系共同表达的占 2 1.1% ,T系、B系、髓系均表达的占 10 .5 %。②其CD34 阳性率为 43.8%。③正常核型占 41.7% ,异常核型占5 8 3% (核型异常涉及 9,2 1,8,2 2 ,11,12等染色体 )。④ 19例患者治疗完全缓解 6例 (31.6 % ) ,部分缓解 1例 ,总有效率为 36 .8% ;无病生存期 (DFS)均 <6个月。疗效与CD34 表达呈负相关 ,与染色体核型有关。结论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以B系和髓系共同表达最常见 ,治疗效果差 ,生存期短。
- 秘营昌卞寿庚孟庆祥孟庆祥薛艳萍于明华陈桂彬李大鹏陈玉梅
- 关键词:双表型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染色体
- 序贯强化免疫抑制并用造血生长因子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被引量:52
- 2001年
- 目的 探寻降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早期死亡率并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同期对照研究法 ,比较仅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LG/ATG)和环孢菌素A(CsA)序贯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SIIST) (36例 )与SIIST联合造血生长因子 (HGF) (37例 ) ,即并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红细胞生成素 (Epo)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Epo治疗SAA的疗效。结果 SIIST联合HGF治疗组和单用SIIST组比较不仅早期感染率 (分别为 2 4.3%和5 5 3% )、死亡率 (分别为 4.0 %和 16 .7% )有所降低 ,有效率 (分别为 89.2 %和 6 3.9% )有所提高 ,而且血常规、骨髓象恢复速度加快 ,成分输血脱离时间及骨髓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均优于SIIST组。两种不同HGF方案治疗组之间未见明显区别 ,均耐受良好。结论 在ALG/ATG和CsA强化免疫抑制的基础上联合HGF治疗SAA ,可降低早期死亡率、感染率 ,并获得较高的疗效。
- 何广胜邵宗鸿张益枝刘鸿李克宋鲁燕郑以洲陈桂彬和虹赵明峰施均张泓储榆林钱林生杨天楹杨崇礼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菌素A造血生长因子
- 8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IgG抗体亚型与临床意义的分析被引量:6
- 1999年
- 目的 研究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IgG亚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84 例患者IgG亚型与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 84 例患者中IgG1 +IgG3 + C3d 型占45.0% ,IgG1 +IgG3型占15 .5% ,IgG1 + C3d型占11.0% ,C3d型占10 .7% ,IgG1 型占9.5% ,IgG3 + C3d占8.3 % 。各型中均以女性为主,合计占69 .5% 。IgG3 阳性各型的临床表现相似,各项临床指标异常最严重;IgG1 阳性的各型次之;C3d 型最轻。Hb<60 g/L、总胆红素> 40 μmol/L、FHb> 60 mg/L的患者百分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 。IgG1 型与IgG3 型都随Coombs 试验积分增高,其临床表现及溶血程度加重。IgG3 阳性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8 .2% ,IgG1 阳性患者有效率为100% 。结论 IgG 亚型中以IgG1 +IgG3 为主。IgG3 阳性的患者临床表现及溶血程度严重。
- 张益枝储榆林邵宗鸿陈桂彬郑以洲林泽嬉
- 关键词: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免疫表型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1
- 2000年
- 陈桂彬邵宗鸿贾海蓉郑以州张益枝储榆林郝玉书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体外增殖分化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kit受体表达被引量:14
- 1999年
- 目的 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kit 受体(CD117) 的表达,以了解再障造血功能衰竭与ckit 受体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0例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 和CD34+ 细胞CD117 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MNCCD117 表达率慢性再障(CAA) 组为(2 .08 ±1.96) % 、重型再障(SAA)组为(0.89 ±0.32) % 、正常对照组和增生性贫血组分别为(0 .45 ±0.16) % 和(0.67±0 .39) % ,CAA 组和SAA 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增生性贫血组( P<0-05) ;②CD34 CD117双阳性细胞百分率,CAA 组、SAA 组、正常对照组和增生性贫血组分别为(0 .87 ±0-57) % 、(0.65±0.41)% 、(0.41±0 .15)% 和(0.46±0.26)% ,CAA 组和SAA 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增生性贫血组( P< 0.05);③CD34+ 细胞群CD117 的表达,CAA 组、SAA 组、正常对照组和增生性贫血组分别为(71 .6±12.4)% 、(88.9 ±23.5) % 、(46 .3±9 .7) % 和(41.8 ±?
- 邵宗鸿陈桂彬张泓贾海蓉郑以州张益枝储榆林李莉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
- 老年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 1999年
- 郑以州储榆林邵宗鸿张益枝陈桂彬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人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继发败血症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吴玉红邵宗鸿刘鸿崔振珠陈桂彬张益枝
-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菌素A雄激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后骨髓造血祖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7
- 1997年
- 为更好地评价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免疫抑制治疗(IST)后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程度,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动态观察了48例接受IBT的SAA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晚期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mBFU-E)及粒-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水平变化。结果表明,IST前所有SAA患者骨髓mBFU-E及CFU-GM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IST后1年,29例有效者骨髓mBFU-E及CFU-GM水平显著增高,增高程度与其临床疗效相关;12例mBFU-E及10例CFU-GM水平恢复正常,其中8例患者mBFU-E及CFU-GM水平同时恢复正常。这表明SAA确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造血功能衰竭与异常免疫关系密切,若去除这种异常,造血功能可获得部分甚至完全重建。
- 邵宗鸿郑以州张益枝陈桂彬李莉孙娟储榆林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骨髓造血祖细胞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