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建

作品数:23 被引量:299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保护区
  • 2篇大熊猫
  • 2篇冶勒自然保护...
  • 2篇应激
  • 2篇种群
  • 2篇自然保护
  • 2篇林麝
  • 2篇蓝氏贾第虫
  • 2篇活性
  • 2篇贾第虫
  • 2篇合酶
  • 2篇粪便
  • 1篇蛋白
  • 1篇电波传递
  • 1篇电针
  • 1篇动物
  • 1篇动物种群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性

机构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6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四川师范学院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郭建
  • 6篇陈泳宏
  • 5篇刘平
  • 4篇胡锦矗
  • 3篇盛春宁
  • 3篇张留宝
  • 3篇骆云
  • 2篇周开亚
  • 2篇李靖炎
  • 1篇杨光
  • 1篇巨云为
  • 1篇苏志达

传媒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动物学杂志
  • 1篇Curren...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四川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蓝氏贾第虫核小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最原始的真核生物蓝氏贾第虫虽已有五种组蛋白 ,但以微球菌核酸酶水解却得不到规则的DNA片段。鉴于贾第虫的特殊进化地位 ,探讨其是否具有核小体结构 ,对于研究核小体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改进的染色质铺展技术制备核小体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蓝氏贾第虫已有了直径约 1 0nm的核小体结构。作者认为核小体的形成可追溯到真核生物形成的初期甚至更早 ,核小体的完善则在真核生物形成之后。
陈泳宏郭建李靖炎刘平盛春宁
关键词:蓝氏贾第虫核小体组蛋白进化
捕食应激过程中大鼠脑边缘系统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的变化被引量:3
2004年
探讨应激状态下大鼠脑边缘系统内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ase,NOS )阳性神经元的变化及这种变化与脑神经元损伤发生的关系。采用捕食应激动物模型 ,将 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 (n =2 0 )、单纯捕食应激组 (n =30 )、加强捕食应激组 (n =30 )。采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 d)组织化学方法 ,研究应激后 1、 3、 6、 12、 2 1、 30d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对照组NOS活性平稳 ,但应激后NOS活性变化明显。与对照组比较 ,应激 1- 3d ,单纯应激组和加强应激组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在皮质、纹状体、海马、下丘脑等部位增多 ,即NOS活性升高 ;第 4 - 12d ,NOS活性进一步升高 ,除皮质外与对照组相比具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其中 ,应激单纯组和加强组海马和下丘脑室旁核分别在第 6d、第 12dNOS活性最高。从第 13d起NOS阳性神经元的活性开始逐渐降低 ;到第 30dNOS活性下降明显 ,但其活性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对于同一时间点而言 ,与对照组相比 ,加强应激组的NOS活性变化大于相应的单纯应激组。结果提示 :NOS活性程度与心理应激程度密切相关 ;
郭建陈泳宏刘平盛春宁骆云张留宝
关键词:NOS活性NOS阳性神经元
一种用粪便样方法估计林麝种群密度的新方法(英文)被引量:6
2004年
数量 (密度 )特征是动物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定点研究一个野生种群生态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其数量和年龄结构为进一步分析其种群的密度、移动、巢域和核域 ,尤其是为种群动态提供依据 ,也是珍稀动物保护和资源动物管理利用的先行工作和重要组成部份 .关于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具体统计方法 ,有不少的文章报道 ,然而从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研究大型脊椎动物却较为少见 ,这主要是受研究方法的限制 .为此 ,作者对此进行了改进 ,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临时空间样方法 ,并将其应用到冶勒自然保护区林麝的数量调查研究中去 .结果表明 :(1)集聚分布指数CA=12 .0 9,说明冶勒自然保护区的林麝有较高的集聚度 ;(2 )林麝粪堆在野外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 ,并与负二项分布拟合较好 ;(3)在冶勒自然保护区 ,生活有 6 2~ 98只左右的林麝 ,其密度为 :1.0~ 1.6只 /km2 .林麝在冶勒自然保护区呈现聚积分布的原因是由于环境和人类活动因素造成的 .图 1表 2参 2
