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培真

作品数:28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动脉
  • 18篇动脉粥样硬化
  • 14篇冠状
  • 13篇冠状动脉
  • 12篇细胞
  • 9篇蛋白
  • 7篇年轻人
  • 6篇低发区
  • 6篇平滑肌
  • 6篇平滑肌细胞
  • 6篇肌细胞
  • 6篇病变
  • 5篇内膜
  • 5篇胶原
  • 4篇蛋白聚糖
  • 4篇主动脉
  • 4篇聚糖
  • 4篇胶原蛋白
  • 4篇胶原蛋白合成
  • 4篇肝素

机构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8篇广西医科大学
  • 6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华北煤炭医学...
  • 3篇中国协和医科...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广西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市刑事科...

作者

  • 28篇赵培真
  • 12篇杨方
  • 10篇韩晓男
  • 8篇邓卓霖
  • 7篇武阳丰
  • 6篇张振声
  • 6篇陈忠
  • 5篇赵红
  • 5篇杨瑞彪
  • 5篇王爱忠
  • 4篇赵斌
  • 4篇佘铭鹏
  • 4篇叶刚
  • 3篇赵斌
  • 3篇李坤雄
  • 2篇王红月
  • 2篇张英珊
  • 2篇赵斌
  • 1篇林耀元
  • 1篇赵斌

