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鑫

作品数:21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大庆油田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脑梗
  • 7篇急性
  • 4篇梗死
  • 3篇疗效
  • 3篇脑梗塞
  • 3篇脑梗塞患者
  • 3篇脑梗死
  • 3篇急性脑梗塞
  • 3篇急性脑梗塞患...
  • 3篇梗塞
  • 2篇动脉
  • 2篇短暂性
  • 2篇短暂性脑缺血
  • 2篇短暂性脑缺血...
  • 2篇选择素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血小板
  • 2篇视神经
  • 2篇视神经脊髓炎

机构

  • 18篇大庆油田总医...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黑龙江省医院

作者

  • 18篇许鑫
  • 12篇杨丽丽
  • 10篇崔志堂
  • 9篇贾红娟
  • 9篇王晓慧
  • 9篇王彬
  • 4篇刘锲
  • 3篇刘杰
  • 3篇吴英
  • 2篇曹丽华
  • 2篇金玉萍
  • 2篇佟晓燕
  • 2篇姚晓颖
  • 2篇滕晔
  • 1篇魏亚芬
  • 1篇陈岩
  • 1篇张锦
  • 1篇高秀丽
  • 1篇张暹东
  • 1篇王铁燕

传媒

  • 5篇医学信息(医...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双足与保健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大医生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癫痫与神经电...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胼胝体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的磁共振表现与认知障碍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不同梗死部位所致认知障碍及磁共振MRI、DWI检查的特征。方法对39例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MRI及DWI扫描,按不同梗死部位分为膝部、体部、压部梗死三组,分析三组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比较三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检查结果。结果经MRI、DWI检查发现,入组患者均为胼胝体单一部位的新发病变,左右侧均有发病,且左右侧差异不均。单纯的压部梗死较体部和膝部更常见。胼胝体膝部、压部、体部梗死患者的NIHSS和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部梗死患者的HAD测定结果明显高于膝部和压部梗死(P<0.05)。不同部位胼胝体梗死患者MMSE评分均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膝部梗死患者表达和记忆力评分下降更突出,体部梗死患者语言障碍较压部梗死患者更突出。结论不同部位胼胝体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且胼胝体体部梗死更容易合并脑卒中后焦虑抑郁,膝部梗死表现以表达和记忆力下降为主,体部梗死表现以语言能力下降为主。
杨丽丽许鑫崔志堂
关键词:胼胝体梗死磁共振检查
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塞患者p-选择素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塞患者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5月~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者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组)50例和观察组(氯吡格雷治疗组)50例。治疗1 w后静脉血检测p-选择素水平。结果治疗7d后两组患者的P-选择素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但是试验组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降低p-选择素水平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彬崔志堂严俊杰王晓慧贾红娟许鑫杨丽丽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血小板P-选择素
18例内囊预警综合征及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是TIA的临床亚型中的一种,最早由澳大利亚的Donnan等人于1987年提出,是指一周内3次(及3次以上)发生单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综合征...
许鑫崔志堂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斑块CT血管成像
氟中毒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与动脉硬化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氟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体内,吸收后快速进入血液,其中大部分的氟可与白蛋白结合,另外一小部分的氟以氟化物的形式参与机体运输,进入机体组织、肾脏,并大量聚集在人或动物的牙齿和骨骼中。本文探讨了氟中毒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王彬许鑫杨丽丽刘锲王晓
关键词:氟中毒饮水型严重高血压甘油三酯含量血清氟临床体检
伴痛性强直痉挛发作的视神经脊髓炎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22例伴发痛性强直痉挛(PTS)的视神经脊髓炎(NMO)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伴发痛性强直痉挛的视神经脊髓炎22例,分析临床表现及血清AQP4抗体、磁共振结果,探讨、总结其发病特点。结果 NMO病例中PTS的发生率为32.4%(22/68),18例(81.9%)在复发病程中出现PTS;男:女=3:19;PTS发生于上肢11例(50.0%)、下肢7例(31.8%)、上下肢4例(18.2.%);血清AQP4抗体阳性19例(86.4%)、阴性3例(13.6%);颅脑MRI有脑病灶7例(31.8%),无脑部病灶15例(68.2%);脊髓MRI病灶累及颈髓10例(45.5%)、胸髓8例(36.3%)、颈、胸髓4例(18.2%)。结论 PTS在国人NMO中的发生率高于MS,女性患者、复发性病程的NMO更易发生PTS,PTS易累及上肢或四肢,要重视女性、复发型、存在颈段脊髓病变的NMO病例。
