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薄义

作品数:8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东海县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连云港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外伤
  • 4篇颅脑
  • 3篇重型
  • 3篇重型颅脑
  • 3篇颅脑损伤
  • 3篇脑损伤
  • 3篇脑外伤
  • 2篇重型颅脑损伤
  • 2篇疗效
  • 2篇开颅
  • 2篇开颅术
  • 2篇肠内
  • 2篇肠内营养
  • 2篇出血
  • 1篇血肿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硬膜外血肿
  • 1篇早期肠内营养
  • 1篇治疗重型颅脑...

机构

  • 7篇东海县人民医...
  • 2篇连云港市第一...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连云港市东海...

作者

  • 8篇薄义
  • 6篇寇堃
  • 5篇朱龙
  • 4篇李永坤
  • 4篇高强
  • 3篇付元贵
  • 3篇刘永泰
  • 3篇傅元贵
  • 2篇蓝勇
  • 2篇陈军
  • 2篇杨小松
  • 1篇陈振新
  • 1篇吴旻
  • 1篇陈征新
  • 1篇时会云
  • 1篇朱龙
  • 1篇高强
  • 1篇刘永泰
  • 1篇吴继华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强化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及精氨酸强化肠内营养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把6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肠内营养组(A组)和常规营养对照组(B组),术后48h内开始管饲肠内营养,观测两组肠内营养第7天患者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治疗第7天,A组的营养代谢指标、免疫指标优于B组。结论谷氨酰胺、精氨酸强化肠内营养剂的营养支持效果良好,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促进机体康复。
朱龙傅元贵寇堃薄义陈征新何守刚高强李永坤时会云
关键词:肠内营养重型颅脑外伤免疫功能
用气管切开术治疗重症脑外伤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分析用气管切开术治疗重症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8月间我院脑外科收治的重症脑外伤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为对照组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术,为观察组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及肺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并不十分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气管切开术为重症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该手术不仅能够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缩短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薄义付元贵朱龙何守刚寇堃刘永泰
关键词:重症脑外伤气管切开术临床疗效
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的治疗体会
2011年
目的探讨创伤性大脑浅静脉损伤的治疗、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660例,其中36例合并有经术中证实的大脑浅静脉损伤。其中以生物蛋白胶喷注及明胶海绵压迫血管挫裂伤部位止血22例,行血管电凝切断止血14例。结果伴有大脑浅静脉损伤的36例中,24例合并颅骨骨折;36例均合并有急性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并发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性脑梗死。伤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预后,36例患者中,恢复良好6例,中残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10例,死亡8例。结论大脑浅静脉损伤大多与颅骨骨折有关。大脑浅静脉损伤是导致创伤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此类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差,致残及致死率高。术中注意保护受损大脑浅静脉并给予受损浅静脉周围充分减压,以及术后防止受伤静脉栓塞和血管痉挛是提高此类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杨小松付元贵寇堃蓝勇李永坤高强薄义陈军
关键词:大脑浅静脉颅脑损伤骨折脑梗死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与微创穿刺手术的临床对比与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与微创穿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开展微创穿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术后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导管拔除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效果同开颅手术基本相当,但该种治疗方式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治疗的经济成本。
薄义朱龙何守刚刘永泰高强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术高血压脑出血
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研究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免疫力下降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入院后48h内开始管饲肠内营养(观察组中额外添加精氨酸和谷氨酰胺),观察组和对照组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比较两组肠内营养第7、10天各患者的血糖、外周白细胞、CD4+、CD4+/CD8+.免疫力状况及机体感染等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第7、lO天.观察组血糖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外周淋巴细胞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检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D4+、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免疫力增强,医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中作用显著.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优先选择的营养途径。
朱龙寇堃吴继华傅元贵李永坤薄义刘永泰吴旻
关键词:肠道营养颅脑损伤淋巴细胞
纳洛酮对急性脑外伤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究纳洛酮对急性脑外伤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纳洛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78.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颅内压以及GC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以及GCS均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心电图异常以及呼吸异常患者的例数均明显多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外伤患者采用纳洛酮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此药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薄义
关键词:纳洛酮急性脑外伤临床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后颅窝硬膜外血肿45例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总结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及手术效果。方法对45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早期明确诊断,其血肿量均大于10ml,平均30ml。分别采用单侧枕下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33例,后正中开颅清除单侧硬膜外血肿3例,幕上下联合开颅清除单侧骑跨型血肿7例,双侧枕部开颅清除双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2例(其中1例为单侧枕下开颅术后出现双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再次手术行双侧枕下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按GOS判定预后,手术治疗的45例中良好40例(其中36例出院时即达GOS5级,另4例出院时为3~4级,6个月后随访达到5级),死亡5例。结论早期CT扫描及动态CT监测极大地提高了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率,从而能及时手术清除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明显地提高了此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
杨小松付元贵寇堃蓝勇朱龙陈振新李永坤高强薄义陈军
关键词: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手术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观察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5年1月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骨瓣开颅术,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对照组为5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90±1.55)分,对照组为(21.01±1.6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良好率和存活率分别为48.6%、80.0%,对照组分别为20.0%、60.0%,观察组患者的良好率和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产生的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何守刚傅元贵薄义寇堃朱龙刘永泰高强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