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接种
  • 1篇疑似
  • 1篇疑似预防接种...
  • 1篇疫苗
  • 1篇应急处置
  • 1篇预防接种
  • 1篇预防接种异常...
  • 1篇腮腺炎
  • 1篇时程
  • 1篇手足口病重症
  • 1篇手足口病重症...
  • 1篇重症
  • 1篇重症病例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分析
  • 1篇流行性

机构

  • 6篇玉林市疾病预...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6篇蓝凤
  • 5篇夏莲
  • 3篇梁超
  • 2篇陆沛超
  • 2篇卢然
  • 2篇李文
  • 2篇李英梅
  • 1篇刘巍
  • 1篇邓丽丽
  • 1篇卓家同
  • 1篇钟革
  • 1篇陈明文
  • 1篇叶瑞国
  • 1篇刘静

传媒

  • 2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2008~2012年玉林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玉林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林市2008~2012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玉林市手足口病发病率为25.26/10万~385.78/10万,年均发病率为181.77/10万;全年均有病例发生,4~6月为发病高峰期,占全年发病总数的49.1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74: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3岁,占发病总数的75.55%,其中以2~岁年龄组多发;以散居、幼托儿童发病居多,分别占发病总数的86.69%和10.2%;2010~2012年每年检出的病原谱均有变化,重症(或死亡)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型)的阳性检出率75.55%明显高于监测点病例。结论玉林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趋势处于高强度流行状态,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散居、幼托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引起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为EV71型。
蓝凤梁超夏莲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2005-2018年玉林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和时空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分析2005-2018年广西玉林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为玉林市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8年玉林市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3种方法研究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05-2018年玉林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079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80/10万。高发年份为2012年(23.12/10万)、2011年(17.97/10万)、2006年(17.80/10万)和2013年(17.37/10万);每年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特性并呈双峰型分布,4~7月为发病主高峰,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次高峰;2005-2018年玉州区、兴业县年均发病率最高,依次为28.77/10万、24.46/10万,博白县最低为5.08/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3~14岁,占总病例数的81.77%(8829例),5~7岁年龄组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男性年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7.51/10万、9.72/10万;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其次为幼托儿童,散居儿童。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发病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北流市表现为高-高聚集模式;时空扫描分析发现1个主要聚集区(2016年北流市)和4个次要聚集区。结论2005-2018年间玉林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波动较大;学校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应将5~7岁的幼托儿童和学生作为重点防控人群,并加强抗体和病原学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蓝凤夏莲李英梅梁超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空间自相关疾病监测
玉林市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及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
陈明文陆沛超李文夏莲劳雪琼卢然蓝凤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世界卫生组织拟在全球消灭的急性传染病。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西太平洋地区宣布成为无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区域,标志着中国已达到无脊灰目标。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WHO美...
关键词: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监测
2012年玉林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对2012年玉林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全市报告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重症(含死亡病例)243例,发病高峰为4—6月;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3岁,男女性别比为2.47:1。职业分布构成为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其中以散居儿童为主,占92.18%。病原学检测,以EV71阳性为主,占79.84%。结论2012年玉林市重症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以散居为主的3岁以下儿童,夏秋季节多发。应加强在流行季节的预防控制及3岁以下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学监测。
蓝凤李文夏莲梁超覃熙茂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
2009~2013年玉林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资料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玉林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及AEFI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玉林市2009-2013年的AEFI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2009-2013年玉林市监测系统共报告AEFI 328例,报告发生率为2.00/10万剂。其中一般反应156例(占47.56%),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37例(占41.77%),偶合症24例(占7.32%),心因性反应5例(占1.52%),接种事故5例(占1.52%),待定1例(占0.30%)。≤1岁245例(占74.70%);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涉及13种一类疫苗,6种二类疫苗,在一类疫苗中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占32.32%,卡介苗占25.91%,麻疹疫苗9.76%,乙肝疫苗(酵母型)5.79%;估算报告发生率为0.21/10万剂-15.72/10万剂。结论玉林市AEFI监测系统运转良好,AEFI主要发生在小年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接种早期。
夏莲蓝凤劳雪琼卢然黄庆淼李英梅
关键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时程和有疫苗免疫史麻疹病例诊断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索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R)或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MR)接种后麻疹、风疹抗体产生时程和有MR免疫史麻疹监测病例的诊断。方法在某接种门诊随机抽取MR和MMR常规免疫适龄儿童(8-10月龄、18月龄),采集接种MR后10d、15d、20d、1月、2月、3月、6月和复种MMR 10d血标本,检测血清麻疹、风疹IgM和IgG以及血CD4+细胞数,分析抗体产生时程;对2例有MR免疫史麻疹监测病例的诊断进行个案分析。结果 59.09%(13/22)的儿童麻疹IgM在接种MR后15d产生,维持45d;75.00%(15/20)的儿童风疹IgM在接种MR后30d产生,维持30d。95.45%(21/22)的儿童麻疹IgG在接种MR后15d产生,40.00%(8/20)和90.47%(19/21)的儿童风疹IgG分别在接种MR后1月和2月产生。儿童复种MMR后10d麻疹、风疹IgG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1 682.00mI U/mL、93.46 IU/mL,阳性率分别为96.00%(24/25)、88.00%(22/25);而复种前GMC分别为584.39 mIU/mL、78.39 IU/mL,阳性率分别为90.47%(19/21)、95.23%(20/21)。接种MR后15d、2月的儿童平均血CD4+细胞数为2 178/μL、2 524/μL。个案分析显示,2例麻疹监测病例应诊断为风疹,因接种MR后麻疹IgM阳性而误诊为麻疹。结论接种MR后麻疹抗体产生较早;风疹抗体产生受到免疫抑制而推迟,且复种MMR后无明显免疫应答。有MR免疫史的麻疹监测病例应根据临床症状和/或病毒核酸(而非仅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卓家同钟革陆沛超刘巍蓝凤刘静邓丽丽叶瑞国
关键词:抗体麻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