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铁权
- 作品数:63 被引量:124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医药卫生更多>>
- 中华护理学会的知识传播与卫生实践(1909年~1949年)被引量:3
- 2018年
- 中华护理学会诞生于1909年,是由在华的欧美护士在江西成立的一个专业社团,以"联络全国护士感情,提高护士教育,共谋会员福利及职业发展"为宗旨。1949年,学会陷入停顿状态。新中国成立后,该会得以恢复。学会自成立以来,通过发行刊物、出版书籍、召开年会、举行演讲、参与战地救护等活动,致力于推进中国护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实践,力图建构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体系。以其舆论刊物为平台,学会会员阐发了诸多有关发展护理科学的主张,涉及形塑南丁格尔精神、护理人才培养、公共卫生建设、医护关系等方面。
- 范铁权陈星
- 关键词:护理科学
- 湖南维新运动的文化反思──评《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
- 1999年
- 范铁权
- 关键词:湖南维新运动文化反思湖湘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文化精神
- 抗战时期的中国科学社被引量:5
- 2006年
-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包括中国科学社在内的诸科学团体、学术机构被迫向大后方迁移,倍尝颠簸劳顿之苦。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科学社社员们因陋就简,继续开展工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此战争的考验,广大社员的觉悟得以提高,社团自身也由书生意气的“学院式”路线,完成了向现实性路线的转变。
- 范铁权
-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科学社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中的社团参与被引量:2
- 2010年
- 20世纪30年代初,随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科学救国"思想一度升温,科学化运动在中国悄然兴起。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拟定科学化运动的宗旨、方针和最终目标,在这场运动中担当了"旗手"的角色。而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等科学社团也积极配合,倾力投入,为运动的深入开展推波助澜。科学化运动促成了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的一个高潮,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运动中亦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表明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科学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
- 范铁权
- 关键词:中国科学社
- 民国专业图书馆界之“双璧”:明复图书馆与学艺图书馆被引量:3
- 2010年
- 民国时期,诞生了众多的公共图书馆。在诸多的图书馆当中,中国科学社的明复图书馆和中华学艺社的学艺图书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以其在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推进科学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地位,被尊为专业图书馆界中的"双璧"。明复图书馆和学艺图书馆赢得如此地位,主要归结为三方面,一是获取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和捐助,二是特色馆藏的形成,三是向社会开放。
- 范铁权
- 关键词:中国科学社
- 刘咸与中国科学社
- 2013年
- 刘咸在中国科学史上并不广为人知,但他不仅是杰出的生物学家,也曾是《科学》的主编,在科研和科普上均贡献卓著。
- 范铁权魏琳
- 关键词:中国科学社
- 黄尊三留日史事述论——以黄尊三《留学日记》为依据被引量:2
- 2012年
- 黄尊三于1905年赴日留学,1912年毕业回国。黄尊三在日本时的日记记载颇详,藉此可获知他留日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洞悉其思想嬗变轨迹。起初,他以学业为重,很少参加政治活动,属于较"保守"的留日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其态度才逐渐发生转变,由刻意关注国家大事,再到对清政府由痛心至失望,主张暴力革命。辛亥革命后黄尊三的思想又往前迈进一步,他认为革命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根本在于彻底改造中国人的素质。透过黄尊三的留学日记,可以了解清末政局变动下留日学生的不同反应,从而大体窥见百余年前留日学界的真实状貌。
- 范铁权
- 关键词:留日学生
- 近20年来丁日昌研究概述被引量:3
- 2000年
- 丁日昌是近代中国一位有争议的地方督抚大员、洋务实干家。根据丁日昌的思想言行和晚清客观历史环境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应当从总体上对其予以肯定。通过对丁日昌外交思想和活动的分析考察 ,明确认定其按照条约办事的外交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 ,其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成分占据主导地位。他在协助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中的基本态度 。
- 成晓军范铁权
- 关键词:洋务派清朝
- 民国日记作为史料的研究价值——以《忘山庐日记》研究为例被引量:3
- 2017年
- 晚清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留下了丰富的私人日记,这些日记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更加多样性的史料来源。正如孙宝瑄所著的《忘山庐日记》一经出版便受到学者们的认可,并将其作为研究孙氏个人甚至于清季士人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日记作为记录个人私密生活的特殊记叙文体,作者的主观思想会对日记的客观性造成极大地影响,在此基础上的历史研究其真实性也就难以保证,所以日记的史料价值在史学界一直备受争议。该文将以关于《忘山庐日记》之研究为例,探究民国日记作为史料的应用价值。
- 刘明月范铁权
- 旅行、政治与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出国旅行(1956—1965)
- 2018年
- 1956—1965年,中国政府组织旅行团出国旅行,由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和各分(支)社负责具体实施。这一时期的出国旅行人数不多,但已初步具备现代出国旅游的基本特征,可以视为当代中国组织出国旅行的开端。受各种因素之规约,1956—1965年间的出国旅行是当代中国开展外交关系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希冀增进国家间相互了解和往来合作的美好愿望及政治目的,难免更多带有国家计划的成分,在人员选拔、出行前准备、参观内容、旅行总结等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旅行者个人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出国旅行,为之后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出国旅行机制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诸多值得参考鉴戒的经验及教训。
- 范铁权王素君
- 关键词:中国国际旅行社外交政治性