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内毒
  • 6篇内毒素
  • 4篇内毒素类
  • 4篇肝硬化
  • 3篇毒素血症
  • 3篇血症
  • 3篇源性
  • 3篇细胞
  • 3篇纤维化
  • 3篇内毒素血症
  • 3篇肝纤维化
  • 3篇肠源性
  • 3篇肠源性内毒素
  • 3篇肠源性内毒素...
  • 2篇血管
  • 2篇甘氨酸
  • 2篇肝星形细胞
  • 2篇肝硬化大鼠
  • 2篇肝组织
  • 2篇氨酸

机构

  • 7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海南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韩德五
  • 7篇邢桦云
  • 4篇赵元昌
  • 3篇李炳蔚
  • 2篇于海霞
  • 2篇刘霞
  • 1篇燕子
  • 1篇王海涛
  • 1篇周育森
  • 1篇赵俊萍
  • 1篇郎振为
  • 1篇王勇
  • 1篇刘慧荣
  • 1篇杨照新
  • 1篇宋励
  • 1篇刘铭

传媒

  • 6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氧化氮合酶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18只Wistar大鼠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NCG)、复合因素致肝纤维化组(HFG)、肝硬化组(HCG)。观察外周血浆内毒素(E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肝组织匀浆NO水平,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各组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血浆ET和ALT、肝组织匀浆NO在HF组和HC组明显高于NG组。eNOS和iNOS的表达均为HF组和HC组明显高于NC组,HF组的iNOS表达高于eNOS表达而HC组的eNOS表达高于iNOS表达。直线相关分析肝组织匀浆NO和外周血浆ET呈高度正相关。结论eNOS和iNOS可能都参与了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时NO的生成,且肝纤维化时以iNOS生成的NO为主,肝硬化时在NO的生成中eNOS和iNOS都起重要作用,可能与内毒素的诱导有关。
刘铭邢桦云韩德五李炳蔚赵元昌
关键词:肝硬化一氧化氮合酶内毒素类一氧化氮
肝硬化时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机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0只,完全随机分为模型组(n=32)与正常对照组(n=8),采用复合因素致肝硬化大鼠模型.模型组分别在饲养第2,4,6,8周末,正常对照组在实验开始时,经肠系膜上静脉末端穿刺测PVP,肝脏HE、VG染色,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α-SMA、LN、TGF-β1的动态表达,测定外周血中的内毒素、TNF-α、ALT的动态变化,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情况.结果:模型组ALT在第2周末达到高峰(57.84±7.57IU/L),随后逐渐下降;内毒素在第2、4、6周末,各点呈递增趋势,到第8周末时略有下降;TNF-α在第2、4周末呈递增趋势,到第6周末时略有下降,第8周末时又逐渐升高,但各点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模型组PVP在第2、4周末,各点呈递增趋势,到第6周末时略有下降,第8周末时又逐渐升高;肝窦内皮细胞扫描电镜结果示随着肝纤维化及硬化程度的加重,窗孔逐渐变小、变少至消失;LN、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随着病变的发展,与对照组和同指标前一时间组相比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均P<0.05).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第2、4、6周末,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到第8周末时略有下降.结论:肝硬化大鼠发生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其可使TGF-β1、TNF-α、LN等合成增多,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去窗孔化,间接参与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
杨照新韩德五邢桦云刘慧荣燕子
关键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肝窦毛细血管化门静脉高压
甘氨酸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组),肝纤维化模型组(HF组),肝硬化模型组(HC组),肝纤维化甘氨酸干预组(HF+G组)及肝硬化甘氨酸干预组(HC+G组)。观察外周血浆内毒素(endotoxi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CGRP及ANP的量。结果血浆endotoxin、ALT及血清TNF-α水平在HF及HC组明显高于C组(P<0.01),而在HF+G及HC+G组分别低于HF及HC组(P<0.05)。血浆ET-1在HC组高于C组及HF组(分别为P<0.01,P<0.05),在HC+G组低于HC组(P<0.05);CGRP在HF及HC组均高于C组(分别为P<0.01,P<0.05),而在HF+G及HC+G组分别低于HF及HC组(均P<0.05);ANP在HF+G及HC+G组分别高于HF及HC组(均P<0.01)。血浆endotoxin与TNF-α,ET-1,CGRP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523,P<0.01;r=0.467,P<0.01;r=0.417,P<0.05)。结论甘氨酸可减轻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的肝损伤,这可能是通过影响其血管活性物质ET-1、CGRP、ANP的水平实现的。
李炳蔚邢桦云韩德五赵元昌
关键词:甘氨酸肝硬化内毒素类内皮素-1心钠素
肝纤维化早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星形细胞活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早期肝纤维化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对肝星形细胞(HSC)的活化有无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子方法复制肝纤维化模型,同时加甘氨酸治疗组。饲养3周后,透射电镜下观察肝星形细胞在不同组间的活化情况,测定各组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同时也测定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透射电镜下3周末观察到了HSC的活化,且肝纤维化组和甘氨酸组间HSC的活化程度不同,有IETM发生,且肝纤维化组和甘氨酸组间的内毒素含量有差异。结论早期肝纤维化发生时肝星形细胞的活化可能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关。
于海霞邢桦云韩德五赵俊萍赵元昌刘霞
关键词:肝纤维化内毒素类肝星形细胞肝纤维化
甘氨酸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肝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肝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组),肝纤维化(HF)模型组,肝硬化(HC)模型组,肝纤维化甘氨酸干预组(HF+G)及肝硬化甘氨酸干预组(HC+G)。观察外周血浆内毒素(endotoxi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肝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情况。结果血浆endotoxin、ALT及血清TNFα-水平在HF及HC组明显高于C组(P<0.01),而在HF+G及HC+G组分别低于HF及HC组(P<0.05)。HGF在HF及HC组的表达均显著高于C组(P<0.01,P<0.05),在HC组的表达低于HF组(P<0.05),而在HF+G及HC+G组分别高于HF及HC组(P<0.05)。结论甘氨酸可减轻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的肝损伤,这可能部分是通过上调肝组织HGF的表达实现的。
李炳蔚邢桦云韩德五赵元昌
关键词:甘氨酸肝硬化内毒素类肝细胞生长因子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星形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IETM与α-SMA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以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方法2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肝纤维化组(n=15)。正常对照组饲以正常饮食,肝纤维化组采用复合因子方法饲养大鼠建立肝纤维化模型。饲养4周后,透射电镜下观察肝星形细胞的活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并测定血浆中的内毒素含量,同时也测定了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4周末透射电镜下肝纤维化组观察到了HSC的活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到了肝纤维化组α-SM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中ET、ALT、HA、MDA的含量肝纤维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肝纤维化发生时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和肝星形细胞的活化,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于海霞邢桦云韩德五刘霞宋励
关键词:肝纤维化内毒素肝星形细胞
用PCR方法检测肝组织中的新型肝炎病毒TTV
2001年
选取非甲~非庚型肝炎后肝病死亡患者肝组织 ,提取肝组织DNA ,应用PCR方法检测TTV ,观察肝组织中TTV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 :16例肝病患者肝组织中TTV阳性者 9例 ,总检出率 5 6%。提示TTV可以感染肝组织 ,可能是导致非甲~非庚型肝炎的重要病原。
王勇周育森郎振为邢桦云王海涛韩德五
关键词:肝炎病毒肝组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