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血浆
  • 2篇血浆内皮
  • 2篇血浆内皮素
  • 2篇血栓
  • 2篇血栓素
  • 2篇皮素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素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成形
  • 1篇蛋白
  • 1篇电化学
  • 1篇电化学发光
  • 1篇电化学发光分...
  • 1篇动脉成形术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 2篇厦门市中山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篇谢华斌
  • 5篇张忠英
  • 2篇陈英敏
  • 1篇林永志
  • 1篇叶辉铭
  • 1篇李云莲
  • 1篇黄回滨
  • 1篇盛楠
  • 1篇黄松洁

传媒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综合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医药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1
  • 1篇200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血浆内皮素及血栓素B2水平的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前及术后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水平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1例冠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30min、术后1d、3d的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术前内皮素、血栓素B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TCA术后血浆内皮素水平30min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1d及3d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浆血栓素B2水平30min、1d及3d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增高,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血浆内皮素会短暂下降,血栓素B2 30min后回到术前水平。
谢华斌陈英敏张忠英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内皮素血栓素B2
结缔组织病患者体液免疫状态研究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为了解结缔组织病患者体液免疫状态。方法: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IgA,IgG,IgM,C3,C4及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SLE)IgG,IgA升高有显著意义(P<0.01),CIC升高有极显著意义(P<0.001),IgM,C3,C4降低有极显著意义(P<0.001)。类风湿性关节炎(RA)IgG,IgA,IgM,CIC升高有极显著意义(P<0.001),C3,C4降低有显著意义(P<0.01);强直性脊柱炎(AS)IgG,IgA,IgM,C3,CIC升高有极显著意义(P<0.001)。C4升高有显著意义(P<0.01);原发性干燥合征(PSS)IgG,CIC升高有极显著意义(P<0.001),IgA,IgM升高有显著意义(P<0.01).C3,C4降低有极显著意义(P<0.001)。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和CIC的测定对结缔组织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谢华斌李云莲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补体循环免疫复合物结缔组织病体液免疫状态
荧光定量PCR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监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Q-PCR检测102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感染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感染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为16.7%(17/102),高于脐带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10.8%,11/102)P<0.001;102例乙肝孕妇中有29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48.3%(14/29),高于孕妇HBeAg阴性组的阳性率(4.1%,3/73)P<0.001,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随孕妇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P<0.001)。结论FQ-PCR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是诊断乙肝宫内感染的良好而敏感的筛选指标;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乙肝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黄松洁谢华斌张忠英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荧光定量PCR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_2、6-酮-前列腺素F_(1α)水平变化的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与再狭窄的变化规律。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1例冠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30 min、1d、3 d的血浆ET、TXB_2、6 keto PGF_(1α)的浓度。结果PTCA术后血浆ET水平30 min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1、3 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浆TXB_2水平30 min、1 d及3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浆6-keto PGF_(1α)水平30 min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1、3 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A术后可引起冠状动脉循环ET、TXB_2、6-keto-PGF_(1α)的波动,研究这些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对PTCA急性闭塞和远期再狭窄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谢华斌陈英敏张忠英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内皮缩血管肽类
POCT血糖仪的质量管理被引量:18
2008年
POCT(Point-of Care Testing)是指在病人旁边分析病人标本的一种分析方法,它能在床旁、护理部、病房或其他主实验室之外的地方进行。便携式血糖仪由于具有体积小、快速方便、操作简单、用血量少等突出特点,目前大量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糖尿病人的血糖随机监测。
谢华斌张忠英
关键词:POCT血糖仪质量管理便携式血糖仪CARE护理部用血量
医学实验室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价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对医学实验室电化学发光检验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价。方法确定并简化罗氏公司ModularE17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采用不确定度A类及B类评价方法,量化各不确定度分量,确定合成不确定度与测量不确定度。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包括批内重复性不确定度(UW)、批间重复性不确定度(UB)、校准品不确定度(UCal)、方法偏倚不确定度(UBias);UW、UB、UCal、UBias与测量不确定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2、0.95、1.00,所占比重分别为9%、9%、22%、60%。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各检测项目高低浓度水平标本测量不确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析不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对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保证、结果解释、满足医学实验室认可要求及不同实验室间结果互认都有重要意义。
谢华斌盛楠林永志叶辉铭张忠英
关键词:测量不确定度电化学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随龄分析
2000年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最佳前列腺癌标志物,可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疗效监测及预测复发。近年来,许多研究报告对男性的年龄与PSA浓度的关系看法不一。本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测定202例就诊者的血清PSA浓度,以探讨年龄与PSA之间的关系。
谢华斌黄回滨
关键词: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