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春青

作品数:43 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病毒
  • 11篇肝炎
  • 9篇多态
  • 9篇多态性
  • 7篇乙型
  • 7篇基因
  • 6篇乙型肝炎
  • 5篇单核
  • 5篇单核苷酸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5篇菌病
  • 5篇核苷
  • 5篇核苷酸
  • 5篇肝炎病毒
  • 4篇单核苷酸多态
  • 4篇单核苷酸多态...
  • 4篇衰竭
  • 4篇丙型
  • 4篇病毒性

机构

  • 30篇山西医科大学...
  • 13篇山西医科大学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山西医学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3篇邓春青
  • 6篇张缭云
  • 6篇王宇明
  • 5篇邓国宏
  • 4篇李洁
  • 3篇李红
  • 3篇冯珊珊
  • 2篇赵和平
  • 2篇郭慧安
  • 2篇刘晓芳
  • 2篇王慧
  • 2篇于俊岩
  • 2篇张玲荣
  • 2篇赵丽琴
  • 2篇王霞
  • 2篇冯珊珊
  • 1篇余红梅
  • 1篇兰旭
  • 1篇兰旭
  • 1篇兰林

传媒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2篇中国临床研究
  • 2篇中华地方病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肝脏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5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 5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末端蛋白重链可变区抗体体外抑制病毒的复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用蛋白片段互补法(PCA)选择HBV多聚酶末端蛋白(TP)重链可变区(VH)抗体,研究特异性VH抗体体外抑制HBV的复制与分泌。方法以HBV多聚酶TP区为抗原,用PCA法进行特异性VH抗体筛选。特异性VH抗体基因定向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ZeoSV2(+),构建pZeoSV2(+)-VH重组质粒,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其导入HepG2.2.15细胞,观察特异性抗体的生物学活性。结果用PCA法从抗体库中选择出3个特异性抗体:VH1、VH2和VH3,其中与抗原亲和力最高的是VH1。转染pZeoSV2(+)-VH1的HepG2.2.15细胞比未转染pZeoSV2(+)-VH1或只转染空载体pZeoSV2(+)的HepG2.2.15细胞病毒颗粒分泌明显减少,上清液内为2.9787±0.2761比5.1504±0.2761和5.2951±0.2410(P〈0.05);细胞内为5.2839±0.1629比8.3004±0.3232和8.5321±0.1383(P〈0.05)。结论用PCA法可从抗体库中选择出HBV多聚酶TP区特异性VH抗体,该抗体在体外可抑制HBV的复制与分泌。
于俊岩汤勃周吉军邓春青兰林王宇明
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1年
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它可以引起季节性流感和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等多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强、变异率高、危害性大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监测及研究的重点对象。血凝素作为病毒表面的重要糖蛋白之一,在病毒的宿主嗜性、生命周期、变异进化,防控工作的监测监查以及相关抗流感药物的研发等方面地位突出。本文从形态结构、功能作用、变异进化、药物四方面,对近年来血凝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加深对血凝素的认识与理解,为相关工作人员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兰旭邓春青
关键词: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药物
高迁移率族蛋白基因第4内含子区功能以及1176G/C多态性对其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l)基因第4内含子区(1144bp~1296bp)153bp长度片段可能的功能以及l176G-C突变对其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HMGBl基因(1144bp~1296bp)第4内含子区1176GG/1176CC的153bp目的片段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重组质粒,应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重组质粒与pRL-TK内参照质粒共同转染HepaG2细胞,瞬时表达,利用双荧光素酶测试系统检测荧光素酶表达活性。结果在HepG2细胞中,pGL3-Basic-C和pGL3.Basic-G重组质粒与pGL3-Basic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GL3-Promoter-G和pGL3-Promoter-C重组质粒与pGL3-Promoter荧光素酶活性相比P〈0.01;pGL3-Promoter-G和pGL3-Promoter-C重组质粒荧光素酶活性相比P〈0.01。结论HMGBl基因内含子区(1144—1296bp)153bp片段具有增强子功能以及单核苷酸1176G-C的改变可使增强子功能大大提高。
邓春青张缭云张静娇王慧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内含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61例斑疹伤寒临床诊治体会
2000年
贾因棠邓春青张广军
关键词:斑疹伤寒
布鲁杆菌病105例治疗体会被引量:6
2015年
布鲁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人畜共患动物源性急、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危害主要有严重损害人类健康、阻碍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经济贸易等[1].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的布病疫情已趋于缓和,但2000年以后,其再次强势走高[2].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基层医院、当地卫生所对布病患者的不规范化抗菌治疗等导致布病的迁延,对患者造成身体和经济的双重损害.为总结针对布病治疗的经验教训,以利布病的预防控制,现将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确诊的105例布鲁氏菌病例调查分析如下.
