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凯
- 作品数:58 被引量:459H指数:10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GustiloⅢB和ⅢC型胫骨骨折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9
- 2012年
- 目的探讨GustiloⅢB和GustiloⅢC型胫骨骨折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的方法和时机的选择。方法GustiloⅢB和GustiloⅢIC型胫骨骨折患者136例,男102例,女34例;年龄14。68岁,平均34岁。损伤程度:GustiloⅢB型98例,GustiloⅢC型38例。骨固定修复方法选择:一期行外固定架固定113例,钢板内固定4例;二期行骨固定19例。软组织修复方法选择:一期行带血管蒂组织瓣转位修复创面67例;一期行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瓣修复7例;62例一期行VSD负压封闭一周至数周后,二期行游离植皮9例,胫后动脉肌间隙穿支皮瓣1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3例,腓肠肌肌(皮)瓣14例,交腿皮瓣15例。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创面皆完全愈合。术后随访10-24个月,121例患者骨折愈合:12例患者因大段骨缺损,二期行骨移植术后正常愈合;3例患者因感染并发骨髓炎、窦道形成,经再次手术,骨折端延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5-12个月,平均7个月。结论GustiloⅢB、ⅢC型胫骨骨折的一期或二期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各有优缺点,如有条件争取一期骨固定及组织瓣修复为最好。
- 邓凯喻爱喜余国荣潘振宇陶圣祥祝少博漆白文
-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固定组织瓣
- 创伤性脑外伤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总结创伤性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对骨折愈合影响机制研究的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TBI对骨折愈合影响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TBI影响骨折愈合机制复杂,研究方向可大致分为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及骨再生的调节,以及脑外伤后神经肽及相关激素反应后的局部和全身变化。结论 TBI对骨折愈合起促进作用,其确切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章冲邓凯郭永春王喆余国荣
- 关键词:创伤性脑外伤骨折愈合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被引量:18
- 2008年
-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学依据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系统观测小腿后区浅层中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及相互交通吻合情况。在此基础上,2004年2月以来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结果以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股后皮神经的营养血管为主的浅筋膜血管网与深部的腓肠肌内外侧头有恒定的交通吻合,吻合支均为2-3支,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穿支分别位于内外侧头肌间沟两侧(1.8±0.5)cm、(3.7±0.9)cm,内侧头的肌皮穿支较外侧粗大,位置恒定,更靠近中线。7例肌皮瓣的肌肉面术中可见渗血活跃,血供良好,皮瓣均成活,所有病例均经2~6个月以上随访,骨髓炎治愈,肌皮瓣外形满意。结论带部分腓肠肌内外侧头肌肉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良好成活,手术操作简便,系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可以选择的供区。
- 陶圣祥喻爱喜余国荣邓凯郑晓晖张奕张建华
-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 传统纱布开放换药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临时治疗不同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5
- 2012年
- 目的比较传统纱布开放换药与负压封闭引流(VSD)装置临时覆盖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2153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548例,女605例;年龄3~68岁,平均35.3岁,平均创面大小为195.9cm2。创面类型:无菌创面53例,污染创面1388例,感染创面712例;根据临时覆盖创面的方法,分为纱布开放换药组(开放组,793例)和VSD创面封闭组(VSD组,1360例),后期行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或显微外科手术永久覆盖闭合创面。比较两组患者临时覆盖创面的时间及后期不同永久覆盖方法的选择。结果开放组与VSD组各类创面平均临时覆盖时间分别为:无菌创面(9.7±3.1)d和(7.0±1.9)d,污染创面(25.8±6.3)d和(17.8±3.7)d,感染创面(32.0±9.3)d和(21.7±4.0)d。开放组后期直接缝合9例,游离植皮137例,显微外科组织瓣移位(移植)647例;VSD组后期直接缝合47例,游离植皮580例,显微外科组织瓣移位(移植)733例。两组患者3种不同类型创面的临时覆盖时间及永久覆盖方法的选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2例患者术后获1—6个月(平均3个月)随访。永久覆盖术后创面愈合良好,大部分感觉恢复,对患肢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与传统纱布开放换药临时覆盖创面比较,VSD技术能明显减少临时覆盖时间,对无菌创面可增加二期直接缝合创面的比例,对污染及感染创面可降低二期组织瓣移植闭合创面的比例。
- 邓凯喻爱喜余国荣潘振宇陶圣祥祝少博漆白文
- 关键词:软组织损伤外科皮瓣引流术
-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植骨血管化的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游离植骨方法治疗骨缺损的效果及其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双侧兔桡骨缺损的模型,通过创面一般愈合情况、X线、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来评价效果.结果 实验组术后创面肉芽质量及愈合率好于对照组,恢复时间小于对照组,4周时X线示骨折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HE染色血管组织较对照组丰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PCR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植骨可以有效的修复骨与软组织复合缺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表达在促进游离植骨血管化来实现的.