郭建周开亚杨光胡锦矗
关键词:林麝种群密度粪便生态
应激大鼠脾脏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05年
在捕食压力下,大鼠脾脏诱导型一氧合酶(iNOS)明显表达,说明iNOS想到了重要的生理功能,然面,NOS的表达及在亚细胞水平的定位以及相应的差异变化等都很不明确,本试验采用捕食应激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生化测定,检测心理性应激对大鼠脾脏iNOS活性的影响及探讨这种影响与应激动物免疫力下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iNOS免疫阳性细胞表达部位集中于脾脏的红髓和边缘区,白髓中几乎没有.与对照组相比,在应激1~12 d的过程中, 应激组大鼠脾脏内iNOS的活性逐渐升高,至d 12最为显著(P<0.01).但在后期应激13~30 d,脾内iNOS的表达又逐渐减少.生化测定结果表明,NOS和NO的含量变化与iNOS的活性变化相似,在心理性应激早中期较高,至d 12最为显著(P<0.01), 而到中后期则逐渐降低. 结果提示,iNOS活性程度与动物心理应激程度密切相关;应激过程中大鼠脾脏内由于iNOS的活性增加导致产生过量的NO,这可能与应激导致大鼠免疫力下降有关. 图1 表2
郭建周开亚陈泳宏刘平
关键词:心理性应激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
颅脑伤时生长抑素mRNA表达及电针对其影响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探讨电针对颅脑伤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实验性颅脑伤大鼠脑内生长抑素(SS)变化,并观察了电针治疗颅脑伤时对SS mRNA表达的作用。结果:电针可增加下丘脑室周核SS mR—NA表达,而在海马则降低SSmRNA表达。结论:颅脑伤时,电针与SS可能在缓解疼痛方面起协同效应,并且电针可能对海马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刘平张留宝苏志达骆云郭建
关键词:颅脑伤生长抑素MRNA电针
无核仁原生动物蓝氏贾第虫rDNA的分布被引量:5
2002年
过去的工作已表明 ,源真核生物 (Archezoa)中的双滴虫类极其原始 ,核中尚无核仁发生 ,以蓝氏贾第虫 (Giardialamblia)作为双滴虫类的代表 ,用高度特异的核仁组织区银染法 (改良的Ag Ⅰ法 ,李靖炎 ,1985 )在电镜下检视其rDNA在核中的分布。结果发现 ,代表rDNA之所在的银粒并不集中形成任何类似核仁组织区或核仁纤维区的结构 ;在作为对照的小眼虫 (Euglenagracilis)体内 ,银粒则完全集中在核仁纤维区中 ,因此 。
陈泳宏郭建李靖炎刘平张留宝
关键词:蓝氏贾第虫RDNA核仁组织区细胞核
粪便聚类法在大熊猫数量调查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2年
提出了用大熊猫粪便咬节长度进行聚类分析的调查方法 .将该法具体应用于冶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数量调查中 ,取得了与其它方法一致的结果 :即研究区域内共有 4只大熊猫 .
陈泳宏郭建胡锦矗
关键词:大熊猫冶勒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群年龄结构
松材线虫行为及松材线虫病致病因子的研究
中国松材线虫病害发生面积已超过7.3×10<'4>hm<'2>,累积枯死松树近2×10<'7>株,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使中国的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松材线虫病进行了研究...
郭建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信息素电波传递
文献传递
冶勒自然保护区林麝对生境选择研究被引量:48
2001年
1995年在相岭山系的冕宁冶勒自然保护区 ,采用作者新近提出的临时空间样方法 ,以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对林麝对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7~ 8月份 ,林麝喜欢活动于竹子密度不大 (n =0~ 15m-2 )、郁闭度为 0 .5 0~ 0 .75、东南坡、海拔约 3 40 0~ 3 5 5 0m的竹林边缘活动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喜欢活动于 10°以下的平坦地带外 ,对坡度的选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研究表明 ,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适宜林麝生存活动的面积减小 ,这对林麝显然是不利的 .图 1表 1参
郭建程晓峰巨云为陈泳宏胡锦矗骆云盛春宁
关键词:林麝生境选择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咬节分布型的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随机采集大熊猫粪便两团,全部测量其咬节长度,用偏度、峰度和偏峰度联合检验,证明其咬节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郭建胡锦矗
关键词:大熊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