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棠华

作品数:13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北华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诗歌
  • 2篇人性
  • 2篇主题
  • 1篇代文
  • 1篇典故
  • 1篇演义
  • 1篇杨门女将
  • 1篇艺术
  • 1篇艺术风格
  • 1篇元杂剧
  • 1篇杂剧
  • 1篇赵氏孤儿
  • 1篇中国文化
  • 1篇生死
  • 1篇生死观
  • 1篇诗歌发展
  • 1篇诗歌发展史
  • 1篇诗家
  • 1篇诗学
  • 1篇诗学理念

机构

  • 8篇北华大学
  • 4篇延边大学

作者

  • 9篇袁棠华
  • 1篇孙娜
  • 1篇孟庆茹

传媒

  • 2篇电影文学
  • 1篇作家
  • 1篇东疆学刊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延边大学学报...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论《史记》中的畸形人性
2011年
司马迁在《史记》中展现出多种类型的人性。在畸形人性中有变态的人性、失真的人性、失落的人性,涉及到许多具体人物,揭示出他们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司马迁在刻画这些畸形形象时,从社会背景方面指出造成人性异化和损伤的原因。
袁棠华
关键词:《史记》人性
从《皇华集》看中朝使臣对箕子形象的认知
2019年
《皇华集》是记载明朝诏使与朝鲜远接使诗赋唱和的书籍,由李朝政府精心编印而成。书中有关箕子的作品有100余首。中朝使臣通过文学交流,对箕子形象加以认知和描绘:箕子是个具有忠和仁等美好品格的德行高尚的贤人,是朝鲜文明教化的先师,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纽带。中朝使臣通过对箕子形象的认知,表现出对仁政的渴望与追求,再现了李朝时期的崇箕风俗,显示出深厚的政治文化背景,中朝两国亦加强了互相认知,主要表现为宗周意识、朝鲜的"事大"与"识礼"等等。
孟庆茹袁棠华
关键词:箕子
朝鲜朝文人徐居正的艺术风格论——兼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2020年
徐居正在继承前人诗论的基础上,结合朝鲜朝实际,提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艺术风格论,主要论述了“自然”“平淡”“清新”“奇”“气象”等理论。“自然”是徐居正的风格美学,包含诗歌产生的“自然”状态、文风与人的禀赋呈现出的自然风格、经过人为之工而达到的自然之美;“平淡”“清新”是徐居正的审美追求,他在对梅尧臣“平淡”理论认识基础之上追求“深远闲淡”“平淡温厚”的诗风,赞赏融入生活经历、性情的自然平淡之诗;“奇”是徐居正对审美效果的追求,他欣赏寓理于奇警的“奇趣”之诗,认为融人生阅历入诗,会使诗歌有“愈老愈奇”及“老健奇绝”之妙;他高度赞扬有“帝王气象”“圣贤气象”“君子气象”的诗歌,“气象”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徐居正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袁棠华孙娜
关键词:朝鲜朝艺术风格平淡
人性的重新解构——陈凯歌版《赵氏孤儿》对元杂剧的改编
2011年
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主要取材于元杂剧《赵氏孤儿》,但与元杂剧高扬"义士伟大的英雄性"不同,影片张扬"平民真实的凡人性"。影片通过主题的变化、情节的改编、人物的增删、身份、命运的改变等重新设置来完成对人性的张扬。
袁棠华
关键词:人性主题情节
文化学视域下解析中学古诗歌文本教学方法刍议被引量:1
2014年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名句警言也早已家喻户晓,学生也熟记心中,但对诗歌文本理解是否准确,能否准确地掌握诗歌的内涵、主旨、意境,是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从诗歌的用词、用典及诗歌的写作背景、历史事实结合等方法进行了梳理,为准确分析诗歌文本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袁棠华
关键词:文化学典故史实
司马迁的生死观及其文学表现
生死问题是人类有了意识之后就开始思考的重要人生问题,它也是整个人类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个民族的生死观,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往往最能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死亡作为人类的终极关怀,是激发人们实现其生...
袁棠华
关键词:司马迁生死观文学表现古代文学
文献传递
巾帼英雄爱国主义的再次高扬——电影《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对小说《杨家府演义》主题的传播与接受
2012年
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是一部宣扬杨家将爱国主义的作品。电影《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在接受小说的爱国主义主题时,重新设置了杨门女将出征的时间、背景、人物及矛盾冲突,更好地传播了阳刚之气与侠骨柔情兼具的巾帼英雄的爱国主义,有很重要的现代意义。
袁棠华
关键词:巾帼英雄爱国主义
东亚文化交流视域下古代朝鲜诗家明诗复古批评
2024年
明代是古代中朝两国友好交往的高峰时期,明诗在中、朝诗歌发展史及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明诗借由书籍传播、政府赠书等多种路径传入朝鲜(1)后,对朝鲜朝诗坛影响很大,朝鲜诗家在接受与学习明诗时,结合本国诗坛发展实际及其诗学理念,对明诗展开了多元批评,以批评明诗复古尤为突出。
袁棠华李悦
关键词:诗歌发展史朝鲜诗家明诗诗学理念文化交流史复古
崔致远诗歌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2020年
崔致远是中朝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诗文作品在中朝文学史上也极有价值。他在唐朝生活了16年,创作了大量含有中国元素的汉诗,具体表现在,其诗歌中含有大量中国人名、地名、景物、风俗、古人故事等元素,通过其诗歌中的中国元素,可了解其在唐时期的行迹及其心中的中国情愫。其诗歌创作受唐末诗人罗隐、顾云、张乔等影响,且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技巧,如用典手法。这些中国元素的运用,增强了其诗歌艺术表现力。其"知和而和"的诗学观、反对"以文害辞"的诗学批评方法等吸收了中国儒学思想,使其诗学观具有了中国诗学思想因子。其诗歌中含有大量的中国元素,既是中朝文学交流的结果,也是中国诗学思想域外影响的体现。
袁棠华
关键词:诗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