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 作品数:23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PU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50例临床观察
- 2006年
- 采用微创经皮肾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M IPU)治疗50例单侧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3例辅以体外冲击波碎石(ESW L)治疗]。结果术后3 d结石清除率为94%(47/50),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为100%。认为M IPU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效果确切,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可提高疗效。
- 杜敬民赵岩鹿占鹏马鸣赵伟庞亚彤王卫国
- 关键词:输尿管镜输尿管结石
- 产前超声对尿道下裂的诊断及分型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对尿道下裂的诊断及分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3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产前超声疑似尿道下裂胎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图像将尿道下裂分为重型及轻型。获取这些胎儿生后(引产后)确诊情况,分析产前超声对尿道下裂的诊断价值及分型符合情况。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最终70例胎儿进入本研究,包括64例(91.4%)单胎,6例(8.6%)双胎之一;胎儿母亲年龄(31.3±5.1)岁,范围为21~50岁;诊断胎龄为(29.7±4.5)周,范围为21周+3~39周。15例(21.4%)母亲具有早孕期保胎史(包括前述6例双胎),9例(12.8%)母亲曾生育尿道下裂胎儿,4例(5.7%)父亲有外生殖器手术史(具体不详)。70例中,生后确诊尿道下裂49例(70.0%),17例(24.3%)引产终止妊娠,引产胎龄为(30.2±5.3)周,范围为26周+4~36周,引产后均行病理解剖证实尿道下裂。17例中的2例为孤立性尿道下裂,15例合并其他异常。(2)70例中的53例(75.7%)产前超声诊断为尿道下裂,其中重型29例,轻型24例;另17例无尿道下裂。生后(引产后)确诊尿道下裂49例,其中重型28例,轻型21例;另21例确诊无尿道下裂。(3)共36例产前超声发现尿道下裂合并其他超声异常。生后(引产后)确诊的28例重型尿道下裂病例中,24例(85.7%)合并其他超声异常;21例轻型尿道下裂病例中,12例(57.1%)合并其他超声异常者。产前超声诊断为尿道下裂的53例胎儿中,生后(引产后)证实46例诊断正确;产前诊断为重型尿道下裂的29例中,27例证实诊断正确;产前诊断为轻型尿道下裂的24例中,19例证实诊断正确;产前超声对尿道下裂、重型尿道下裂及轻型尿道下裂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6.8%(46/53)、93.1%(27/29)和79.2%(19/24)。生后(引产后)确诊的49例中,3例(6.1%)产前超声漏诊,7例(14.3%)超声误诊,可能是未详细观察正中矢状切面胎儿阴茎末端形态所致。结论产前超声对�
- 李小花赵伟刘阿庆
- 关键词:尿道下裂产前诊断超声胎儿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在肾移植监测中的价值
- 2001年
- 程刚商玲孔令斌赵伟蔡斯俏刘红
- 关键词:肾移植
- AZF基因表达产物定位及其功能研究
- 王卫国鹿占鹏庞亚彤杜敬民赵岩赵伟
- 本课题旨在研究Y染色体长臂Yqll区DYsl基因在睾丸、附睾组织表达;DYSl基因微缺失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的关系以及DYS 1基因微缺失患者睾丸病理类型和性激素水平变化。研究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血清性激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
- 关键词:
- 关键词:AZF基因表达产物
- 延长肾窦内肾盂切口联合切开肾后下部治疗巨大鹿角形肾结石
- 2001年
- 目的 总结巨大鹿角形肾结石更为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经肾后侧下部作放射状肾实质切口 ,延长肾窦内肾盂切口 ,直到个别狭窄的肾盏颈部 ,治疗 18例巨大鹿角形肾结石。结果 术中不需阻断肾蒂 ,平均出血量 310ml,肾内残留结石 2例 ,但均小于 1 0cm。结论 本术式具有不需阻断肾蒂 ,切口对肾脏损伤小 ,对肾功能影响小 ,出血少 ,结石取净率高等优点 ,是治疗巨大鹿角形肾结石的良好术式。
- 崔耕刚李祥吕兵李刚赵伟
- 关键词:肾结石外科手术切口
- 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的恢复及其影响因素(附21例报告)
- 2003年
-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的恢复影响因素。方法 将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分为三种情况 :肾功能即刻恢复 ,肾功能延迟恢复 ,肾功能恢复障碍。结果 肾功能即刻恢复 14例 ,肾功能延迟恢复 4例 ,肾功能恢复障碍 3例。结论 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的恢复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方法、尸肾取肾过程、术前准备、受者体重等有密切关系。
