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宝婷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输血
  • 2篇急救
  • 1篇弹力
  • 1篇休克
  • 1篇休克患者
  • 1篇血功能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弹力图
  • 1篇血型
  • 1篇血型系统
  • 1篇血性
  • 1篇一氧化碳
  • 1篇一氧化碳中毒
  • 1篇院前急救
  • 1篇中毒
  • 1篇入院
  • 1篇入院患者
  • 1篇失血
  • 1篇失血性
  • 1篇失血性休克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第18...
  • 1篇泉州市急救指...

作者

  • 6篇陈宝婷
  • 2篇吴耀建
  • 2篇张梅清
  • 1篇陈娇艳
  • 1篇孙敏
  • 1篇殷桂红
  • 1篇肖雪莲

传媒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19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创伤致失血性休克76例急救与护理被引量:7
2010年
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76例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经积极急救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陈宝婷张梅清殷桂红孙敏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创伤休克患者精心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对照组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西医治疗,联合组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急救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促进患者好转。
林良献陈宝婷
关键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中西医结合
贮存式自体血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某院老年患者中贮存式自体输血(PABD)的应用,探讨推广PABD的可行性和难点。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择期手术行PABD的患者285例的回顾性资料,选择其中年龄大于55岁的老年患者127例为观察组,与同等条件下未实施PABD的老年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输血率、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水平和不良反应上的差异。结果实施和未实施PABD的老年患者的术中输血量和输血率均高于非老年患者(P<0.05)。观察组的老年患者未见输血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则有2例,均表现为过敏或发热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中输血率及输血量大幅下降,但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BD在老年患者中同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黄家福张晓琳陈宝婷吴耀建
关键词:老年患者贮存式自体输血输血率
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的输血治疗对受血者机体免疫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在对输血治疗过程中开展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对受血者机体免疫力以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以2023年4月至2024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输血治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方面临床资料,其中60例(观察组)受-供体E抗原均为阴性,另60例(对照组)受血者E抗原阴性,供血者E抗原为阳性。针对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期间免疫球蛋白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输血前,两组IgM、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IgM、IgG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T淋巴细胞亚群统计,输血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CD4+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白细胞介素-2水平对比,输血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开展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有助于实现精准输血,可以减少输血治疗对患者免疫水平造成的影响,并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预防。
苏双报魏雅兰陈宝婷陈娇艳吴耀建
关键词:输血治疗受血者机体免疫力
简易交接记录单在急诊入院患者中的应用
2010年
张梅清吴耀建肖雪莲陈宝婷
关键词:表格和记录管理急救医疗服务
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2024年
目的分析肝衰竭患者采取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therapy,PE)及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中,开展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对其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治疗的220例肝衰竭患者。以术前综合评估结果为依据,将采取PE治疗的9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取CBP治疗的1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在患者治疗过程中,2组定期开展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作为治疗方案效果的评估依据,观察组还进行TGE评估。对比2种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后,经TEG检查,观察组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ngle,α角)、最大凝固幅度(maximum amplitude,MA)、凝血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分别为(7.8±2.6)min、(44.1±10.4)°、(37.8±7.4)mm、(-6.7±1.5),均优于治疗前的(11.8±3.2)min、(37.2±9.5)°、(34.0±8.5)mm、(-10.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观察组凝血时间(prothrombin time,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分别为(19.3±5.3)%、(2.7±1.3)s、(1.1±0.5)g/L、(106.2±40.1)s,对照组为(46.8±12.0)%、(1.2±0.3)s、(1.4±0.6)g/L、(40.9±14.0)s,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TA、Fib低于对照组,INR、APTT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 h的PTA为(37.0±12.5)%、APTT(76.8±10.5)s,高于治疗后>6 h的(34.0±10.2)%、(72.0±12.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 h的R值为(9.3±3.3)min,α角为(38.8±8.2)°,MA为(30.6±13.2)mm,CI为(-8.7±1.8),优于治疗后>6 h的(11.4±7.1)min、(34.6±16.4)°、(26.5±12.7)mm、(-10.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肝功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苏双报张晓琳陈宝婷吴耀建
关键词:肝衰竭CBP肝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