邓春青冯珊珊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抗菌治疗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调查分析慢性传染病动物源性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剂量血浆置换对早中期肝衰竭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了解单纯血浆置换(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半剂量PE(DPMAS+PE)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短期疗效与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2021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经人工肝治疗的早中期肝衰竭患者(67例),按照不同人工肝治疗模式分为PE组(42例)和DPMAS+PE组(25例),比较治疗后肝功能与凝血指标的变化与4周、48周无肝移植存活率。结果PE组经(2.88±1.35)次,DPMAS+PE组经(3.10±1.01)次人工肝治疗后,PE组TBil总体下降率、DBil总体下降率分别为(38.19±36.36)%和(45.03±29.58)%,均低于DPMAS+PE组(t=-3.83和-3.69,P均<0.001);INR总体下降率为(32.71±22.68)%,高于DPMAS+PE组(t=2.93,P=0.005);治疗后72 h PE组TBil、凝血酶原时间、INR反弹率分别为(44.25±40.74)%、(26.95±29.52)%和(31.02±35.87)%,均高于DPMAS+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4.43和4.56,P均<0.05)。此外,PE组治疗后4周(χ^(2)=4.72,P=0.030)、48周(χ^(2)=4.32,P=0.038)无肝移植存活率低于DPMAS+PE组。结论DPMAS+PE较单纯PE更能改善肝功能,提高早中期肝衰竭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很有可能是早中期肝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王燕腾卫飞燕常甜邓春青李红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血浆置换长期生存率
输入性重症脑型恶性疟疾一例被引量:1
2019年
本例患者有非洲务工史,且起病急,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酱油色尿、急性肾衰竭和溶血等症状,血涂片找到疟原虫(恶性疟),故诊断明确为输入性重症脑型恶性疟疾。由于患者就诊时间较晚,错过最佳原发病治疗时机,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从本病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是恶性疟患者必须进行早期诊断,并予以积极、正确的抗疟治疗及对症治疗。
张静娇邓春青张缭云
关键词:恶性疟输入性原发病治疗酱油色尿血涂片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病人列线图预后模型的构建
2025年
目的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以指导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收治的275例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病人3个月的病情随访结局分为生存组(177例)和不良结局组(98例),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基于特征变量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利用X-tile 3.6.1软件将列线图风险得分进行分组进一步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生存组的年龄、血清总胆红素[(364.98±151.22)μmol/L比(434.69±144.45)μmol/L]、凝血酶原时间[25.00(20.80,31.45)s比29.58(23.95,44.33)s]、国际标准化比值[2.17(1.91,2.82)比2.85(2.17,3.91)]低于不良结局组(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33.12(24.10,39.20)%比25.73(19.40,33.78)%]、动态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预后模型)高于不良结局组(P<0.05);生存组的病因[肝炎病毒58(32.8)%,药物性48(27.1)%,酒精性33(18.6)%及其他38(21.5)%]与不良结局组[40(40.8)%,12(12.2)%,11(11.2)%及35(35.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因-药物性及酒精性、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及动态MELD评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及AUC分别为0.75、0.78,校正曲线及决策分析曲线提示该模型预测性能良好,低风险病人的生存率明显优于中、高风险组(P<0.001)。结论基于病因-药物性及酒精性、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及动态MELD评分构建的列线图预后模型对于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病人的临床决策有较高指导意义。
史诗王一帆杨艳芬刘元丽余红梅邓春青
关键词:非生物型人工肝肝衰竭预后
乙型肝炎3个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初步调查被引量:1
2006年
了解人群中乙型肝炎候选基因FGL2、eNOS、HMGB1的SNP,为大规模筛查奠定基础。采用PCR及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判定基因型并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除FGL2 111T/C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为0放弃继续检测外,其他位点频率大于5%而且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说明该人群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可在收集的大量患者中检测以进一步明确与乙型肝炎的关系。
邓春青王宇明邓国宏
关键词:FGL2ENOSHMGB1单核苷酸多态性HBV
山西省141例布鲁菌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分析山西省布鲁菌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确诊的布鲁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汇总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就诊经过等。结果共收集14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00人、女性41人,男女比为2.44∶1.00;以51~60岁中老年居多,为49例(34.75%);发病高峰期为每年7、8月,共发病51例(36.17%);职业人群112例(79.43%),非职业人群29例(20.57%);临床表现多样化,114例(80.85%)患者热型不规则,仅17例(12.06%)出现典型的游走性关节痛;患者首诊即确诊为布鲁菌病仅31例(21.99%),误诊时间最短1周,最长达18个月,平均误诊时间3个月,总误诊率高达78.01%(110/141)。结论山西省布鲁菌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从而加强临床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
邓春青杨超兰旭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流行病学分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