- 赵伟崔耕刚肖琳梁鲁南张炎李刚杨洪峰祝海洲
- 关键词:肾移植术肾功能免疫抑制剂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监测指标对移植肾存活的预测
- 2001年
- 对 6 4例肾移植患者于术后 3周进行 SPECT检测 ,随访 4个月。将随访到的 5 4例经临床、生化和病理诊断分为肾功能稳定组、逆转组和肾失功组 ,复查 SPECT检查。结果 :肾失功组在术后 3周时的 tb、C1 /2 、RI、15 m in残留率、GFR、K/B比值、ERPF均和稳定组有明显差异 ,且 C1 /2 、K/B比值、ERPF也明显低于逆转组 ,而且临床及病理诊断与 SPECT检查结果一致。认为 SPECT检查可作为判断移植肾功能的相对灵敏、准确的指标 ,且术后
- 程刚商玲孔令斌赵伟刘红
- 关键词:肾移植排斥反应SPECT存活率
- FK506对大鼠离体肾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bcl-2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观察在含FK506的肾保存液保存的大鼠离体肾脏中bcl-2蛋白、bcl-2 mRNA 表达及肾细胞凋亡,探讨FK506对离体肾的保护的作用。方法建立离体大鼠肾脏模型,试验组以含FK506的4℃UW保存液保存大鼠离体肾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和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分别检测肾脏保存2、4、8、16 h组bcl-2蛋白、bcl-2-mRNA表达,肾细胞凋亡,对照组以不含FK506的4℃UW保存液保存离体肾脏。结果 FK506保存组4、 8、16 h组bcl-2蛋白、bcl-2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K506保存组8、16 h组肾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含FK506肾保存液保存的离体肾脏中bcl-2蛋白、bcl- 2 mRNA表达增强,肾细胞凋亡指数降低。FK506对肾脏保存过程中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赵伟王卫国邵燚祝海洲梁鲁南崔耕刚
- 关键词:肾脏脱噬作用FK506
- 晚期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基因CAG多态性相关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晚期前列腺癌患者AR基因CAG多态性现象。方法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以病理分级及是否雄激素依赖性进行分组,分别检查其AR基因CAG长度多态性,与健康男性AR基因CAG多态性进行对比。结果共3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低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14例,高分化腺癌12例,有27例为雄激素依赖性癌,8例非雄激素依赖性癌。纳入15例健康对照。其中前列腺癌患者与健康男性CAG长度比较,P=0.725,P>0.05;不同病理分级前列腺癌与健康男性CAG长度比较,组间差异P=0.849,P>0.05;雄激素依赖与非雄激素依赖前列腺癌与健康男性CAG长度比较,组间差异P=0.350,P>0.05。结论AR基因CAG多态性与晚期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是否雄激素依赖性无明显统计学关系。
- 杜敬民王卫国鹿占鹏赵伟马鸣庞亚彤赵岩
- 关键词: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
- DYS1基因在睾丸附睾组织中表达及其微缺失研究
- 2006年
- 目的观察DYS1基因mRNA在睾丸及附睾组织表达及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中DYS1基因微缺失情况。方法利用原位核酸杂交的方法,在2例正常男性睾丸及附睾组织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NBT/BCIP显色。对60例诊为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采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以PCR的方法,检测目的基因,以80例正常男性作为对照组。结果核酸杂交以细胞内染成蓝紫色为阳性结果,DYS1 mRNA在初级精母细胞及次级精母细胞有表达,在精子细胞及附睾组织内未见表达。病例组有8例患者出现DYS1基因微缺失,缺失率13.33%,对照组未发现DYS1基因微缺失,两组DYS1基因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DYS1基因微缺失与特发性男性不育有关联(OR=26.07)。结论DYS1基因在精子生成过程中有表达,在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中有微缺失现象,DYS1基因可能对精子产生过程中有作用。
- 赵伟王卫国马鸣鹿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