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国兰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无锡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心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痉挛
  • 1篇血管造影
  • 1篇造影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蛛网膜
  • 1篇蛛网膜下
  • 1篇蛛网膜下腔
  • 1篇蛛网膜下腔出...
  • 1篇网膜
  • 1篇下腔出血
  • 1篇膜下
  • 1篇脑血
  • 1篇脑血管
  • 1篇脑血管痉挛
  • 1篇脑血管造影
  • 1篇痉挛

机构

  • 2篇无锡市人民医...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2篇陈国兰
  • 2篇丁国良
  • 2篇陈宏伟
  • 1篇胡钢峰
  • 1篇刘垚
  • 1篇姚选军
  • 1篇钱萍艳
  • 1篇方向明
  • 1篇涂建飞
  • 1篇胡春洪
  • 1篇邹新农
  • 1篇吴曼莉
  • 1篇鲍健

传媒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壁冠状动脉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壁冠状动脉的检测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怀疑冠心病的50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在检查的500例患者中190例(38%)有壁冠状动脉存在,其中157例发生在前降支及其分支,16例发生在回旋支及其分支,7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另外10例为多支病变。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壁冠状动脉显示率高,并能对其临床症状进行预测。
刘垚陈宏伟钱萍艳丁国良吴曼莉陈国兰
关键词:心脏壁冠状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CT灌注与脑血管造影对检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比较脑血管造影(DSA)和CT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痉挛后组织缺血的检测能力。材料与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按术前、术后3天、术后7天及术后14天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实验组利用2次开颅视交叉池注血建立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小组均行DSA及CT灌注成像,然后处死动物行常规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脑组织存活情况。结果除3只意外死亡,其余实验动物均顺利完成检查。DSA示实验组术后3天时有2只发生中度脑血管痉挛,第7天时有4只发生重度痉挛,14天时2只发生轻度痉挛,余均未见明显脑血管痉挛;CT灌注发现实验组动物在术后的达峰时间(TTP)均发生了明显改变,3天时为(5.82±1.14)s,7天时达到峰值(7.8±1.16)s,14天时恢复到(5.18±0.17)s,而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在3天时开始下降,分别为(101±17)ml.min-1.100g-1、(1.87±0.30)ml.min-1.100g-1;7天时均达到最低,分别为(61±19)ml.min-1.100g-1、(1.37±0.17)ml.min-1.100g-1;14天时恢复至(80±17)ml.min-1.100g-1、(2.05±0.24)ml.min-1.100g-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HE染色示实验组3天时脑组织血管周围明显炎性反应,血管壁增厚,7天时脑组织出现无组织结构的片状坏死,14天时脑胶质细胞肿胀、变性,而对照组则无明显炎性反应和血管壁增厚。结论CT灌注成像较DSA更能反映脑血管痉挛后组织的微循环状况。
姚选军胡春洪陈宏伟方向明鲍健丁国良陈国兰邹新农胡钢峰涂建飞
关键词:CT灌注脑血管造影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