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郎奕

作品数:9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证候
  • 2篇睡病
  • 2篇中医
  • 2篇中医证
  • 2篇中医证候
  • 2篇卒中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灰质
  • 2篇脑卒中
  • 2篇灰质
  • 2篇梗死
  • 2篇发作性
  • 2篇发作性睡病
  • 1篇星蒌承气汤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研究
  • 1篇张量成像
  • 1篇针刺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6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市鼓楼中...

作者

  • 8篇郎奕
  • 4篇邹忆怀
  • 4篇杨嘉颐
  • 3篇崔方圆
  • 3篇冯淬灵
  • 3篇白文
  • 3篇李匡时
  • 1篇谭中建
  • 1篇王少杰
  • 1篇任毅
  • 1篇戴中
  • 1篇张一帆
  • 1篇陈星

传媒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现代中医临床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通下法治疗中风病的文献数据挖掘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近30年来以通下法治疗中风病的文献资料进行质量分析并总结中风病发病、证候及方药应用规律。方法收集1979-2013年在CNKI上公开发表的应用通下法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录入设计数据库中,对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文献通过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同时对于文献中病例基本资料、辨证分型和方药的使用进行分析,利用Microsoft Excel工具对病例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频数分析对病例症状、舌脉、证型、常用方剂和药物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中风病的症状除了中风病本身五大主症外,大便不通、腹胀、喉中痰鸣出现频率高,头痛、烦躁、头晕、发热、呕吐呃逆、面赤、喘息气粗等症状相对出现较多。舌质以红、暗红、绛红和紫瘀为主,脉象多表现为弦脉、滑脉和数脉,脉象并见以弦滑脉最多,其次为弦数脉和滑数脉。主要病理因素中痰证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热证、风证、瘀证、虚证和火证。处方用药除了大量运用泻下剂,也兼顾祛风、清热、祛痰、理血、表里双解和治疡。药物使用频次以大黄、芒硝、胆南星、瓜蒌、枳实、厚朴和菖蒲应用最多。除了使用汤剂、丸剂外,还有胶囊及颗粒剂。方药服用方式包括口服、鼻饲、灌肠、静脉滴注以及浴脐。方剂大多数为4~12味药,总量50~150 g之间居多。结论中风病痰热及腑实证集中出现,且在治疗中以应用泻下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物为主,临床辨证时应重视痰热腑实病机对中风病各阶段的影响,灵活应用通下法。
陈星邹忆怀李匡时郎奕任毅
关键词:通下法中风病辨证论治规律数据挖掘
发作性睡病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10年变化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研究发作性睡病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10年的变化情况。方法:观察51例发作性睡病患者,首诊时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核心症状及中医证候信息,并于10年后复诊随访,对比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变化情况。结果:完成病例49例,日间发作性嗜睡、猝倒发作、部分夜间睡眠紊乱症状(夜间睡眠易醒、肌肉抽搐、梦语、踢腿等)比例较10年前降低,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无明显变化;中医证候方面,肝郁气滞证为首诊时最常见证候类型,且10年后其分布比例并无降低,复诊时脾虚湿困证分布较10年前显著增多(P<0.05),证候积分显著升高(P<0.01),为复诊时占比最高的证候类型;病位证素方面,首诊时最常见的病位依次为肝、脑(心神)、脾,10年后肝、脑(心神)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脾成为最常见病位;病性证素方面,首诊时最常见病性为气滞,复诊时最常见病性为湿,且复诊时火热、气虚积分显著增加(P<0.01),动风积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发作性睡病经过10年发展,部分患者核心症状得到一定缓解,中医证候及证素发生变化,可为中医辨证论治发作性睡病提供依据,发病早期治疗应以疏肝解郁为主,并佐以平肝息风,久病则需加强健脾祛湿,并辅以化痰清热。
郎奕刘莹莹冯淬灵白文滕羽鸥杨嘉颐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中医证候
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系统评价星蒌承气汤加减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疗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手工结合方式在全面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搜集1991年—2014年相关文献,纳入合格的随机对照文献后,按照CoChrane协作网标准,应用Jadad评分法给予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纳入19篇文献,共1 467例,治疗组755例,对照组712例,各研究基线可比。应用Jadad量表评价文章质量,1篇试验得5分属高质量文献,5篇试验得3分属中等质量文献,其余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星蒌承气汤加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在提高脑卒中病急性期总的临床疗效[RR=1.29,95%CI(1.22,1.37)]、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WMD=-4.29,95%CI(-6.13,-2.45)]、降低大便症状积分[WMD=-3.63,95%CI(-4.33,-2.93)]、降低中医证候积分[WMD=-3.01,95%CI(-4.31,-1.7)]、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WMD=9.07,95%CI(5.46,12.67)]、降低高切血黏度[WMD=-0.93,95%CI(-1.4,-0.46)]、低切血黏度[WMD=-1.68,95%CI(-2.95,-0.4)]、纤维蛋白[WMD=-0.5,95%CI(-0.96,-0.04)]方面均优于治疗组。在降低脑卒中病死率[OR=0.59,95%CI(0.26,1.34),P=0.21]及血CRP[WMD=-0.66,95%CI(-2.08,0.76),P=0.36]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拥有的数据表明,星蒌承气汤加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疗效是优于对照组的,但尚不认为其具有降低急性脑卒中病死率的作用。受纳入文献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仍然需要纳入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量,且应该经过严格设计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支持临床疗效。
