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小松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新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吸虫
  • 6篇吸虫
  • 5篇日本血吸虫
  • 4篇荧光
  • 4篇绿色荧光
  • 3篇蛋白
  • 3篇电穿孔
  • 3篇荧光蛋白
  • 3篇绿色荧光蛋白
  • 3篇穿孔
  • 2篇增强型绿色
  • 2篇增强型绿色荧...
  • 2篇基因
  • 1篇电穿孔技术
  • 1篇星状细胞
  • 1篇星状细胞增殖
  • 1篇血吸虫病
  • 1篇疫苗
  • 1篇异源
  • 1篇异源表达

机构

  • 8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8篇袁小松
  • 7篇沈继龙
  • 4篇汪学龙
  • 3篇罗庆礼
  • 2篇胡元生
  • 1篇钟政荣
  • 1篇王家传
  • 1篇刘淼
  • 1篇朱虹
  • 1篇储德勇
  • 1篇蒋明森
  • 1篇郑美娟
  • 1篇吴强
  • 1篇李敏
  • 1篇罗飞
  • 1篇杨雁
  • 1篇董慧芬
  • 1篇王志成

传媒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国外医学(寄...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年份

  • 4篇2006
  • 4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转基因血吸虫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5年
近年来 ,伴随着基因转移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转基因血吸虫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 ,该文以血吸虫的生活史、转染方法、绿色荧光蛋白等方面为切入点 。
袁小松沈继龙
关键词:血吸虫基因转移转染分子生物学技术绿色荧光蛋白生活史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体内及原代培养细胞内的异源表达
目的 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童虫原代培养细胞、童虫、成虫体内的异源表达,以及电穿法在血吸虫基因转化中的应用。为转基因血吸虫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制备血吸...
袁小松
关键词:EGFP电穿孔
文献传递
用电穿孔法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日本血吸虫童虫并表达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异源表达,以及电穿孔技术在血吸虫基因转化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应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C1导入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提取分离体外培养48 h童虫的基因组DNA、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基因在童虫体内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同时,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EGFP在童虫体内进行定位。结果PCR和RT-PCR分别成功扩增出760 bp和276 bp的预期大小的片段,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EGFP基因在童虫体内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EGFP主要定位在童虫的皮层和副皮层,虫体前端尤为明显。结论电穿孔技术成功地将异源基因引入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并获得表达。
袁小松沈继龙汪学龙胡元生罗庆礼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电穿孔转基因基因表达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05年第9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2005年
袁小松沈继龙
关键词:DISEASE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VARIANT大肠埃希菌HIV-1
黄芪总苷对血吸虫卵抗原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的影响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观察黄芪总苷对血吸虫卵抗原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 le egg antigen,SEA),制备SEA活化的腹腔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Solub le egg antigen inducedm acrophage cond itioned m ed ium,SEA-MCM)。采用肝星状细胞株HSC-T6细胞,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指标,用噻唑蓝(MTT)测定黄芪总苷对SEA-MCM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3H-脯氨酸参入法测定黄芪总苷对SEA-MCM诱导的HSC-T6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SEA-MCM能明显促进HSC-T6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黄芪总苷(32.5、65和130 mg.L-1)对SEA-MCM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关系。结论黄芪总苷对SEA-MCM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朱虹吴强杨雁袁小松汪学龙沈继龙
关键词:黄芪总苷肝星状细胞增殖胶原合成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的瞬时表达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异源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表达的可能性。方法运用电穿孔技术将质粒pEGFP-C1导入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提取分离体外培养48小时成虫的基因组DNA、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PCR、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转基因在成虫体内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同时,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EGFP在成虫体内进行定位。结果PCR和RT-PCR分别成功的扩增出760bp和276bp的预期大小的片断,Western-blot证实了EGFP基因在成虫体内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EGFP主要定位在成虫的皮层,口吸盘和尾部尤为明显。结论电穿孔技术成功地将异源基因引入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并获得表达,为转基因血吸虫和基因功能的研究打下基础。
袁小松沈继龙汪学龙董慧芬蒋明森
关键词:电穿孔技术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重组日本血吸虫26ku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表达、纯化及其免疫特性分析用于急性血吸虫病免疫诊断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将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6ku谷胱甘肽硫转移酶(26kuSjGST)基因克隆入pET28a(+)并诱导表达26kurSjGST蛋白,纯化并用于急性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jGST,转化到E.coliBL21,经IPTG诱导表达并进行SDS变性蛋白质电泳,以小鼠抗GST单克隆抗体为一抗,进行Westernblot分析。用His·BandPurificationKit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以此重组蛋白作为抗原,用ELISA法检测急性血吸虫患者血清和非流行区正常人血清。结果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SjGST,SDS变性蛋白质电泳显示可见一与预期分子量大小相符的特异蛋白条带的表达。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能被小鼠抗GST单克隆抗体识别。ELISA结果表明,rSjGST用于急性血吸虫患者血清中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为92.3%。结论rSjGST得到表达和纯化,该重组蛋白用于急性血吸虫患者血清中抗体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罗庆礼沈继龙汪学龙刘淼胡元生钟政荣王家传袁小松
关键词:谷胱甘肽转移酶
重组Sj14-3-3,SjGST及mIL-1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对小鼠免疫保护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给药系统在血吸虫病分子疫苗中的应用,并探讨rSj14-3-3,rSjGST及mIL-12作为疫苗的协同作用,及mIL-12刺激机体产生CTL和辅助性T细胞(Th)在抗血吸虫病中的作用。方法从pET28a/Sj14-3-3和GST重组质粒中诱导表达rSj14-3-3及rSjGST,过柱纯化。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mIL-12,并共同包入PLGA缓释微球。对制备的微球进行体外释放,观察其释放速度。分组免疫BALB/c小鼠,进行尾蚴攻击感染实验。在攻击感染6w后,剖杀小鼠,计算各组的减虫率。结果各组的减虫率:单独rSj14-3-3组为27.6%,rSj14-3-3+PcDNA3.1(+)mIL-12组34.9%,rSj14-3-3+PcDNA3.1(+)mIL-12PLGA微球组37.5%,rSj14-3-3与rSjGST混合后+PcDNA3.1(+)mIL-12PLGA微球组38.8%;各组减卵率分别为(按以上组序)35.3%,49.1%,50.5%,和43.1%。结论PLGA微球给药系统可诱导并调节体液与细胞免疫从而增强了疫苗的抗感染,抗生殖作用。但rSj14-3-3和rSjGST抗原之间未表现出协同作用。mIL-12刺激机体产生CTL和辅助性T细胞(Th),在BALB/c鼠抗血吸虫攻击感染发挥作用,增强了疫苗保护作用。
罗飞沈继龙王志成李敏郑美娟罗庆礼袁小松储德勇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分子疫苗PLG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