- 邓凯陶圣祥夏成焱李宗焕王伟阳
-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骨缺损血管化
- 肩部血管蒂骨膜(骨)瓣的解剖学基础与术式设计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为肩部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移位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骨缺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 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 ,观察并测量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来自 :①胸肩峰动脉 ,主要分支中锁骨支长度 (2 .0± 0 .1)cm、外径 (1.2± 0 .2 )mm ;肩峰支长度 (5 .1± 0 .4 )cm、外径 (1.5± 0 .2 )mm ;三角肌支外径 (1.9± 0 .2 )mm ,发出点至三角肌和胸大肌入肌点长度分别为 (4 .8± 0 .5 )cm和 (3.2± 0 .4 )cm。②旋肱前动脉 ,主要分支中外侧降支长度 (6 .0± 0 .7)cm、外径 (1.2± 0 .2 )mm ,起点距肱骨大结节最高点为 (4 .1± 0 .7)cm ;内侧降支外径 (1.0± 0 .7)mm ,起点距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为 (4 .0± 0 .6 )cm。③旋肱后动脉 ,其大结节骨膜支起点外径 (1.2± 0 .2 )mm ,供骨面积为 3.0cm× 5 .0cm。④肱动脉肌间隙支发升支直接骨膜支 ,上行连接旋肱前动脉内侧降支 ,其外径 (1.1± 0 .3)mm。上述动脉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 :以肩部血管为蒂的骨膜 (骨 )瓣 ,是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
- 邓凯陈振光张发惠郑和平
- 关键词:肩部解剖学基础术式设计
- 开放性骨折骨缺损治疗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早期骨移植对四肢开放性骨折骨缺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开放性骨折骨缺损患者,早期分别采用自体骨移植(13例,占61.9%)和局部骨膜瓣转位加自体骨移植(8例,占38.1%)治疗,其中13例行一期清创并植骨...
- 喻爱喜吴仕斌邓凯漆白文
- 关键词:骨移植术疗效评价
- 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影像学表现
- 2024年
- 目的探讨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猫抓病性淋巴结炎患者的CT、MRI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均为多发肿大淋巴结,边界清楚,短径约1.4~2.4 cm,CT特征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密度结节,MRI呈均匀或不均匀T_(1)WI等信号、T_(2)WI高信号结节,1例CT及MRI增强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1例MRI增强表现为“玫瑰花”征;3例广泛皮下脂肪水肿。结论猫抓病性淋巴结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有猫等动物密切接触史或抓、咬伤史,可提示猫抓病性淋巴结炎诊断。
- 朱凌邓凯徐海波
- 关键词:猫抓病淋巴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软组织缺损创面覆盖方法的临床研究
- 喻爱喜邓凯余国荣潘振宇陶圣祥祝少博漆白文
- 文献传递
- KW组合式外固定器在严重骨关节创伤修复及矫形中的临床应用
- 蔡林余国荣喻爱喜潘振宇陶圣祥金伟邓凯余黎邓洲铭黄登峰
-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骨外科、矫形外科。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交通伤以及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损伤所导致的严重骨关节创伤患者日益增多。外固定器由于适应证广泛、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技术要求低等优势已经成为严重开...
- 关键词:
- 关键词:外固定器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