郎奕邹忆怀
关键词:脑卒中急性期星蒌承气汤META分析
针刺顶颞前斜线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脑灰质重塑的影响被引量:46
2020年
目的:基于体素形态学法,观察针刺顶颞前斜线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脑灰质重塑的干预效应,揭示头针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优势和中枢效应位点。方法:选取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偏瘫患者及健康受试者各1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对照组各9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立普妥等基础药物治疗,头针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右侧顶颞前斜线。健康受试者仅在入组时采集T1结构像数据。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T1结构像数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脑灰质变化及其与健康人脑灰质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头针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针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健康人比较,脑梗死偏瘫患者双侧小脑灰质体素增加。治疗2周后,与健康人比较,头针组在小脑、前扣带回、基底节区(豆状核、屏状核为主)、额内侧回等运动相关皮层及部分感觉皮层出现灰质体素增加,对照组在非运动相关的极少脑区出现小幅度体素增长。与治疗前比较,头针组治疗后在基底节区(豆状核、屏状核为主)的脑区出现体素增长;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头针组脑灰质增多较为显著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双侧小脑。结论:针刺顶颞前斜线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脑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双侧小脑、健侧基底节为主的锥体外系运动调节中枢及部分感觉皮层灰质结构重塑,诱发相应脑区功能代偿有关。
郎奕李匡时杨嘉颐崔方圆白文梁楚西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脑灰质
基于1205例文献病例的发作性睡病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年~2017年)、万方数据库(1990年~2017年)的全部期刊进行检索,对符合要求的发作性睡病证候进行规范,提取证候要素,原始数据用EpiData 2.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进行频数、构成比统计。结果共纳入73篇文献,1205例发作性睡病患者,发作性睡病最常见的证候依次是肝郁气滞证369例(30.62%),风痰扰神证315例(26.14%),脾虚湿困证297例(24.65%);提取病性类证候要素15个,最常见的依次为痰519例(43.07%),气虚518例(42.99%),湿404例(33.53%),气滞377例(31.29%),动风369例(30.62%);病位类证候要素10个,最常见的依次为脾652例(54.11%),肝386例(32.03%),脑315例(26.14%)。结论基于文献的发作性睡病证候及证候要素研究,初步反映了本病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可为进一步确定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郎奕冯淬灵白文戴中杨嘉颐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证候证候要素
下焦湿热与中老年失眠的关系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下焦湿热与中老年失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就诊于我科专家门诊的180例中老年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下焦湿热积分量表测评,其中下焦湿热型患者90例,非下焦湿热型患者90例,分析下焦湿热与中老年失眠的关系。结果下焦湿热型患者合并失眠69例,占77%(69/90)。非下焦湿热型患者合并失眠38例,占42%(38/90)。下焦湿热与非下焦湿热型失眠患者在睡眠效率、入睡时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05)。重度下焦湿热与轻度下焦湿热证失眠患者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失眠总分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00)。结论下焦湿热可能是困扰中老年人失眠的重要因素之一。下焦湿热症状越明显,失眠程度越重。应重视下焦湿热证与中老年失眠患者,尤其是入睡困难患者之间的关系,应用清利下焦湿热的方法改善睡眠质量。
郎奕王少杰冯淬灵梁楚西张一帆孟玉凤杨嘉颐
关键词:下焦湿热中老年失眠
头针对脑梗死后脑灰质损伤干预作用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方法,研究脑梗死患者脑灰质结构损伤变化特点及头针疗法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16名和脑梗死患者16例,将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对照组各8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组。所有患者行T1结构像扫描。采用VBM8软件包进行图像后处理,分别比较头针组、对照组治疗前后与正常组脑灰质结构差异。结果脑梗死后患者较正常组在扣带回、楔前叶、楔叶、中央前回、脑岛等14个脑区存在脑灰质结构损伤,主要分布于患侧脑区。治疗两周后头针组较正常组在双侧舌回、后扣带回,左侧楔叶,右侧楔前叶等8个脑区仍存在灰质结构损伤,其中舌回和后扣带回2个脑区属新发脑灰质损伤。治疗两周后对照组较正常组在双侧前扣带、尾状核、楔叶、脑岛、额下回、额内侧回、楔前叶、旁中央小叶、颞上回、颞中回、舌回,右侧中央后回、后扣带回、中央前回、额中回等共计23个脑区存在脑灰质结构损伤,其中舌回、后扣带回、中央后回等9个脑区属新发脑灰质损伤。结论脑梗死后脑灰质结构存在广泛损伤,随病程延长灰质体积可逐渐减少,联合应用头穴针刺疗法能有效抑制脑梗后脑灰质损伤的进程。
郎奕崔方圆李匡时谭中建邹忆怀
关键词:脑梗死脑灰质
VBM及DTI技术应用于脑卒中的研究现状被引量:5
2016年
近几年随着各种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基于体素形态学技术(VBM)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脑卒中早期诊断,卒中后脑灰、白质结构损伤修复的评估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对卒中后脑结构成像的磁共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郎奕崔方圆邹忆怀
关键词:脑卒中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脑功能重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