传媒

  • 6篇中国动脉硬化...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中国体视学与...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第五届全国脂...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冶金工业...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第四届全国生...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5篇1997
  • 6篇1996
  • 5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年轻人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的形态定量研究被引量:7
1995年
为研究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的年龄性改变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Quamtiment970图像分析仪对北京地区102例意外死亡年轻人(15~39岁)冠状动脉近侧端进行了形态定量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是,内膜增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厚于女,在同体三支冠脉的比较研究中内膜增厚的速度与程度均以左前降支居首位,依次为右冠状动脉和左旋支。两性20~24岁内膜增厚速度及平均年递增率较快,25~34岁的十年间渐趋平稳,男性35~39岁及女性30~34岁再次出现增厚高峰.前者管腔狭窄率达57.4%。内膜增厚的形态呈弥漫性和偏心性。本研究提示内膜增厚的年龄性改变是从生理性向病理性发展的过程,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组织学基础,也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预防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依据.
赵红赵培真韩晓男梁凤玲杨方杨瑞彪武阳丰张振声唐金河
关键词:内膜增厚冠状动脉年轻人动脉粥样硬化
人冠状动脉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的分布和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
1999年
目的:观察、探讨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在正常及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人冠状动脉内的分布和对巨噬细胞脂质摄入的影响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正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人冠状动脉内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的分布;应用酶-荧光法,检测培养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结果:(1)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主要分布于正常冠状动脉内膜近腔面的1/3处,多定位于内皮基底膜及内膜细胞的细胞膜周围;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纹及斑块)内其分布密度下降,尤其是在病变深层的泡沫细胞周围分布稀少。(2)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能抑制巨噬细胞内脂质的聚集。结论:动脉内膜中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分布的减少可能与巨噬细胞易于摄入脂质转变为泡沫细胞有关,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形成和发展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杨方赵培真叶刚韩晓南赵斌
关键词:冠状动脉巨噬细胞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高、低发区年轻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物学研究
1997年
目的:研究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高、低发区As的变化趋势,为防治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以人群心血管流行病学和病理普查为背景,从427例非正常死亡者的新鲜心脏标本中选取327例(15~39岁)进行比较研究,在获得可靠数据基础上进行动物实验,尸解材料采用形态定量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先进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北京地区15~39岁年轻人中有1/4有中晚期病变,若不控制,可造成猝死或CHD,北京地区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发区。(2)冠脉内膜SMC的增殖能力15~19岁组即达高线,其后随年龄下降。相同年龄组北京标本冠脉内膜细胞核密度的变化约早于低发区两个阶段,提示其血管老化的进程早于快于低发区。(3)单核巨噬细胞在内膜中的浸润,不论任何年龄,都是A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结果提出分年龄段的阶段防治对策。
赵培真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理生理学
人冠状动脉几种细胞外基质的动态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被引量:7
1998年
目的观察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蛋白及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及其基因在正常和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人冠状动脉内的表达和分布,及Ⅰ、Ⅲ型胶原增生和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增多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HE、天狼星红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人冠状动脉不同类型病变及早期斑块和晚期斑块病变的Ⅰ、Ⅲ型胶原和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分布;应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比较分析正常及斑块部位的Ⅰ、Ⅲ型前胶原mRNA,biglycan及decorinmRNA的表达。结果(1)随病变的进展,冠状动脉内膜中Ⅰ型和Ⅲ型胶原和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分布增多,斑块部位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和biglycan及decorinmRNA表达增高;(2)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与β脂蛋白在斑块病变中的分布有相似的定位;(3)早期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增殖较活跃,以Ⅲ型胶原增多为主,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增多显著。晚期斑块内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多以I型胶原增多为主,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分布减少。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时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biglycan及decorinmRNA的过度表达与Ⅰ型、Ⅲ型胶原和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增多相关;动脉壁内平滑肌细胞?
杨方赵培真佘铭鹏叶刚韩晓男赵斌
关键词:胶原冠心病细胞外基质
动脉粥样硬化高、低发区年轻人冠状动脉病变的比较性研究被引量:24
1996年
目的:从流行病病理学的角度,分析和比较动脉粥样硬化(AS)高发区(北京)、低发区(南宁)及渔区(宁波)年轻人AS病变检出率及病变特点,并探讨AS的病变规律,为防治AS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南宁、宁波等地302例意外死亡年轻人(15~39岁)新鲜心脏标本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苏木素伊红(HE)、弹力纤维+VanGieson(ET+VG)及苏丹─油红O染色,经形态学观察将AS病变分为IV型。AS病变检出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AS病变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302例左前降支AS病变总检出率达68.3%。北京地区AS病变检出率,尤其是中、晚期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南宁及宁波地区并接近受检人群的1/4。北京地区检出斑块的年龄早于南宁及宁波地区,且斑块多显示为动态发展趋势,而南宁、宁波地区斑块多为静止、稳定状态。结论:AS高、低发区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病程度、发展趋势及进展速度均有所不同。我国AS检出率仍有上升趋势,这一变化应从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角度给予高度重视。
杨方杨方赵培真武阳丰邓卓霖
关键词:冠心病青年动脉粥样硬化青年
几种哺乳类动物胸主动脉中的蛋白聚糖被引量:2
1991年
本文报道了北京(As高发)、广西南宁(As低发)两地区的人、兔(“易感”As)及狗(“不易感”As)胸主动脉中三种蛋白聚糖(CSPG,DSCSPG及HSPG)的含量。结果表明:a.广西南宁样品的总PGs,HSPG及DSCSPG含量均高于北京,尤以HSPG差异显著。b.兔、狗胸主动脉PG总量均低于人的。其中HSPG,CSPG含量及百分率以及兔的DSCSPG含量亦低于人的相应PG含量,而狗的DSCSPG含量与人的类似。c.南宁人及狗的DSCSPG含量及相对百分率虽高,但其DSCSPG中DS链所占相对百分率低于北京人和兔的。以上结果提示动脉壁PG质与量的差异可能与AS发病有关。
张春玲张英珊赵培真邓卓霖
关键词:蛋白聚糖糖胺聚糖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高、低发区年轻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物学研究
赵培真张振声王爱忠邓卓霖赵红
关键词:年轻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物学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及肝素对巨噬细胞脂质蓄积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1997年
用苏丹Ⅳ染色观察巨噬细胞内脂质聚积的变化;通过酶-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并检测125Ⅰ标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降解量来反映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的活性,以探讨硫酸乙酸肝素蛋白聚糖及肝素对巨噬细胞脂质蓄积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组巨噬细胞的胞浆内可见较多苏丹Ⅳ着色红染颗粒,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十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5.5mg/L)组0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十肝素(200mg/L)组巨噬细胞内红色颗粒明显少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十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组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十肝素组巨噬细胞内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含量明显低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P<0.05,P<0.01);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组及肝素组125Ⅰ标记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降解量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和肝素可能是通过下调清道夫受体活性减少了巨噬细胞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而抑制脂质在巨噬细胞内的聚集和泡沫细胞的形成。
杨方赵培真蔡海江张英珊叶刚赵斌韩晓男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HSPG巨噬细胞肝素
北京和南宁年轻人主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比较研究了241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发区(北京:104例)和低发区(南宁:137例)15~39岁意外死亡者的主动脉形态学特征。将主动脉内膜分为正常和有Ⅰ~Ⅴ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果发现北京地区病变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南宁地区(62.5%对53.1%,P<0.05),其中早期病变(Ⅰ型和Ⅱ型)检出率两地无差异,但中间型病变(Ⅲ型)及斑块(Ⅳ型和Ⅴ型)检出率北京高于南宁(分别为14.4%对8.7%,P<0.05;6.9%对3.4%,P<0.05)。主动脉内膜淋巴细胞检出率北京亦明显高于南宁(26.9%对13.3%,P<0.01),尤以Ⅱ、Ⅲ型病变内膜为甚(分别为27.6%对8.9%,93.5%对75.0%,P均<0.01).表明动脉粥样硬化高低发区之间组织形态学的差异主要是中间型病变及斑块的检出率不同;淋巴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陈忠邓卓霖赵培真李坤雄唐小玲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主动脉
心脏瓣膜原发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于心脏瓣膜的肿瘤和瘤样病变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病理科1976年—2000年间收检的心脏肿瘤病例,选出原发于瓣膜的肿瘤和瘤样病变,复查病理切片,根据肿瘤的部位、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结合临床表现...
王红月宋来凤阮英茆赵培真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