贾红娟崔志堂王晓慧杨丽丽王彬许鑫刘杰白玉海闫俊杰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
伴发脑病的成人全面性癫癎电一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对伴发脑病的全面性癫癎成年病人作电生理学与临床症状学分析。方法:入选标准:①18岁以上明确诊断全面性癫癎的患者;②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检查明确有精神发育迟滞及不同程度残障的癫癎患者,进行了长时间视频脑电图+肌电多导仪(以下简称长时间V-EEG+EMG多导仪)监测,记录间歇期EEG及发作时同步V—EEG+EMG。结果:符合条件的6例患者共记录到64次临床发作:轴肌强直发作19次,短暂性强直发作8次,不典型失神发作1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次,轴肌肌阵挛发作20次,眼睑肌阵挛10次,右侧上肢肌阵挛发作1次,无法分类的发作1次。6例患者中有5例为中度,1例为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结论:年龄依赖性癫癎性脑病患者发病早期的诊断及癫癎发作分型并进行长期的电生理学临床症状学随访到成年是必要的。
吴英李晶崔志堂许鑫滕晔高秀丽曹丽华
关键词:精神发育迟滞
脑出血后血浆凝血酶及MMP-9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凝血酶、MMP-9在脑出血急性期经时动态变化及二者相关性,为急性期脑出血的治疗奠定临床的理论基础。方法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点抽取45例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及MMP-9水平。同时检测15例正常受试者的血浆凝血酶及MMP-9的水平,分析二者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一般正常人体内会有少量凝血酶及MMP-9的表达,经EL1SA法测定,脑出血患者凝血酶与MMP-9血浆含量动态变化的相关性检验,二者的峰值(第5d)呈正相关(<0.01),两者经时动态变化的全过程仍然具有高度相关性(<0.01)。结论①正常人血浆存在凝血酶与MMP-9少量表达。②脑出血患者从发病24h内血浆凝血酶水平即迅速升高,至第5d后达高峰,第15d下降显著与24h相比变化不大,已下降至发病早期水平,但仍高于正常。③脑出血患者于发病24h内血浆MMP-9水平增高,至第5d左右达高峰,第10d时MMP-9显著低于高峰期水平,但仍高于24h水平,第15d下降更加显著,较24h明显下降,仅轻度高于正常人血浆MMP-9水平。④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凝血酶含量越高,MMP-9水平越高。凝血酶水平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性。后期凝血酶下降速度慢于MMP-9的下降速度。
吴英许鑫崔志堂贾红娟王彬
关键词:脑出血凝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
46例视神经脊髓炎首次临床脱髓鞘事件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NMO)临床出现首次脱髓鞘事件时脊髓、视神经、脑损害的表现,探讨NMO首次临床事件的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46例NMO病例,收集患者首次发作时的临床表现、脊髓及颅脑、视神经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1)46例确诊NMO病例分别以视神经炎(ON,16/46,34.8%)、脊髓炎(25/46,54.3%)、ON合并脊髓炎(3/46,6.5%)、脑部损害(2/46,4.4%)为首次临床脱髓鞘事件。(2)NMO首次临床脱髓鞘事件中:双眼ON病例的视神经损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于单眼ON病例(严重视力损害比例为66.7%∶14.3%、EDSS评分为2.0∶1.0,P≤0.05),且双眼ON病例的首次缓解期持续时间短、短期预后差(18.0个月∶40.0个月,完全恢复比例为22.2%∶86.0%,P≤0.05);脊髓炎事件中长节段脊髓损害多于短节段脊髓损害(68.0%∶32.0%),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ETM)病例的神经功能缺损重、短期预后差于非LETM病例(EDSS评分为3.0∶1.2,完全恢复百分率为30.0%∶73.0%,P≤0.05),但非LETM病例的脊髓炎后缓解期短(10.1个月∶16.3个月,P≤0.05)、病例复发比例有增大趋势(60.0%∶30.0%)。结论视神经炎及脊髓炎是NMO病例最常见的临床首发脱髓鞘事件,也有个别病例以脑部损害为首发事件。首发事件中双侧ON及LETM病例的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短期预后不佳,要警惕非LETM病例发展为NMO的可能性。
贾红娟许鑫王彬王晓慧杨丽丽刘锲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塞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两组院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使用瑞舒伐他汀10 mg口服,1次/d,对两组患者4 w后的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水平对比无明显变化,治疗后 TG、TC 及LDL-C、同型半胱氨酸较治疗前降低, HDL-C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中不仅能充分发挥调脂作用,还能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王彬崔志堂严俊杰王晓慧贾红娟许鑫杨丽丽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急性脑梗塞同型半胱氨酸血脂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意识障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连续治疗14 d。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后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减轻了神经功能缺损,促进了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王彬王晓慧姚晓颖许鑫贾红娟杨丽丽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醒脑静注射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